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和平与暴力--论反全球化运动斗争方式的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与暴力是社会运动中常见的斗争方式,二者的并存构成当今反全球化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平方式在反全球化运动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但暴力的日益蔓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和平与暴力这两种斗争方式孰优孰劣问题,已引起各界广泛争论。总体而言,反全球化运动的本质决定了暴力方式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一定作用,从长远来看会对反全球化运动自身构成危害;相反,和平斗争方式却更为有效,更为切合实际,它更能推动和促进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约将在西欧部署新型导弹成为1979—1987年英国和平运动的导火线,当然,该运动的爆发还与英国国内的形势与政策密切关联.这次和平运动具有与1958—1964年核裁军运动不同的特点.和平运动对英美两国政府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在吸引英国公共舆论方面获得部分的成功,但没有改变英国政府基本的防务政策.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了人们对核战争的反思与和平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一个坐标,战后和平的方方面面无不关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照”。比如,1928年的《非战公约》终因二战而获得了价值认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来的联合国是战后和平的根本保障;二战后更加规范和完善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战后和平的重要支撑。但是,“有限化战争”与“战争的变异”表明,要真正实现和平还需要一个遥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以及2016台湾"大选"等显示,台湾的社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挑战。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从激发两岸和平发展的源源社会动力入手:一是厚植两岸非政治性共同利益;二是形塑两岸共同精神纽带;三是在大陆开展社会创新实验;四是建构两岸生活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和平发展,让两岸民众共同分享"和平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作社会准备。  相似文献   

5.
德国和平运动的出现,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1892年德国和平协会的建立,标志德国和平运动的产生。和平纲领追求的目标是废除战争,争取和平。德国和平运动是资产阶级和平民主运动,它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在德国的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世界和平运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有助于德国的社会民主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台湾分离主义运动即"台独"的起源、发展演变、产生与膨胀的背景原因的分析,指出台湾分离主义运动无论在岛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属于非主流,是不稳定因素,不仅危害台海和平与中国安全,也对地区与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战争与和平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不可愈合的创伤,更加强了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和探索。西方就从理论和实践上以不同形式展开了对和平的探索,如开展体育竞赛、建立国际政府、建立国际法以及建立和平学和发展和平运动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的和平进程。探索这一问题对当今和平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再做美国的人质和平运动是联邦德国建国以来最重大,场面最壮观的一场社会运动。去年,实力雄厚的德国工会联合会加入了这场斗争,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它使数百万工人参加了这次运动,并开始在和平运动和工人运动之间建立了联系。和平运动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除了对战争的恐惧之外,联邦德国的人民不愿再被当作人质。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国务卿威廉·詹宁斯·布赖恩大力推动和平外交路线,并成为当时世界和平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究其原因,布赖恩是美国传统农业社会理念的忠实继承者,因此其外交理念亦继承了美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孤立主义外交理念与强调兄弟之爱的基督教和平宗教观。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关于妇女和平运动的研究在学术界比较鲜见。近年来,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以来,欧美一些学者逐渐关注起妇女问题来,有关妇女和平运动的发展以及它与女权运动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及学术特色,也逐渐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探讨了尤金.奥尼尔《奇异的插曲》中主人公尼娜一生追求精神解脱的失败历程:从背叛清教信仰到依附于物质上帝最后回到庸俗化的清教怀抱,集中体现了美国二三十年代精神文化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揭示了人类心灵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2.
美国间谍小说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已经基本成熟,而到了70、80年代,则形成了高潮。在此期间,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多半是模仿英国间谍小说大师,但也不乏自己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批评家提倡"普遍人性论"、"天才论"的文艺观,并在否定文学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存在可能性的过程中与鲁迅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认为文学兼具阶级性和人性,他揭露了新月社潜隐的资产阶级意识及其替国民党政府"维持治安"的心理与意图,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存在合理性进行了辩护,进而为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李娟 《南都学坛》2014,(1):29-33
20世纪初,随着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种城市和社会问题日益突显。为此,一些城市规划师主张在借鉴英国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发美国新镇。20世纪20年代,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开发了以雷德本为代表的多个田园城市,从而成为美国现代新镇开发的重要开端。30年代,联邦政府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提出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相对独立自足的绿带城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新镇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的田园城市开发和30年代的绿带城镇计划为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新镇开发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美国历史上的两次抵制日货运动,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次抵制日货运动以抗议日本侵略中国为主题,是在亚洲与世界和平受到日本军国主义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爆发的一场正义群众斗争;与此相反,第二次"抵制日货"运动却有着一定的盲目性,也带有美国种族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深入细致地分析英国秘密档案 ,可以了解清末至 2 0世纪 30年代护理西藏办事长官陆兴祺及其他印度华侨在印度活动时所涉及的重要背景、中外人物以及其中的冲突、中外交涉及结果以及他们在维护中央对西藏的主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后,"慕尼黑类比"随之盛行并流毒至今。这种盲目排斥一切妥协、鼓吹遏制和预防性战争的论调,多次影响了美国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慕尼黑类比"的依据是所有绥靖政策都必将失败,然而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质疑,强调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指出,尽管慕尼黑事件证明了错误运用绥靖政策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但绥靖也不乏成功的先例。成功的绥靖政策不仅能够化解短期冲突、保留权力并转嫁威胁,还能从长远角度塑造一种非对抗性的国家关系。因此,对绥靖政策应做具体分析,"慕尼黑类比"根据一个失败案例否定所有绥靖政策,这种以偏盖全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最后本文认为恰当的国际体系安排、长远的战略眼光是绥靖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殖民地印度时期,与印度穆斯林贵族、国大党温和派相比,印度王公在英印帝国内得到了宗主国——英国殖民者更多的宠幸,王公在帝国内的政治地位逐渐提高。20世纪30年代,王公在宗主国的支持下在全印度政治舞台上扮演积极的角色,试图与国大党在未来的印度中"平起平坐"、"平分秋色",甚至到1947年英国撤离印度前,王公有成立自己独立国家即"土邦斯坦"的可能性。王公们之所以能够在帝国体系内受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即英国殖民统治策略的结果、王公作为印度社会最集中代表的结果以及王公对宗主国忠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40年代,英国传教士白格里等在贵州制造的石门坎文化圈现象及其由此引发的老苗文广为流传状况引起了国民政府及其学界有识之士的深刻忧患。为了消除其影响,稳固后方统治,发动边民"抗建",国民政府从文字入手,以"教化"为重,断断续续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尽管这些举措没有取得其他明显的成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苗文的研制工作和国语在民族地区的普及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抗战战火从东北蔓延至全国,女作家们从正面空间与负面空间两个角度,如实记录了物理意义上的战争图景。在时空纵横并置的叙事空间中,人们在战乱中的空间流徙提升了战争罪恶的客观性事实的容量,同时在时间流转中也凸显出抗战时期人们心灵的创伤。女性作家记录战争的残酷、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超时空追问中表达出鲜明的反对战争捍卫和平思想,对于抗战时期女性作家思想及创作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