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观念基础上,依各自思想主张,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墨家侧重鬼神崇拜、法家强调“敬上奉法”、道家反对刻意矫饰。儒家将“敬”引入个体道德情感层面,作为外在规范“礼”的内在本源。但先秦时期的“敬”观念,是由诸子百家共同搭建,涉及原始崇拜、处事待人、道德情感等多重层面,具有丰富而多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道家发端于中原,儒家见用于中原,法家原生于中原,释教首先落脚中原。中华文化的四大思想渊源与中原的密切关系,使它们最终演化为中原文化的思想内核。它们构成了中原文化的最深层结构,规定了中原文化的基本走向,也推进了中原文化的丰富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不断延续的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面临特殊的国际背景,社会的转型时期,道德丧失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重塑中国化道德建设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4.
儒家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育的主流,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受到了来自先秦道家、墨家、法家及魏晋玄学、佛教和明清启蒙教育思潮的强有力的批判。对这些批判的历史梳理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重建当代德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社会整合与社会组织思想李禹阶社会整合,指对社会的组织、控制,这是任何时代、任何政府以及社会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早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就对此作了大量论述。汉初,随着对秦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控制及组织...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危机管理思想,其整体更为重视危机预防。在危机预防方面,儒家从忧患意识出发,强调道德及社会责任;法家强调制度化、创新与识危除奸;道家强调领导者"有为乱之首"及处于成熟阶段的组织的危机预防;兵家强调对信息的系统搜集。在危机处理方面,儒家强调"不仁则失";法家注重运用激励约束机制;道家注意到在危机中的机会;兵家强调信息管理及对危机的快速响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制造危机,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存在“节用”与“侈靡”两种有关消费的思想:儒家、道家、墨家崇尚勤俭节约;法家强调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二者是辩证的关系。其对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新的节约观、提倡科学消费观,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音乐思想理论方面各持己见。儒家的肯定音乐观,道家的节制音乐观,墨家和法家的否定音乐观等,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简论无意识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的心理构成问题,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一次把它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且认为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深层结构,是主体部分。他的学生荣格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思想,又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研究无意识构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是先天的本能行为,同时又把本能仅仅归结为性本能。荣格虽然克服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倾向,看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作用,但他又片面强调无意识中的先天遗传因素,因此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无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庞大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如果从产生的条件来看,可把无意识分为先天无意识和后天意识;如果从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大爱精神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尽管在早期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大爱精神一词并未被思想家们广为使用,但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却能够异常清晰地寻找出大爱精神的思想元素。特别是在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无不闪烁着大爱精神元素的光芒,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爱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数词语言蕴涵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某种思想或观点的象征或表现。数字语言的运用反映出一个民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语言心理。针对中周汉民族偏爱三的习俗,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探寻数词“三”在东方语言内部蕴涵着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儒家以个人道德修养或国家仁政原则、礼义原则解释、运用《诗》;墨家从治国理念来释《诗》,把所引之《诗》说成是圣王之言;道家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文化价值;法家从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管理思想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基于这一总体看法,本文就这五家所关注和探讨的重点问题,对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作了概要论述,从而勾画出了先秦诸子管理思想的大致面貌,由此初步展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依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以客家文化心理为个案,分析在无意识中内化了的、心理最底层的文化心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认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诠释了文化心理的构成以及存在差异的渊源,揭示了影响外语学习外显行为的内在原因,对外语教学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激烈的变革时期,又是中国思想、文化上最为活跃的开创时期。它“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神的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承前启后,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下面,我从儒家“中和”准则、道家“虚无”思想和秦代书法艺术三方面,谈谈先秦思想、文化对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影响,并试作中西方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墨家的“兼爱”“尚贤”以及科学、逻辑思想违背了商周以来日趋成熟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得它无法与儒家抗衡,成为正统意识形态。同时,墨家理论体系以“同”为基调,充满着许多无法克服的矛盾,缺乏内调机制;它又不能象法家、道家那样与儒家一表一里,相互补充,外调机制失灵。这些原因综合作用,终于使墨学骤衰而无法复兴。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如以和为贵,天人合德,兼爱非攻,物我同在,致虚静,道中庸等等,这些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被认同的人文精神,又是今天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主要从道家、儒家、墨家、佛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审视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先秦诸家中儒家尚义轻利、墨家重义贵利,道家义利双弃、杨朱“为我”、法家重利贱义的不同义利观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党内法规执行不力是影响党内法规制度达到预期效果的桎梏。主要表现为党内法规制度不完备、党员主体地位的"虚置"、执行环节沟通和监督不力以及外部因素的负向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忠"文化,法家法术势思想,墨家强力从事思想是当代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提升党内法规执行力建设,需要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加强思想教育,重建执行主体的精神长城、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惩罚体系和优化党内法规的执行资源与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学揭示了人类审美心理的动态构成。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对应于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人类的自我形成为创造性自我、经验性自我、本能性自我、创造性自我在本能性自我和经验性自我的基础上生成了审美的自我,从而在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了审美心理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