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的文化义、交际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汲传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8-121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文化义作了新的界定,认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它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本文还就文化义与词义及其构成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考虑到绝大部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我们提出了"交际文化义"这一概念,并对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如何揭示"交际文化义"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佳秋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5-37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五版)讲到语义场问题时,提出反义义场中互补反义义场"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向极性反义义场转变的观点,这种说法值得怀疑。义场的转变其前提条件仍然要保证在同一语义范畴内进行。如果在讨论转变中语义范畴发生变化,就不应看作是可以转变。极性反义义场可以考虑再分类,可以分为单线式对立和卫星式对立,据此建立起反义义场的层次系统。 相似文献
3.
"场"性分析作为语言学研究方法由来已久,发端于洪堡特的语言学体系思想,经过20世纪各国学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为系统的语义场理论,并主要用于词汇语义的系统研究。20世纪末,在人类中心范式引领语言学研究的背景下,俄罗斯语言学领域产生了语言文化学,相应的,以单一语义研究为核心的场性分析法趋于淡化,而以"语言-文化-民族"三者关系为一体的语言文化场应运而生。语义场到语言文化场的渐变,是语言学范式发生变化的一个必然反应,是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同步研究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词与词的本义和本义之间、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引申义和引申义之间,均可构成反义义场。反义义场既可以由义位和义位构成,也可以由不自由语素义和不自由语素义构成,或由义位和义丛构成。由不自由语素义和不自由语素义构成的反义义场是古代汉语的遗留。属于同一反义义场的各个成员,它们的配价都是相同的;反之,配价不同的两个词,不能构成反义义场。 相似文献
5.
刘德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7-89
整体与部分义场的定义有宽严之分:宽定义认为,在Y与X两个词项中,只要符合"Y is partly X",那么X和Y所构成的义场就是整体与部分义场;严定义认为,如果两个词项Y与X符合"An X is a part of(a)Y"或者"A Y has X(s)/an X",那么这两个词项(Y和X)所构成的义场就是整体与部分义场。整体与部分义场主要有必要类与选择类、规范类与辅助类以及四个维度分类。整体与部分义场具有传递性特征,可以用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6.
以字源义的分析为切入口,揭示了美义场中某些有代表意义的字所反映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秀、娇、峨表现出对自然、淳真的肯定;美、嘉、嫣、好和丰、妙、倩从两个方面表现出人类对于旺盛生命的赞美;善、淑、修、佳,臧、令和婉分别从三个角度表现了特定宗法制度下人们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7.
8.
郭晓妮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5):63-68,84
词的多义义场是一个系统,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常用词多义义场中各义项之间的异同,可以厘清常用词词义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可以揭示词义演变的规律,是研究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概念义素与功能义素的不均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兴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2):32-38
义素是义位的组成要素,也是最小的、有区别意义的语义单位.义素可根据语义表达中的不同作用分为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所有的义位都含有功能义素,大部分义位既含有功能义素又含有概念义素,而少部分义位只含有功能义素而不含概念义素.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对义位组合都很重要,离开概念义素则无法表达语义内涵,离开功能义素则无法组合为更大的语... 相似文献
10.
章红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4-68
古汉语“踊、跃、越、超、腾、跨、跳、逾(踰)”等八词在“跳跃”这个义位上,具有共同的基本语义特征,形成一个同义义场。该词聚中各词位在词义、语用、语法功能等方面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彼此相辅相成。各词位在义场中地位的消长变化,使该语义场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其中“跳”后来居上,在汉魏以后迅速发展,最终夺得该义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刘挺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
主要通过对词语附加义系统的研究,以探讨其社会文化内涵。首先对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系统进行了宏观思考;其次,对词语的附加义和文化附加义做了区分,探讨了词语文化附加义的形成及其性质特点;最后,透过词汇对文化的反映,考察了词语附加义对社会的影响,得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是造成跨语言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徐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
文化场是指特定的时空中各文化元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综合场,它是一个有向心力的、动态的、有机的系统.教师发展文化场是文化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文化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意义的网络.该网络由层层递进的文化圈所构成,它依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种文化为中心,向外扩散,形成整个文化场的不同"次场".教师发展文化场的构成可从空间的叠置性、时间的连贯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种类三种角度进行审视.教师发展文化场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跨文化性.从文化场视角分析教师发展,有助于更进一步把握教师发展过程中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动态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不同语言词汇由于承栽的文化信息不同会产生一些差异,表现为:对等关系、平行关系、全空缺关系、半空缺关系和冲突关系;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特色词的字面意义和伴随意义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词汇的文化联想意义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欠”义场词属人类语言基本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以“欠”“该”“差”“争”为主导,其分布特点为:“欠”分布最广,为绝大多数汉语方言所使用;“该”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以北的官话区;“差”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附近;“争”则密集出现在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中。汉语史中,“负”“逋”在隋唐以前曾长期处在“欠”义场词的核心,“欠”自隋唐进入“欠”义场起就呈现出强劲势头,逐步成为“欠”义场的主导词。“该”“差”“争”于明清时期先后出现,均未能动摇“欠”的优势地位。本文考察汉语“欠”义场词的地理分布与历时演变,通过梳理文献得到了各“欠”义场词衍化更替的大致情况,并尝试从社会、认知及语言本身探索其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新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5):119-123
变化义名谓句属于动态义名谓句,其谓语大都是“顺序义名词 了”的结构形式。变化义名谓句的变化主要是名词的语义值的变化,根据其语义值的变化度将变化义名谓句分为增值变化句、等值变化句、减值变化句和比值变化句四种类型。名词在谓语位置上表现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变化和社会性的变化两种形式。变化总是在一定序列当中发生的,名词的顺序序列有三种:绝对顺序序列、相对顺序序列和临时顺序序列。变化是以参照点为背景的,每个名词所指的事物既以其他事物为背景,同时又是其他事物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王晓旭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1,(6):154-155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体现了他重要的重情尚真的“情教”思想,他的创作重点在众女儿身上,寄托了他的情教理想。同时作者自己又封号“绛洞花主”,认为自己是护花王子,呵护体贴着青春女儿们花朵般的生命。可到头来“干红一哭,万艳同悲”,所有花朵都凋零了,进了葬花冢,给人感觉即使这部作品是悲剧,也是富合美的悲剧,是饱含情的悲剧,是令人惋惜的女儿们的悲剧。《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悲剧,而且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悲剧,更是一部提倡情教文化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王晓旭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4-155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体现了他重要的重情尚真的"情教"思想,他的创作重点在众女儿身上,寄托了他的情教理想。同时作者自己又封号"绛洞花主",认为自己是护花王子,呵护体贴着青春女儿们花朵般的生命。可到头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所有花朵都凋零了,进了葬花冢,给人感觉即使这部作品是悲剧,也是富含美的悲剧,是饱含情的悲剧,是令人惋惜的女儿们的悲剧。《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悲剧,而且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悲剧,更是一部提倡情教文化的杰作。 相似文献
18.
杨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111-116
有的语言中有性的标示,汉语中在语义上存在着性别的标示。本文以阴阳语义场为例,建构了汉语中的阴性语义场和阳性语义场,同时还建构了阴阳语义场中的男女两性场,汉语中存在着阴阳语义场的原因是为了与人类的认识规律相吻合、与类的认识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句子给予义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认为给予义在更多情况下是句子的整体意义,是特定句式、句子各成分间语法结构、语义结构有机结合的结果。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大到小,先从整句入手进而对给予句中的三项名词(N1N2N3)、可进入给予句的动词以及三种“给”(给1给2给3)进行语法、语义上的描写、分析,试图寻找出表达给予义的各种条件。 相似文献
20.
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从长期演变而来的文字中可以探寻隐含其中的历史文化。本文主要通过中英两种文字的对比,追根溯源,探索两种文化在思想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展现中英两种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