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形势研讨会”于1991年10月6日~9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由中国人口学会民族人口研究委员会和国家教委P04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课题组共同发起的。来自全国各地人口教学、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佩云、副主任杨魁孚出席了会议,并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讨论。中国人口学  相似文献   

2.
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 ~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GIS、Geo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 ~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相似文献   

3.
4日 受国家教委委托,北京经济学院人口所“中国少数民族综合研究”课题组在贵阳市举行了为期4天的少数民族综合研究筹划会。 21日 湖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北京经济学院人口所《中国少数民族综合研究》课题组于1987年1月4日至7日在贵阳市举行了为期四天的少数民族综合研究筹划会。来自北京,广西,贵州的新疆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十九名专家和人口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此次会议开得主题明确,学术气氛浓厚,为中国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比“三普”、“四普”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存在。虽然问题没有汉族严重,但其发展的趋势与汉族相当接近;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以外,现已确认的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人口9,120.03万人(199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8.04%。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祖国边疆,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光辉旗帜下,各民族间不仅建立和发展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关系,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民族教育事业也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7.
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进行综合研究的课题安排,今年4月下旬,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赴黔调查组一行6人,在课题组负责人张天路的带领下,开赴贵州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两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开始了为期近两周的少数民族人口综合调查。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2000~2010年期间,我国有13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现象,但尚未有研究厘清其背后原因。蒙古族图瓦人作为一个发生过人口负增长的人口较少族群,却在2006年实现人口增长“由负转正”,其成功经验对于人口负增长民族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蒙古族图瓦人人口变动数据发现,其人口增长“由负转正”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大幅下降。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发生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以及经济发展反哺民生。蒙古族图瓦人人口增长“由负转正”的成功经验表明,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负增长问题,精准识别人口负增长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民族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中国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边远地区,近10年,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开放省区在经济文化教育上的差距显然呈扩大趋势,与此同步,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间隔的8年中,少数民族人口却增加了2400万,占1982年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1/3以上,增长速度之快前所未见,这不能不引起严重关切,为了探讨其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本文对1982年到1990年中国56个民族的出生增长,以更改民族成分为主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间的人口转移形成的少数民族人口非出生增加作了定量研究,推算分析了非出生人口的数量,民族分布,年龄构成和主要涉及的省区,以…  相似文献   

11.
西藏人口与民族繁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探讨民族繁荣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民族繁荣的状况,认为人口一教育一经济协调发展是民族繁荣的关键。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建国以后西藏人口发展与民族繁荣的成就、问题和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教委、浙江省教委的领导下,由浙江医科大学人口研究所负责举办的“中国人口素质研讨会”于1987年11月16日~19日在杭州市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南京  相似文献   

13.
民族人口研究的新篇章──评《中国民族人口的演进》少数民族人口的研究,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虽然也在进行,但还留下了一些空白。例如对于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死亡,我们知之甚少;关于各民族人口的再生产状况,也是若明若暗,不甚清楚。在第四次人口普查之后,在一批致力于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变化,是与党和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人口政策息息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推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阶段(50年代至70年代初),主要内容为鼓励和提高生育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人口数量(包括劳动力)。人口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也是其它社会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的主体。从当时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的实际出发,从当时民族地区广泛盛行的传统农牧业需要增加劳动力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行“人口兴旺”政策,是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期间,不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有关文件中都有这方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五普”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0000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虽然少数民族整体人数相对较少,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因素法模型对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门巴族未来人口进行预测,分析未来50年门巴族人口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少数民族人口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国家制定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依据,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个团结、统一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因此,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人口政策,以及重视民族人口研究,便成为时代的需要。 80年代揭开了民族人口研究的新篇章。进入90年代,由于国内各民族的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问题的更加显露、国际民族气候的发展和国内民族人口研究人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长德 《西北人口》2008,29(4):49-54,58
本文根据凉山州历年人口资料和最近几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讨论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文章发现,总体上,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少数民族人口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负担重等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当前凉山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关键期”,人口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文章提出,要通过稳定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国“社区发展与人口”学术研讨会综述梁巧转受联合国人口基金/国家教委PO4项目和中国人口学会委托,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于1994年10月6日至10日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全国“社区发展与人口”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社科院、党校等系统的研究人员及...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继续扩大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的国际影响,加强中外人口学界的学术交流,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教委于1993年10月3日至15日在昆明组织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及国内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近30位人口学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为大会开幕作了书面致辞,云南省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省政府副主席赵适光、联合国统计司副司长游允中及联合国人口基金驻京代表处项目官员B.Maas女士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大会闭幕时,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司长孙怀阳做…  相似文献   

20.
“流动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压力过程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与语言经济学视角形成的综合分析框架开展对于流动人口中的族际通婚及其所带来的健康效度的探讨,是对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民族交融与互嵌研究的有效学术延展。本文立足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系列计量模型和因果修正方法,验证了“少汉婚姻”对于流动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健康结果的影响,同时刻画了前述影响的具体路径机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视域下“少汉婚姻”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结果带来积极效应,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值得分匹配等因果推断方法修正后,前述积极效应仍显著存在。在具体的影响路径中,收入回报、工作机会、社会参与、社会融入与流入地社会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异质性检验还发现显著的健康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受访者为农业户口、配偶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年龄小于配偶年龄”和“受访者教育水平与其配偶受教育水平不一致”婚配模式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当中。本文在理论与实证视野下,对于“流动”与“少数民族”双重符号在身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进行研究,为在健康层面涵盖不同类型“亚人口”的“健康中国2030”愿景的实现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