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幸福,是一个十分诱人的美好字眼,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把它作为人生目的加以追求。但对幸福的内容,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幸福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历史的产物。幸福范畴的内容和形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个阶级的思想家都从本阶级的利益和实际生活条件出  相似文献   

2.
王杰同志在他的日记里提出、并用自己的实践解答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怎样活着?”王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一心为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同志在这种革命人生观指导下,解决了什么是幸福,怎样达到幸福的问题。在他看来,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彻底革命,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幸福,这一概念并没有什么奥秘,它只不过是人们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从一定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出发,对于生活的评价和理想的追求。因此,从那个阶级的立场和世界观出发,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就决定了人们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3.
幸福观问题,是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对于生活的评价,对生活的欲望、要求以及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各不相同,这就是他们的幸福观的反映。它与各个阶级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幸福观总是占统治地位。被剥削阶级被剥夺了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占有精神生产资料的权利,他们的幸福观往往不能采取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形态。所以在伦理学中,幸福观的发展史,在外表上表现为各个剥削阶级及各个剥削阶级的集团的幸幅观的交替史。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出发,研究这些历史上的幸福观,揭露它们的阶级本质,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幸福观的斗争是有帮助的。本文拟对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伦理学史上幸福观的一些重要实例作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贺汉魂 《船山学刊》2001,(2):22-24,120
幸福是绝大多数人们的人生追求,然而不同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及其看法并不相同,伦理史上关于幸福的争辩更是错综复杂。在我国伦理史人们关于幸福的聚讼纷纭主要是围绕其构成要素,即“义”与“利”的关系展开的。其中王船山的义利均衡的幸福观可谓是独具特色,揭示其内涵对我们评析传统幸福观以及为现实中人们的幸福之求树立理性的价值导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幸福本不是一个陌生话题,但似乎与当下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何重拾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信心,指导人们去获得幸福,树立一种正确的幸福观非常必要。我国先秦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对于幸福问题有着深刻认识与精辟思考。他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具有客观内容的行为标准,也是一种主体的心理满足体验;幸福的要件是健康的生命、充足的财富、循礼的行为、艺术的追求、高尚的美德和对天命的领悟。孔子的幸福观是朴实的、可行的,对于当下的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宗旨是引导人们寻求幸福。在主张自我保存是幸福基础的前提下,他把理性主义贯穿于其幸福学说中,力图倡导一种“放弃迷乱人心的财富、荣誉、感官快乐”,追求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知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融合的理性主义幸福学说。  相似文献   

7.
追求幸福,这是人类在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意识和情感。至于什么是幸福,则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个人境遇以及精神文化素养的不同,而有不同理解。尽管如此,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人们所理解的幸福仍有其特定的共同含义,即由于感受和理解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马克思自己回答的斗争.斗争的幸福观是马克思基于生存而建立的.首先,这个幸福观是建立在劳动学说基础之上的,此外,这个幸福观是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拓展和深化.个人的为实现人的本质的斗争和阶级为实现阶级的个性的斗争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和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各派幸福观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在两点上.其一,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是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剥削阶级谋求解放的幸福观.其二,马克思的幸福观指出了无产阶级和无产者的幸福在哪里.在派别林立的幸福观领域,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幸福一直是被伦理学者研讨的重要课题,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体验。千百年来人们提出了几十种幸福观,冯友兰在结合中西人生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幸福观,那就是人生境界幸福观,这种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理智活动的结果。本文就此种幸福观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人的幸福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幸福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当代人们如何追求幸福及实现中国梦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它把幸福和物质生活、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结合起来。通过辨析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相近的一些范畴,包括幸福与人的需要、幸福与快乐、幸福与财富、幸福与社会及其制度等的相互关系,认识到需要和欲望是追求幸福的内驱力,快乐是幸福的表征,财富是幸福的外在条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始终是千差万别的。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处境出发,通过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通过对宗教、异化及资产阶级片面人性的批判,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阐释中创立了马克思实践幸福观,从而使“片面的人”发展到“完整的人”,“异化的幸福”发展到“真实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侯桂华 《理论界》2012,(10):93-94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很少能感受到幸福。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居民的幸福指数很低。这促使人们思考:为什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的繁荣,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用什么样的生活理念能够唤起人们心中久违了的幸福感?本文通过介绍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如何理解幸福、创造幸福?以此为生活在繁荣社会中却感觉不到幸福的人们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自从人类社会出现民族这一事物以后,民族问题也就随之而产生了。但是,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那样:“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各个不同的阶级出现在斗争舞台上,而且每一个阶级都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理解‘民族问题’的,因此,‘民族问题’在各个不同时期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並具有各种不同的色彩,这要看它是由哪一个阶级提出和在什么时候提出而定。”(《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伟涛 《学术论坛》2013,36(1):6-10
传统伦理思想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有感性主义幸福论、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以及宗教禁欲主义,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幸福与道德相割裂的疑难。康德坚持"道德不是幸福,但道德是配享幸福的条件"。德性幸福观,是对传统物质主义幸福观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者道德即幸福以及宗教德福轮回思想的审视和提升。康德的幸福观与其实践理性的理念是密切结合的,知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的区分以及形而上学的道德自由指向,构成其实践理性理解的前提;德性幸福观是其实践理性的贯彻和道德自由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伦理话题,伦理学家们对幸福概念有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和综合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全面的完善幸福观。他指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同时也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思辨活动是人的最高幸福。其中很多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民的幸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落脚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强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对幸福的一种深刻思考,也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实现幸福的指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交织,广大青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坚定幸福认知、提高幸福领悟、增强幸福创造能力,在追求多元化时勇于进行区分和选择,在面对利益冲突时敢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实践和创造中积极融入及参与,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劳动和享受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对宗法制的继承和发展.建立"大同"社会是孔子的理想,他的言行目的只指向这一目标,加上春秋时家庭关系的演变,儒家对个体家庭并不看重.孔子的幸福观可以分为纯粹德幸福、抽象德性幸福和现实德性幸福三种.但这种德性幸福感是针对理想而言的,它连最起码的亲情都不看重,不足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一幸福,这是个人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尤其青年人,更是津津乐道。究竟什么是幸福呢?报纸杂志上曾经多次展开讨论,各地还出版了不少阐述个问题的小册子,所有这些,对我们正确理解幸福问题,都是很有帮助的。值得高兴的是,在我们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里,每天每时都在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人物,他们还以自己光辉的实践,不断给我们提供着最为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郦平 《船山学刊》2007,(2):207-210
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即是幸福,并提出“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的幸福”;同时他还指出了人的现实的幸福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得到的,但需要外在的善作辅佐,他强调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一致性。他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