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文学本质论问题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本质主义不是要反掉“本质”这个语词,而是要打破对它进行“主义化”的专断,从而敞开“本质”这一语词的多元语意维度,并限定它有效的语用范围。文学是一个家族而非一个种类,文学的内部关联是家族相似性关联而非种类共性关联。文学的“本质”不是作为种类共性的“实然性本质”,而是作为价值形态的“应然性本质”。  相似文献   

2.
朱志勇 《河北学刊》2007,27(6):19-22
实践是应然实然化的过程。作为实践主体,人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因此,人的本质提问包括两个向度:"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前者又以后者为答案。人的本质因此具有双重规定:实然本质——由当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应然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根源于人类有效实践活动对人自身的必然要求。人的双重本质既决定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内容,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来自人的本质内部的根据和动力。人的本质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通过实然本质和应然本质转化互相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活动关系问题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活动只是人类社会一个派生的方面、一个从属的环节,即它与社会历史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本身内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方式之本质的内容,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本文不打算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评价,只想对后一观点还未论及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价值活动的应然性之间的一致性问题,作一分析研究。一、“人”与“社会”、“价值”人的活动、社会活动、价值活动三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是社会的本质、实体,人的本质规…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的生成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提出,理论地表达了当代中国社会“个人”出场这一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客观事实。“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合理地理解为人的本质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复归和展开的过程。作为一个批判性的维度,它为人类的历史发展敞开了可能性的空间,并引导当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和理想的辩证统一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历史观在本质上也是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的统一、它意味着,在对人必须吃喝住穿基本事实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关注;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实然”的分析中包括含着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应然”的追求;在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中包含着对人的活动的价值规律的评价和理解。割裂这种统一次会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抽象人道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人类史,当它不再作为天国力量的人间化或绝对理性的自我完成的过程来认定时,它便只能被认定为不断地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人的活动的展开过程。由此,历史展开的必然性程式,总受着内蕴于历史主体的人的价值祈向的引发,因为人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生之环境以形成自己的历史的过程中,他不仅仅作出“我们会怎样”的必然性发问,他更作出“我们应怎样”的应然性发问。并且,由于必然性并不总与人之生存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这使人的“应然”的精神祈向永恒地构成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的向导,从而使历史必然性的展开程式生成为对人的价值的现实确证。因此,当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阐释人类史演进的必然性时,我们更应关注作为这种必然性展开程式之向导的人之主体的应然力量及其历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有三:首先,它生成于后天,是人的实践活动,因而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其次,它由人的本质所派生,且符合人的本性.再者,它有助于发展人的本质,增进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赋予"人的需要"以应然性,是人的应然需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导致需要的异化,即需要的粗陋化、物化及工具化.异化的需要,丧失了维持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成为否定人的力量.异化需要的扬弃,意味着以丰富的需要取代粗陋的需要,消除需要的物化现象,将人的需要提升到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层面,并且使得他人的需要不再成为手段,而是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活动与人类所有活动一样,有它自己发展的辩证历程,考察并阐明它的辩证历程,在美学研究中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作这种考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一 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的本质不断展开、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这种既改造世界又丰富自身的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客观化过程,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内在化”的双重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的类特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人的发展是人的各种对象性关系的展开过程。人的发展在两个实体性领域中、经过三个阶段、通过三条路径得以实现。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应当警惕“马克思的问题域” ,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邬“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是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质疑和转换。它改变了哲学在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前提下思考问题的研究习惯,确立了在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理解现实世界的崭新思维方式。意味着人通过信息创造超越了精神在“存在领域”中的低层次地位,人因此而成为最杰出的信息创造者;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信息创造活动;人的现实世界因人的信息创造而成为“一个物质世界,三个信息世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世界。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信息,人的生命、价值、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人的信息创造力将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战略资源,而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信息创造担负责任。  相似文献   

11.
沈晓阳 《江汉论坛》2005,1(4):52-55
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是指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可以把实践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占有型实践是功利性的,反映的是主体的“我有”;交往型实践是伦理性的,反映的是主体的“我是”;生存型实践是审美性的,反映的是主体的“我在”。从现实性维度上看,三者需要相互协调;从理想性维度上看,三者又是内在统一的,这种统一指向共产主义———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刘杰 《理论界》2023,(8):15-22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是一个逻辑演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萌生、形成和完善三个时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人本前提、内涵、路径三个维度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全面超越,即“现实的人”取代“自然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取代“类”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代“宗教异化”,并指出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在于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新时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是技术的表现。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把技术的本质追溯到它的词源含义即艺术和诗,这也提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本质不能仅从它的强大的数字计算功能来理解,它的工具性和人为性只不过是其本质的一种异化形态,而真正的本质是人类智能的“去蔽”(■)和“成己”(Ereignis)。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从国民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揭示了这种异化的必然性及其哲学人类学含义,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以及由此发生的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作为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历史根据。这就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的异化现象打开了一扇窗户,对人工智能的本质的追问也不再停留于海德格尔式的宗教神秘主义,而是进入了对人类起源的历史现象学分析。基于人的本质即“制造、使用和携带工具”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和生命活动的统一,应将人工智能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本质中意识和生命活动这两个环节在“人为性”中的统一。人的本质中意识和生命活动的对立和分离具有历史必然性,扬弃这种对立回到人性的完整性是人类不可放弃的永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共同体人论”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精髓和价值核心。它的基本思想:人的本质是共同体;共同体的本质是人的多维度和谐关系,根基是和谐物质生产关系;共同体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域。“共同体人论”是当代人特别是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命活动的现实指向,是对“异化人论”的超越,是对“社会关系人论”的升华,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共同体”思想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变革决不仅仅局限与对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做唯物主义的颠倒和改造,而是始终立足于社会历史现实,力图把为黑格尔所揭示的存在之历史性的维度从理性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此原则性的高度上,《手稿》无疑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转变”。《手稿》在对人的生存论本质进行揭示的基础上,不仅回答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之间的逻辑关联,而且认识到历史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在意识中的显现,本质上都归属于存在之历史或历史的现实运动,从而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马克思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开启的生存视界不仅使人的生存向人自身敞开 ,而且实际上导致了哲学因获得生存论维度而发生范式转换 :从抽象的非生存论哲学转向现实的生存论哲学。具体地说 ,马克思分别探讨并解答了关于人的“生存”、“生存方式”、人的生存的“实然”和“应然”的关系等三大问题。论文指出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对于认识和解除当代人类生存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在于它们所提供的辩证生存观和重视人的生存条件的现实态度 ,而且在于它的视域仍然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涵盖当代人类生活 ,其思想资质仍然具有透视当代人类生存问题的能力。论文最后还阐述了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姜海波  徐娜 《理论界》2009,(4):23-2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完全不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马克思有一个关于人的理论想法”,它本质上是彻底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立足于“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根基而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全新境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18.
人的价值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马克思具体考察了人自身作为类的存在物的社会属性及人的价值关系的形成,他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①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看,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本质与价值关系的产生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质贯穿着价值关系,价值的产生和本质,是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过程相联系的。人的价值关系是客观的、历史地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时讲过:“人们为了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正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价活动,是人把握世界、事物、事件等对自己的价值的观念活动,是人观念地把握事物的意义的活动,并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特征。深化对司法公正的本质属性的研究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出入。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认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不仅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类特征 ,而且也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和特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