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合短语与联合复句充当句子成分,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容易产生分歧,搞清其区别,很有意义。笔者提出如下讨论,请批评。 先看例句: ①习惯了的东西,坏的不觉得坏,好的不觉得好。 这个句子的主语部分是“习惯了的东西”,谓语部分是“坏的不觉得坏,好的不觉得好”。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这句的谓语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充当的”。(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第128页)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妥,提出来,与黄、廖二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2.
由刘汉城先生主编,张文轩、戴耀晶等十二位先生参编的《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以下简称“刘本”)是一部富有新意的现代汉语教材。作为一本教材,必须充分吸收前人及时贤的研究成果。凡同类教材,肯定大同而小异。“同”也好,“异”也好,贵在有理有据,有继承又有提高。与较早问世且影响甚巨的现代汉语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以下简称“黄本”)、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以下简称“胡本”)相比,刘本语音部分在内容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而"是上古汉语复句中最为活跃的连词性关联标记。"而"连接并列关系的功能来源于其承接连接功能。通过《左传》与《史记》的比较可知,"而"在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的演变是伴随着并列复句复杂化和"而"关联功能的强化而产生的,体现为:从主要连接"一主两度陈述"发展到连接"多主两度陈述";标记模式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句法功能扩展到可作为分句嵌入型标记在对待复句中表对比关系。"而"在并列复句中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前后分句的紧密性和连贯性,并凸显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汉语组合     
一、直接组合与关联组合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组合》一章指出,汉语的组合方式有两种——直接组合与关联组合。前者产生的关系主要有“联合”、“修饰”、“陈述”、“支配”、“补充”等,后者产生的关系主要有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等。该书还建立了“关联词组”的概念。这一切,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如果从另一角度比较一下直接组合中的“联合词组”和关联组合中的并列词组,觉得二者似乎也无本质的不同。因为“联合词组”同其他关联词组一样,都是词的“外部”组合,而直接组合则是词的“内部”组合。关联组合联合不同的个体,直接组合则把“元素”组成个体。如果把“联合词组”归  相似文献   

5.
"亦"是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较为常见的关联标记,"亦"的使用在上古汉语早、中、晚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列复句中"亦"在语义上主要表类同,语法上具有关联功能。其在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为:表义的抽象化与并列关系的明晰化、标记类型与句式的多样化以及"亦"的构式化。  相似文献   

6.
三部教材是: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为上海本),黄伯荣先生和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简称为兰州本),张静先生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简称为郑州本)。 几种句结构有:主谓宾结构,状动补结构,动宾补结构,双宾结构。其他句结构也偶有涉及,但只是陪衬。 (一)“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55年到56年的主宾语讨论时,许多文章谈到这类句子。这类句子有点特殊,但并不少见。这句的意思很清楚,可是在进行句法分析时遇到了麻烦。从意义上看,  相似文献   

7.
有幸及时读到林杏光先生的论文集《汉语句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7),总的感觉,确如该书“内容介绍”所说:“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大”;“既力求实用和生动而又不忘开拓和创新”。其中《汉语五百句——现代汉语句型初探》《复句与表达》《词语的理解及运用》三个长篇(占全书三分之二以上篇幅)都曾出过单行本,引  相似文献   

8.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许多“一则…二来…”式句型及其变化形式。在近代汉语中,“一则…二来…”是典型的复句形式。从外部结构来看,前后分句关系基本对等,属于联合复句,有并列、递进、连贯等关系,“一则…二来…”不仅把各分句组织成复句形式,而且从上下文来看也起了承接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宁可”类复句是汉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复句,但学界对其归属等问题一直以来未取得一致性意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较为全面的整理,可以看出“宁可”类复句在《马氏文通》等汉语论著中就受到关注,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各种专著论文对其描写较为全面,但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视角,都有深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几种修辞格的辨别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种修辞格的辨别问题宋芳彦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和增补,于1990年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增订版",内容渐臻完善;1993年又主编出版了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习题答案》,这对于现代汉语的教...  相似文献   

11.
“努力”一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推广处编的《普遍话三千常用词表》把它看作是“形容人的品性、行为的”形容词,冯志纯、周行健二位先生主编的《新编汉语多功能词典》也把它看作形容词,而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却把它看作动词。可见“努力”一词的词性,有些语法专家的意见也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分句的分类中,二分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二分系统本身的弊端,邢福义先生经过对复句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因果·并列·转折”的三分系统.与传统的二分系统相比,三分系统不仅将“转折类”独立出来,而且在分类原则和要求上都具有统一性,更加注重关联词语、逻辑语义在复句分类中的作用.因此,三分系统更适合复句的研究与教学,并且最终会被更多的人接受.  相似文献   

13.
西魏灭亡之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几部影响较大的史学著作,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和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均作557年;一些也具有相当影响的工具书,如万国鼎编《中国历史纪年表》、河南省博物馆编《中国历史年表》、《辞源》的“南北朝”条下所列“南北朝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则作556年。二说歧互,孰是孰非?征诸史料,不难作出判断。《周书·帝纪第三》于“恭帝三年”下曰:“魏帝(即恭帝元廓)……庚子,禅位于帝(即周孝闵帝宇文觉)。”又《北史·魏本纪第三》曰:“十二月庚子,帝逊位于周。”可见西魏灭亡的确切时间在  相似文献   

14.
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天津社会科学》上,秀民同志发表了《评‘规律发展说’》的文章,对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批评,认为不应当把规律发展的观点写进这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中去,因为规律是不发展的。他的理由有正反两面。正面理由是,规律是一种抽象,而抽象的东西不能成为发展的主体。反面理由有三:(1)承认规律的发展,会“使发展的原则走向反面”,“排斥事物的发展”;(2)承认规律的发展是“对规律的否定”;(3)承认规律的发展“必将陷入繁琐哲学”。这后三点理由都涉及到规律的永恒性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对紧缩句可按一般句子去分析,而不必先论来历.(1)刚装上车又卸了下来.(张静主编《现代汉语》)(2)一问三不知.(3)你去我也去.这类以往叫作紧缩句的句子去掉句调,剩下的短语有个共同特征:多核心(核心谓词不止一个).居此,可叫“多心”短语,但是听着不雅,不如叫作多元短语.这类句子就命名为多元句.多元句中间没标点没停顿,无分句标志,里面不存在分句,显然属于单句.确立多元短语,多元句还会为解释相关现象提供方便.(4)你去我也去,咱俩都去.(5)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6)一个一问三不知的人,你能问出个啥?例(4)、例(5)两个复句的第一分句都是多元分句.例(6)“人”的定语由多元短语充当.以往把紧缩句划归复句,管它叫紧缩复句.这中间存在一系列问题:(一)为了把紧缩句归入复句而特设紧缩复句,又为设立紧缩复句而不借修改复句的判定标准.不再把分句间的语音停顿(分句调)视为必备条件.这里采取的是让复句迁就紧缩句的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归类原则.(二)紧缩复句的分析,不具备可操作性.分析复句,一般都要划分分句,标示分句的关系;而分析所谓紧缩复句却“光说不作”(参见(七)),说里头怎样怎样,可从未见到有谁正儿八经地象分析一般复句那样演示过,因为划出分句这一步就做不到——紧缩句整个儿就是一句!(三)紧缩复句  相似文献   

16.
一五十年代后期汉语单复句划界问题的讨论虽未能取得最后一致的看法,然暴露了涉及这一问题存在的重大分歧。就今天来看,当时的讨论者有两点共识:其一,单句复句的对立是肯定的,一个句子“非单即复”。单复句划界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其二,单句复句划界依靠多种标准不易得出相同的结论。那以后,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文章从未间断过。邢福义先生认为“单句和复句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建议用“吃透两头,  相似文献   

17.
论《马氏文通》的复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马氏文通》对“联读之句”和“舍读而独立之句”的分析 ,认为这就是马氏用“句”“读”两术语分析汉语中对应于“泰西文”之“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句式。“句”相当于“泰西文”之“主句” ,“读”相当于“泰西文”之“从句” ,这已肇后世复句句法研究之先河 ,因而《文通》一书是具有“复句观”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潘允中先生的《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以下简称《概要》)是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语法的发展》之后,全面系统地描述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的又一部专著。它在论述中“注意一个‘史’字,力求做到上联甲骨、金文和《尚书》的语法材料,下系近代乃至现代作品”(《概要·前言》),同时注意吸收近二十年来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的新见解、新成果。无可置疑,这是一本好书,在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梳理了汉语语序的研究历史,特别是汉语“句序”的研究成果,重点总结了代表我国复句研究最高水平的《汉语复句研究》中的“句序”研究成就。研究表明:第一,小句的排列次序不单单是语用表达的需要,在联结关系、逻辑基础上,在关系词语的使用上都有条件限制;第二,小句句序和小句特性协调统一;第三,小句类型和小句次序有密切联系。“句序”研究充分证明:不能机械地套用短语规则来解释句子,要从句子事实出发,研究其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单句、复句的定义和划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单句和复句的定义 多数语法著作都认为汉语的句子按照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类。但单句和复句各有什么特征,即单句和复句的定义是什么,在许多语法著作中却是众说纷纭的。 1.关于单句的定义 什么是一个单句?许多语法著作都没有定义,或者没有正式的定义。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说:“能够最简单的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单位就是一个句子。这种句子叫作单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