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有关中国组织和制度创新与变迁之社会过程的研究,应以社会变迁,而非制度类型学作为基本范式。制度创新与变迁首先是保护带的调整,以保证制度内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制度在渐进状态下逐步实现变迁的社会过程;嵌入性作为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结构性环境,直接决定组织制度变迁的方式、方向和效果;路径依赖是组织和制度变迁中一种不可避免的行为惯性;意识形态及其连带的价值体系在制度变迁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变迁为统摄的中国组织和制度创新与变迁之社会过程,必须在制度与其文化、组织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多重关系内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性经济地位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反复过程。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了生产力、制度、思想、文化对女性经济地位的影响,我们认为生产力是决定女性经济地位的本质因素,社会性别制度是女性经济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思想流派和统治思想会影响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为此,结合我国女性经济地位的现状,认为提升我国女性经济地位的关键在于消除生产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其次在于相关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文化在制度形成和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归根结底而言,文化的形成和积淀、制度的形成和变迁皆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就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而言,文化是制度产生的直接来源。文化濡化和文化涵化是文化作用于制度变迁的具体机制。文化在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和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作用。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构建现代制度的过程中遭遇了文化与制度的矛盾问题。秉承综合创新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其对中国未来制度变迁所具有的思想导引、文化认同和制度评价功能,促进中国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和现代化发展,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 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 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 之义。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在社会或文化变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其加以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建设。一、制度变迁的内容“变迁”作为一个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而在西方,变迁这一概念最初又是从“进化”这一概念演变而来的。变迁主要是指社会或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事实上不仅仅是一种进化  相似文献   

7.
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制度的视角,分析了创新文化建设与制度、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文章认为,制度是开启创新文化建设的钥匙,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制度的不断调整、变迁和完善的过程,制度变迁是建设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公司治理是一项制度安排.对合谋行为的防范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即可视为一项制度变迁.中国的泛家文化和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是影响制度变迁的制度要素.合谋防范的机制必须在满足既得利益集团的参与约束的基础上对已有制度进行一定的边际修正,同时需要对正确的文化信念进行宣传,进行制度增强,引导社会外部环境对合谋行为的监督,并积极促进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王艳 《南方论刊》2008,(9):94-94,103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在经历一个变迁时期,出现了许多与东西方文化密切相关的争议。有些人认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从而丧失了民族文化身份,而就这一问题引发的争议正日益复杂严峻。西化华人的代表——林语堂先生,怀揣其精通的英语走向了世界,成为第一位真正被美国及欧洲文坛接受并尊崇的亚裔作家。我们在尝试解决中西文化争议之问题时,这位文坛巨匠脚跨中西方文化的情怀仍值得我们借鉴。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致力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而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过程。因此在应对影响范围逐步扩大的文化全球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抱有更多的对文化取舍的理智和对西方文化的宽容。  相似文献   

10.
整个20世纪中国都处于社会转变之中,即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变。如果我们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将社会视为人类文化的系统,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为其子系统,那么,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就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在这种巨大的变迁中,中国社会时时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不能脱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但真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历史变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有着根本性的依赖。但是其并不简单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而变迁,其中需要一些必要的中介因素。政治文化的变迁可分为向上的变迁和向下的变迁两种类型。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对于当代的政治文化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在面临着自我更新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纳顿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民众酬神和庆丰收的民俗活动。该活动本是一种神圣性占重要地位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而伴随着社会转型,正在由神圣性向世俗性游移。文章以民和县祁家纳顿为例来考察纳顿在当代的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认为这种变迁既可以使其保持特有的信仰内涵和文化连续性,又进一步凸显了现代性诉求。土族纳顿的当代变迁也折射出了地方社会将本土文化资源传承与发扬的自觉性受到了国家话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结构再造: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读《中国传统文化和高科技时代》刘旺洪从广泛的意义而论,社会的变迁乃是一种文化的嬗变过程,社会的现代化乃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提出的,历时近两个世纪,至今仍在折磨着我们的灵魂,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迁,人民调解一直被视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和中国社会调整的基本标志.古老的调解制度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制度重构.它既不可能是古老民间调解的简单复兴,也不会是毛泽东时代行政整合手段的再现,它将是一种按照现代法治精神运作的,以解纷维权为功能的,以建设民主、公正、和谐的公民社会为长远使命的新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非领土扩张化和本土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时代文化转型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文化的非领土扩张化,二是文化的本土重建。非领土扩张化指在地理的和社会的领土面前,文化的“自然”关系丧失。西方文化的非领土扩张是现代社会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重建本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回应,它通过文化本土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具现代社会的品质和精神。用文化自觉来重建本土,是人类各种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中获得新生的精神洗礼和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迁,人民调解一直被视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和中国社会调整的基本标志。古老的调解制度在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制度重构。它既不可能是古老民间调解的简单复兴,也不会是毛泽东时代行政整合手段的再现,它将是一种按照现代法治精神运作的,以解纷维权为功能的,以建设民主、公正、和谐的公民社会为长远使命的新型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分析工具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缘起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它正处于持续变迁的时代过程之中。在严格的意义上讲,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或变迁,乃是一种文化的变迁,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转变的历史递嬗,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相应的法律文化的转型。法律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现象。随着中国的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跃进,中国法律文化也同样面临着或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就是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文化变迁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文化成本和文化变迁理论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停滞和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认为是三次文化变迁有效降低了人们的文化成本,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这一认识出发,作者指出文化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上海公共租界是鸦片战争后英国根据其商业需要胁迫清政府而强占的殖民地,是近代中国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要载体。租界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移植与变迁是近代中国外生性制度变迁的典型案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如果新制度产生的收益超过制度改变的成本,制度变迁就会发生。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视角出发,研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永租制、道契、土地评估、税收、土地交易等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认为公共租界以永租制为基本制度的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得公共租界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当代城市化土地管理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满族传统文化的外在显性文化符号如语言、文字、服饰、居住、风俗习惯和传统精神信仰等方面都在逐渐淡化,并在整体上呈现出"趋同化"变迁.对于这种变迁趋势,许多人认为满族传统文化"汉化"、"西化",甚至有些人认为满族文化被"同化"而正在"消亡".针对这些观点,笔者从文化适应角度,结合实地调研情况,阐述了应该如何认识当代满族传统文化的"趋同化"变迁,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