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现代诗歌作品在发表刊登、结集出版以及重印、再版的动态流布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删削、修改情况,甚至是大范围的改写或重写,其修改时间跨度长,文本修改容量大,呈现出现代新诗版本与校勘研究史上非常特殊的现象。这一修改现象涉及修改动因的复杂性、“跨时代”修改的潜规性、异文类型的多样性、篇目取舍的普遍性、副文本演变的内在关联性等诸多重要而典型的问题。以新诗集为单位,通过考察现代诗歌作品的修改现象及呈现出来的文学与历史关系,可为新诗研究乃至现代文学历史化叙述寻觅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杨绛不同文体的创作中,都出现了补充、删减、调整、订正等修改现象,有的文本甚至遭遇了重写式的改造。这些并非偶然的修改行为,形成了杨绛文学作品版本的变迁,加快了杨绛文学世界的建构。通过考察修改前后的文本面貌,不仅能够在具体的技术操作环节透视杨绛文学语言、修辞风格的生成过程,而且能够发现其翻译、研究与创作之间存在的深度关联。经由这一典型个例,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与揭示修改这种文学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版本流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重写,其实就是要把翻译当成一种呈现文化间性的主动实践,把翻译文本当成一种互文本。从文化间性的角度来观照"翻译重写"在文学和文化各个层面上的表现,其目的是为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流变性和杂糅性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曾以《异秉》为题写过两篇小说,第二篇《异秉》并非是对第一篇的修改或完善,而是彻底重写。文章对不同时期的《异秉》的两个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在内容、叙事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后期写作的《异秉》艺术成就相对较高,这与汪曾祺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其文学写作经验的逐渐丰富有着极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重写情节型本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重写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创作方式。就重写文本中的作用与表现看来,所谓情节型本事指的是在重写文本中,主要用来丰富重写文本,或构成重写文本主要情节的那一部分内容。情节型本事以据事敷衍、情节缀合与情节化用三种基本模式进入重写文本。  相似文献   

6.
再返《生死场》--评刘禾《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禾的<文本、批评与民族国家文学>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篇章,其创新与偏颇之处都相当具有典型性,在"重返<生死场>"时又陷入了民族国家文学话语与女性主义话语的误区之中.  相似文献   

7.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8.
创作层面经典重写与理论(文学史)层面经典重写是互为表里的文学现象,前者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和方式。《车厢峡》《黑夜孩魂》《半夜鸡叫》分别对《李自成》《创业史》《半夜鸡叫》三部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颠覆性、延续性、戏仿式的重写。在文化转型背景下探讨重写文本与前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把握近二三十年来当代作家的创作心态、艺术追求和历史局限,察悉人性叙述的可能性、有效性、有限性,对推进当下文学创作和研究自有其独特的意义。当然,经典重写不能简单化和极端化,在如何重写的问题上,需有正确的历史观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论是在跨学科之中发育的,是在跨文化之中旅行的。尤里.洛特曼的文学文本理论之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与解读,——(德)卡尔·艾梅马歇尔、(荷兰)杜威·佛克马、(法)让-伊夫·塔迪埃、(意大利)翁伯特·埃科这些欧陆学者对洛特曼文学文本理论的诠释、苏珊·范·齐尔、安·舒克曼、特里·伊格尔顿、拉曼·塞尔登这些英美学者对洛特曼文学文本理论的诠释,可谓当代苏联文论之跨文化旅行的一道亮丽风景。洛特曼之文学作品建构于"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之互动共生"的"内外互生"理论,与埃科之"开放的艺术作品"理论,与伊瑟尔之"具有召唤结构的文学文本""具有艺术极与审美极的文学作品"理论,与巴尔特之"由作品走向文本""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理论,与克里斯特瓦的"现象文本"与"基因文本""具有生产性的文本"理论一样,共同参与了当代国外文学文本/文学作品理论的革新,参与了当代"文学"概念的更新与当代文学研究视界的刷新。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随着当代中国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作品的版本经过历次修改形成了不同的文本形态.从版本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作品版本的变迁和文本修改进行对校和分析,发现背后的时代原因,把握其在适应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文学规范需要的同时,透视当代文学所留下的时代特征及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1.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研究是哈佛著名学者宇文所安、韩南、李欧梵、王德威等人共同的学术领域,他们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成果卓著,影响了国内始于1980年代的重写中国文学史大讨论及其实践。在对哈佛学者中国文学史书写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方兴未艾的重写中国文学史热潮有所启发,可以提出一些可资参考的策略,如文学史重写的常态化、多元化、文学性与史学品格并重、避免汉学心态与大中华心态、中西互释互证等。  相似文献   

13.
郭澄清以自成一家、成就卓越的短篇小说和史诗性的《大刀记》而跻身中国当代文学著名作家行列。但是由于所谓“文革文学空白论”、重写文学史反而对郭澄清产生了某种遮蔽与误读,这就是“郭澄清现象”。通过对郭澄清小说的解读,可以发现其对中国当代小说史的独特贡献,认识“郭澄清现象”的文学史价值,恢复其历史的本真面貌。  相似文献   

14.
中篇小说《沙家浜》作为对同名样板戏的改写,借解构"经典"之名,以时尚的"包装"来寻求卖点。其写作出发点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平民主义写作立场。它通过对样板戏中"英雄人物"的戏谑化解构,给消费时代的大众读者提供了一套后现代商业文化色彩的文学快餐,同时也是当下文学写作精神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重写文学史"概念的提出,是对此前现当代文学学科将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作为评判作家、作品的第一标准进行的合理而深刻的反思与颠覆。此举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肯定,其思想背景是当时广泛的思想、文化的"重写",其理论前提是将"启蒙"与"现代化"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主题。但在浪潮过后,反观"重写文学史"的实践,与其初衷不尽相符。反差的形成,理论上是缘于"启蒙"与"现代化"思维,并不具备足够的能量和容量说明历史与时代,反而陷入了另一种意识形态思维的迷惘中。同时,"重写"所秉持的"审美与艺术"先行的估价尺度,使得"重写"的考察视阈受到限制、遮蔽;审美的偏执,相应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历史隔膜,这造成了"重写"不能按照其理论预设的"宏大叙事"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6.
修宪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既要稳定,也要修改,宪法权威是建立在宪法稳定性与适应性统一上.宪法修改方式的选择是协调二者关系的努力之一.当今世界修宪实践中存在宪法全面修改、宪法修正案和修宪法令三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惯常的程序、方式、方法,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三种模式是相互区别的.目前,我国采取宪法修正案模式修改宪法,但是由于理论上的认识不清,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应该在宪改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从作品到文本》中,罗兰·巴特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本理论。他将作品和文本区别开来,否定了作者的权威,赋予了读者再生产的权利,肯定了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并试图构建一个文本乌托邦。虽然巴特的文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他的创造-陛为当代文学理论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遗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19.
从古今翻译方法论出发,论证恰当的“改写”不论对于文学翻译,还是对于科技翻译,都具有切实可用的功能效果。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标准,实践中须根据互文本间的文化差异程度,把握“改写”尺度,在“改写”的最佳平衡点上协调语言差异,实现跨语言交际目的、满足译语读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20.
编写和重写文学史是文学史学的两个方面,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构成文学史学向前发展的内驱力。中国民间文学史的编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自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同中国民间文学相关的文学史仅出了四部。该文分析了其得与失,认为重写中国民间文学史势在必行,并阐述了建构的基础及编写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