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神话在其“轴心时代”,先民凭借原始的感性思维创造了无数著名神话,流传至今。然而“神话轴心”又决不仅仅满足于神话的丰产,更关注的是神话对后世的无法估量的影响。神话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并不张扬于表面,更多的是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生活产生影响。无论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以后,乃至今天,神话的魅力仍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2.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一发表,在世界上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是对这一思潮反映的产物.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作为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他通过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揭示了文明对话的时代内涵;第二,他主要借助于雅斯培尔斯"轴心时代"理论,通过时启蒙反思和多元现代性论域的开展,论证了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主要讨论文明对话的三种形态,指出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一些基本预设.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进程是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战略调整过程,对于上海而言,在初步具备了参与城市竞争的资格与身份之后,上海开埠又为自身迅速获得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国际资源打开了通道.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国际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大都市,是因为在上海发展的每一关键时刻,都能吸收到当时对世界和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念、智慧与精神.上海在每一重要阶段都与不同形态的轴心期智慧直接相关.始于上海开埠至1930年代确立的上海文化中心,对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如何融入全球化的新轴心时代,是一个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精神文化形态.在中西、古今的矛盾与冲突中,上海成功地完成了新的精神觉醒并创造出独特的新文化形态,在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现代深渊中探索出一条生命之路,为中国开始纳入新轴心时代的世界新文明体系充当了先锋.上海在新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新文化形态则直接开启了中国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审美趣味.海派文化精神与海派生活方式,在促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转型上,是现代中国任何一个区域文化都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前在中国、印度、希腊三个地区同时出现了精神运动的繁荣,它反映出人类意识的觉醒,这正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期”理论。而中国的轴心潮现象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它的产生除具备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三种原因之外,还存在与印度、希腊文明所不同的特殊因素。这种特殊因素也是三个地区在共同经历了这次“哲学突破”之后,中国文明与希腊、印度文明产生分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轴心时代”理论为研究人类文明史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同样也为早期世界语言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在“轴心时代”,中国、希腊以及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决定了三个地区的语言研究都出现了“音义之争”和“范畴之论”,分别表现为:古中国的“名实”之争和“类概念”之论,古希腊的“本质与约定”之争和“范畴”之论,古印度的“声无常”“声常住”之争和“句义”之论。  相似文献   

6.
“心主神明”是中医学的重要基本理论,学者从文字学、取象思维、先秦哲学、文化风俗、生理解剖、医疗实践等多个视角予以发生学考察,但皆未能立足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轴心突破的历史维度予以辨析解读。中国的轴心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子学时代”,呈现出“内向超越”的特性,在以“道”为主轴的气化宇宙观下,“天”从人格色彩的“帝”转化为自然与义理之天,“神明”则开始脱离具体的神祇,泛化为充溢于天地之间的大道精神和功能主宰,而“心”则凸显成为天人沟通的中介。“心主神明”学说的提出是中国轴心突破的历史产物,也是轴心突破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历史映像之一。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800至500年间的“轴心时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它标志着全人类的共同文明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奠基者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伦理观有相通之处,这两位东西方文明奠基者虽天各一方,但在道德观上却存有历史的契合。他们在道德的认知和道德的可教性方面存在诸多共识,对当今社会文明规约的继承和发扬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公元前500年左右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它标志着全人类的共同文明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我们通常认为,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而作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道德哲学思想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道德哲学思想都影响深远且具有丰富内涵,二者在道德价值的体系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哲学体系却使中西方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吸引力与城市规模日益形成正比甚至平方正比关系,以前的城乡剪刀差如今日益恶化为城市等级剪刀差。随着大都市轴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城市之间的等级差距拉大,使得宏观层面上的不公平反而加剧。都市化竞赛的结果是使大部分中小城市变成大都市的附庸;大都市则成为资源高度集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轴心。这就是城市的立体化结构造成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大都市轴心化趋势。西方大都市的没落和中国大都市的繁荣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表面上看是中国式后发式发展优势的体现,而从深层解读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大都市发展同样需要走向“后大都市”的转型——从繁荣转向寂寞。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人们的生存时空基础、思维方式和交往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当前互联网社会预示着新轴心时代已经到来,它具有不同于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新特点:以"后物欲"和认知盈余为前提,促进精英与大众相融合,创生人类统一文化,指向互联互通基础上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及地域统一体基础上精神统一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一轴四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同济大学秉承"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精神,在世博的申办、规划、设计、建设、研究和运营等众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传承、弘扬世博精神,巩固并借鉴成果,本刊将从2011年第1期开始,不定期地介绍一批优秀世博建筑,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2.
回望"轴心时代"--"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子之学,从而确立了"五四文艺复兴"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复兴,为新文化的创造提供本土资源与动力,这是新文化人倡导的"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相似文献   

13.
从细长轴的结构特点出发 ,分析了影响细长轴加工精度的因素 ,并针对产生误差的根源 ,从改变加工方式、工装结构和刀具参数等方面着手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中轴线作为文化遗产和列入申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项目,它的价值认识反映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对保护对象价值认识的发展.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的物质结晶,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秩序、环境、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四轴机器人运动控制问题,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雷赛运动控制器和触摸屏的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四轴机器人运动控制 系统。首先采用改良D H法建立了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并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分析,求得了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的解。然后分析划分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 ,在运动控制器上开发了相应的参数设置模块、状态监测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和运动控制模块,并在触摸屏上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最后通过分析机器人在空间 的直线运动,设计了机器人直线插补算法,并在运动控制器上开发了相应的插补运动模块。经实验验证,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四轴机器人进行运动控制,且运 动过程平稳可靠。控制系统解决了四轴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京两大城市轴线之一的东西轴线,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位与影响日益凸显.东西轴线的建构使城市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由“一轴”变为“两轴”,两大轴线的交汇处使得城市中心南移,新的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呈现;集中反映了政治文化特征,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重大事件,体现了政治中心的城市性质,成为新中国首都文化成就的缩影;完整记录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步伐,见证了北京近代城市发展的初期轨迹,城市建设的首都功能在这里得以体现;为首都功能的提升提供了延伸的空间,体现出经济、社会多方面功能,涵盖了国际化和现代化大都市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轴心时代的文化无疑是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得到发展的 ;新的轴心时代将是一个多元对话、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时代 ;2 1世纪将是精英哲学与大众哲学相结合。中国哲学必须在发挥自身固有的内在精神的同时大力引进西方哲学 ,以便跟上当前世界哲学发展的总趋势而成为新轴心时代的哲学重镇。  相似文献   

18.
导出了绕质心轴转动刚体对轴上任一点的角动量都相等的规律,即角动量的质心轴定理,给求解有关力学问题带来了方便.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住宅中,由五行观念引申而来的轴线观念虽然具有重要意义,却也是民用建筑礼制上的约束,但传统住宅设计并不囿于此,而是在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中开创了全新局面,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建筑设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