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张政文 《文史哲》2006,(1):96-101
康德之前,文艺学与美学虽有联系却未构成完整的文艺美学知识体系。直到康德解决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美与艺术的关系、创作与制作的关系、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等基本而重大的理论问题之后,近现代文艺美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康德之前,西方美学始终存在着美是主观或客观之争。康德认为,美既非客观属性又不是主观意识,美根源于人类的主体判断能力,从而为解决艺术的审美本质问题确立了理论根据。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美本质问题长期无解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本质问题的研究如果从柏拉图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正如朱狄先生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指出的:“美本质问题经过了二千多年的讨论,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从现象上看,这一问题的解决反而显得愈来愈困难了。”①甚至早在1903年,威廉·奈德(WilliamKnight)在《美的哲学》中,开篇第一句便是:“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作为一个理论上元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了”。近年来,有的美学研究者更直接了当地提出:“美,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字样,为了探讨它的本质,竟耗尽了历代多少学者的心血”!②美本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4.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共同发起的青年美学文艺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西山宾馆召开。讨论会主要围绕下述三个议题进行: 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本体论研究美与艺术的本质,是传统美学与文艺学一直试图从本体论角度加以探究的主要问题。然而本世纪初以来,当代西方美学尤其是分析美学却不再作这种形而上的探讨。分析美学认为审美现象之间和艺术品之间没有可以验证的共同本质,因而什么是美与什么是艺术这类命题是无意义的。有的同志认为,传统美学和文艺学的本体论研究企图为关和艺术寻求一个抽象的、规范化的定义,以此作为研究的最终目的,这实质上是一  相似文献   

5.
美学已经消亡,这是发生在当今西方与中国的事实。当然,我所说的美学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即以美的本质问题为核心的美的哲学。如今我们已很难见到(无论中西方)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五花八门的艺术学与文学学(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已取代美学原有的显赫地位,而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中对文学的本质问题同样地不感兴趣,甚至“文学”这个虚无飘渺、被认为不可界定的术语也已被“文本”这个更加实在的术语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美学的逻辑出发点是"美文字之艺术"、人文化了的艺术.本文以美学范畴的原初本质为依据,对风靡世界的后现代主义重要作品<哈利·波特>进行解读,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美学虽然是建立在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学美学的批判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危及和否定"美"学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对美学本质的捍卫,使美学获得了涅槃.在更深广的社会维度上,后现代主义文学发掘出了文学艺术"美"的本质,甚至建构起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汇方向,在人类社会未来总体发展中发挥了某种"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祖哲 《文史哲》2003,1(6):22-26
从逻辑和历史的双重角度来看,美与艺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在理论上,美和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假说,是出于为艺术赋予美的价值这样一种动机,即把"艺术应该是美的"和"艺术必然是美的"这两个命题混为一谈。在历史上,艺术的本质是美的这一假定,是18世纪的西方哲学家局限于自己的时代而得出的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这种传统的误解既不利于美的研究,也不利于艺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科学领域。美感和审美的问题,虽然同哲学、艺术,美的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却往往为人们,甚至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这种情况是急需加以扭转的。 为了促近这一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这里对我国美学界有争论的几个不同学派做一个介绍。 我国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种观点和学派。 一、主观论的观点(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美是人的观念”,“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是吕荧的看法)。高尔太则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自从1981年周义澄同志在《复旦学报》发表《论科学美》以来,国内已出现一些讨论科学美的文章,但大多集中在是否有科学美的问题的评论上,而关于科学美的含义及其本质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试图探讨上述问题。 “科学美”一词是本世纪初以来许多外国学者(特别是自然科学家)经常谈论的题目。但它的萌芽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的研究对象不仅有艺术,而且包括整个自然界。这个学派曾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研究,因而形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美本质及"美是什么"命题被称为美学的核心问题、根本问题;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西方分析主义美学曾对该命题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国内也曾进行过"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论争,都是不了了之。目前,疑云并未消散,只是暂时搁置。这种状态使得美本质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两难境地——若要继续进行,恐怕重蹈覆辙;若不继续进行,又没有充分的理由。美学要顺利发展,必须解决这一症  相似文献   

11.
李志宏的认知美学,利用汉语和汉字的模糊特性,生造了一个"美事物"来充当"美本身"和"美本质",把"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搅成一滩浑水,趁机来鼓吹反本质主义。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美事物"这样的词语,"美事物"、"美"、"美的"、"美的本质"等语词是必须辨证明白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反本质主义,就是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否定"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的,但是,反本质主义的限度是反对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把本质和美的本质规定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打开了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就是开放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的表征。因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必须反对,然而事物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仍然是哲学和美学的永恒的、开放性话题。李志宏的绝对反本质主义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2.
<正> 在讨论美的本质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论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问题时,有的同志断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美毫无关系,否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据,不符合马克思的原话的意思。在他们的理由中有这样两点:一是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以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前提的。在私有制社会,人的感觉被私有制完全束缚住了,不能完全发挥人的感觉能力,不能认识物的本性。因此,那里只有异化,谈不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然如此,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是虚空的了。二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讲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但不是讲的美。这两个短语和美毫无关系。现在有人不但把美说成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居  相似文献   

13.
论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一、美的研究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主要有主观论、客观论及关系论三种基本观点,长期未获统一。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对美的研究更多地涉足到具体领域里,对究竟什么是美的问题却相对淡漠了。我国的有关学者则一直非常关心美的本质问题,但所形成的观点也不出上述三大派理论。这说明,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思考既有共同的对象,又有共同的思想方法,因而有大体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5.
论自然美     
在关于自然美的讨论中,人们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促进了对问题的理解。一些同志认为,“自然美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从而揭示了自然美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命题脱离自然对象的形式美去讨论问题,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这就很难把自然物的美与真、善区分开来。因此,对这一问题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发现     
什么是艺术发现?也就是说,艺术发现包含着哪些内容?我们认为,艺术发现是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充满艺术情感的独创性的审美认识。作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凭着敏锐的感受力和深遽的洞察力,通过艺术观察,获得了大量的丰富生动的素材,产生出了美的感受,继而抓住某些特征性的现象,从中发现那种蕴藏在事物的内部,不易为一般人所觉察,常常被认为是司空见惯而受到弃置的本质的、规律的东西,由此挖掘出生活的哲理,揭示出蕴含在里  相似文献   

17.
悲剧和美、崇高、丑、喜剧是作为与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五个基本范畴。但是它们作为美学范畴并不是一下子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范畴。亚里土多德的《诗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而是一种制作学,说具  相似文献   

18.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可知:中国哲人的“意境说”与西方智者的“理念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是不谋而合的。这种吻合从中西方文化两个角度,证明了美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的和诣、共鸣状态,是主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众所公认,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又的确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表达,那么显然人类认为美的对象,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对象,于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关于美本质的结论——就呈现了。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感。根本说来,人只对有利于他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事物感到愉悦,人类只有在他的生命追求得到实现时才感到愉悦。那么,美是什么呢?“美”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美的本质,二,审美对象,三,“优美”范畴。我们这里要问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真实,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同志把艺术的本质真实看作是简单划一的、仅仅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艺术的本质真实就成了演绎某一时代、某一阶级的思想的形象化工具,文艺作品描写的对象也就被局限于体现整个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必然”。例如,最近在讨论中篇小说《祸起萧墙》时,就有人认为,在四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对经济调整、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小说中所描写的封建地方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