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世界各国现今通用的阳历,或称公历,是以一个回归年长度为依据的历法。一回归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相当于365.2422日。阳历以365日为一年,每年所余0.2422日,累积四年,大约一天。所以阳历每四年增加一天,加在二月末,得366日,这就是阳历的闰年。四年加一天又比回归年实际长度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一天,相当于四百年中约多算三天。因此,阳历置闰规定,除公元年数可以4整除的算闰年外,公元世纪的整数,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这就巧妙地在四百年中减去了三天。这就是阳历置闰的全部内容。我国的农历,又称阴历,主要依据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周期),同时兼顾回归年。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朔望月(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周期是29.5306日。农历一年十二个月,一般六大六小,只有354日,比一个回归年少11.2422日。不到三年必须加一月,才能使朔望月与回归年相适应。这是用置闰办法来调整回归年与朔望月,使月份与季节大体吻合。中国古代历法的频繁改革,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民国纪元之始,即下令废除阴历,颁行阳历。然究其始终,阴、阳历法事实上并行。阴历的废而不止,表面上缘由在于阴历与民情习惯的调适,深层的根源则是阴历作为民俗“以传统的力量捍卫传统”,故远非一纸政令就能取消的。阳历虽经过官派的推行,在法律上得以确立,然却是行而不畅。阴历凭借民众习俗这一强大、丰腴、潜在的社会土壤,始终存在,至今不衰。其中,官派与民俗的关系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历法的种类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种。阳历:全称“太阳历”。它的特征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365.24220日),月的长短则是人为规定,一年中分为若干个月也是人为规定。现今大多数国家通用阳历。阴历:全称“太阴历”。它的特征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于塑望月(29.53059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年的长短,只是历月的整倍数,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伊斯兰教历都是阴历。阴阳历:我国习惯上亦称“农历”。它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反节日"与节日是一组相对立的概念。"反节日"具备节日的某些要素,比如节日狂欢、象征符号以及需要被纪念和庆祝等。但它的存在却违背了节日的精神。老舍在《四世同堂》中构设了节日的文化政治隐喻,同时写了北平市民的节日和侵略者的"反节日"。在街道上,节日与"反节日"相对立,二者都把街道当作庆典空间,北平市民日常的节日庆典与侵略者暴力政治的"反节日"庆典节庆交替呈现,最终侵略者的"反节日"狂欢占据了街道,象征着城市、国家乃至民族文化在战争中被驱逐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历法既是规定民众社会生活的基本时间建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符号.步入近代之后,在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旧历的合理性不断遭到质疑,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更使得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萌生了改用阳历的实际需求.从晚清至民国,知识分子对阳历的认知日趋客观和全面,附着于历法之上的政治正统观念不断剥落,科学和实用精神占据了思想的主导.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广泛参与的历法科普工作,有效地革除了人们观念中残存的不合时宜的迷信观念,强化了人们的科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旅游是民俗旅游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短期、限时的特性.这类节日庆典旅游往往有大规模的群众参与度,并与政府支持、媒体宣传相关.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节日庆典活动逐渐向旅游开放后,复杂的节日场景、多重力量干预下的文化语境便产生,民族节日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遭遇变迁.  相似文献   

7.
借用社会学统计的方法,以《荆楚岁时记》、《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中华节日风俗全书》等三种代表性岁时文献作为统计对象进行考察,总结出中国古代历法中的节日排列重前半年轻后半年、重春秋轻夏冬、重奇数月轻偶数月、重前半月轻后半月的排列法则.中国古代阴阳观念、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古代农耕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对节日排列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探讨西藏节日,必然涉及藏族宗教、历法文化乃至历史发展等许多问题,然而,就一篇短文而论,只能聊挂几笔。 (一) 处于远古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在无法抗御生老病死的痛苦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时,在不能解释日月星辰、雷电雨雪及梦境幻觉的变化时,便视为神魅在作怪,于是便对大自然产生祈祷、祭祀、崇拜和信仰,一切宗教本源于此。同时,这些朦胧意识下的宗教活动本身就孕育着一个民族的节日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男孩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男孩节与人日节、上巳节、七夕节、重阳节一起,被称之为日本的五大节日,因此,日本人民对过男孩节是十分重视的。日本的男孩节和我国的端午节有些风俗相似,不过男孩节的日子不是在阴历的五月初五,而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不过,他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米粉做成的,  相似文献   

10.
傅山生于万历三十五年,即丁未年(1607年),这可由5个内证、2个旁证来证明。关于其生月与生日,以往学者均以为是阴历六月十九。但万历三十五年有两个六月,即一个六月,一个闰六月,前人忽视了这个问题。经考证,傅山当生于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十九日,即阳历1607年8月11日。  相似文献   

11.
阿德 《家庭科技》2014,(10):57-58
网络电商已经成为造节的主力军,除"618""818""双11"等著名节日之外,各类自造的"小节"让消费者应接不暇。与商家日渐频繁的造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对于"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互联网时代,究竟怎样的促销方式才算理性,才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呢?网络造节也疯狂消费者一个月要过多少次电商节日呢?就8月份来说,苏宁有"818"庆典,京东商城有家电周年庆、国美在线进行"巅峰战"促销,加上1号店,每个月过四五次节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2.
每年阳历的1月5日前后是小寒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285度。每年的农历立冬到立春时节,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但是进补并非只是吃大量的滋补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气血阴阳虚  相似文献   

13.
《中文信息》2007,(12):86-91
紧密地伴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形成和发展着其中有不少习俗,是与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紧密相系着的。农业生产的季节及时节气,每年都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人们对它有着深刻的观察与感受。随着一年到头的气候变化,农作物的种檀收获及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习惯,这些习俗,关系到农时、种植、天文、气象、水利、作物保护、占候、卜丰、祈发展等一系列民俗现象。岁时节令习俗,在少数民族中,多表现为各种习惯性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苗族的苗年、赶秋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达努节、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高山族的丰年祭等。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大多都是以喜庆欢跃为特点。这些民俗活动,也是重要的岁时节令习俗,它们以生动的生活情趣吸引着青年男女,比那些严肃的带有礼仪和宗教性的年节活动更活泼而有生气,并体现出各民族的特有生活内容和特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节日的相互渗透是难免的。在中华民族中各民族的节日渗透,像春节,原汉族传统的节日,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中,早已被我国壮、苗、布依、蒙古、满、朝鲜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外来节日的渗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外国人交往的增多,民间不少群众自发地参与一些洋活动,形成外来节日的流行。渗入的节日,较典型的例子是圣诞节、母亲节、国际护士节等。本文仅以圣诞节的流行为例,来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相互渗透:圣诞节始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耶酥“诞辰“的节日,在西方,圣诞节不仅是宗教节日,也是民  相似文献   

15.
宋代节日词研究以《全宋词》中节日题材作品为对象,对宋代节日词的创作情况、文本特征和发展动态作出系统而深入地探讨,考察节日词的文学风貌和审美特质,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两宋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等深层次意义。当前宋代节日词研究多停留于较为零散、感性的层面之上,亦或以民俗文化、都市文化的先验视角凌于对节日词作本身的探讨之上。有鉴于此,有必要在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以推动宋代节日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正> 《秋夜草疏图》据说是武昌起义后立宪派首领张謇代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劝清帝退位奏章的图记,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写道:“(辛亥八月)二十五日,我和沈恩孚(信卿)、雷奋(继兴)、杨廷栋(翼之),还邀到了张謇同去苏州阊门外惟盈旅馆.张謇受程德全委托,代草劝清帝后逊位奏章,这事保留着一幅《秋夜草疏图》做纪念,我曾题诗一首,收入我的诗刊《苍桑集》.”按,阴历辛亥年八月二十五日,即阳历1911年10月16日,上距武昌起义仅六天.当时,全国还没有一个省区响应革命的.江苏巡抚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立宪派首领起草奏疏请清帝退位,可说够“先进”的了.回忆中有时间、有地点、有当事人,还有图为纪、有诗为证,似乎不容置疑.然而,张謇的《啬翁自订年谱》却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总类繁多、形式各异的节日亦是我国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闽南地区的节日民俗千姿百态,包括了以公历行事和农历记时的传统节日,闽南的节日庆典又由于地区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3):186-192
节日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其传承机制和传播方式相对稳定,对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节日理论对当代艺术节节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艺术节作为现代节日形式之一,在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现阶段,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真实性。我国艺术节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对调节社会文化生活和振兴民族文化艺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节也呈现出了新的情况与态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参照传统节日理论框架,艺术节相较于传统节日,没有形成相对成熟而稳定的节日精神、节日时间观念、节日习俗等节日基本要素,建设性地提出有利于艺术节节日观念得以确立和发扬的若干意见,以期使艺术节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为社会节日的文化功能,形成便于其未来发展和传承的更完整的节日形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节日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节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结构大致可分为时间、仪式、内容和隐喻等,且每一部分都能通过身体操演发挥社会记忆功能,起着促使社会秩序合法化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在传统社会,节日只是一套符号象征体系,更多的是以宗教和农令的形式存在;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随着身体的国家化,节日逐渐成了国家、政权合法性诉求的一种工具仪式,日益政治化;但随着市场力量的逐渐强大,节日又呈现出新的趋势.现今人们对节日的抱怨,首先是由于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其次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相濡的结果,再次也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借助节日这一文化载体,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其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清明节史话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即明洁的意思。每年阳历4月5日(阴历3月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这一天草木萌芽,万物复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中说:“三月节,物到此节,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春意盎然,还是春耕春播的大好季节,所以古时便有“清明忙种麦,谷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