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意图及其概要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的书名中所用的“批判”一词是仿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中对“批判”所赋予的意义而使用的,即考察、研究、分析、判定的意思。萨特认为,在他写此书以前,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并没有给辩证理性提供充足的根据。他说:“我们还未曾确定辩证理性的正当性。”因此,他就自命有必要来承担给辩证理性打基础、提供根据的任务。他明确地说:“我们的意图是批判的,它将试行确  相似文献   

2.
《辩证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后期主要著作。萨特把他在该书中所主张的辩证法理论叫做分析性、探索性、客观地研究问题的“批判的辩证法”,标榜这种辩证法是唯一具有可能性和可知性基础的理论,并且用它来纠正所谓被“自然化,概念化和教条化”了的唯物辩证法。本文试图结合《批判》全书的内容和逻辑,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批判的辩证法”作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萨特尔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萨特尔转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通过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和著作《唯物主义与革命》,《辩证理性批判》以及各种文艺作品,系统地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并力图把他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赛尔与萨特都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有一些观点却与萨特大相径庭。他针对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恶心》等著作中所论述的“人的存在与自由”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弊端。他指出:萨特把人的存在看作是偶然的、荒诞的、虚无的,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会给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罩上一层阴影;萨特关于“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是把人们带到痛苦和不安的处境;萨特提出“我是被判处自由的”绝对自由观,是“最离奇的谬误”,是“虚无”,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马塞尔对萨特的抨击,对于我们研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萨特在发表《辩证理性批判》时,其哲学思想确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是,萨特并没有放弃其在《存在与虚无》中所提出的“人”的问题的基本观点,他一心想用存在主义的“人学”观“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企图用存在主义的个人自由理论来“医治”马克思主义的“弊病”;用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的“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解决,仍然植根于它的现象学的本体论,因此并未超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两个层次上归纳、分析了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主题,认为既是历史主体,又是历史产物的人的二律背反以及由此带来的历史的可理解性及历史的意义等问题,乃是萨特关注的中心。文章的最后一节着重分析了萨特这种独特的哲学思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对人类摆脱当前危机所内具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体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它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补充萨特的存在主义,以保卫“真正的马克思”来反对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方法的探索》中,概述了萨特的这些观点。《批判》中所说的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一面重申了自由的实在和历史知识的必然局限,一面  相似文献   

8.
“我们并不把意识的觉醒看作行为的根据,我们在觉醒中看到行为本身的一个环节;行动在完成过程中向自己提供智慧之光,但并不妨碍这智慧之光在行动者的自觉中并由于自觉而出现为动因,这就意味着要制定一种关于意识的理论”。这些话是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分册中说的,他一生都在研究和阐明这种意识理论。  相似文献   

9.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他试图建构“人学辩证法”,而他的人学辩证法是以个体实践作为历史的原动。其对个体主体地位的不同认识,乃是人学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区别,但在“实践一惰性”逻辑影响下,异化就构成了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0.
萨特认为辩证法是由人创造的,根源于人的实践,人作为"自为"的存在是否定与超越的存在,人的意向性活动"构造"了外部的"自在"存在,因此才有辩证的总体化和辩证的可理解性,自然界不存在"总体化"运动,因而根本不存在自然辩证法。本文主要通过《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进而对萨特的"人学辩证法"进行探究,从萨特的观点中找到有价值的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康德(Kant,1724—1804)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镇。他的思想发展,以一七七○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他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同《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简称为三大批判,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都是批判时期的力作。而《优美感觉与崇高感觉》写于一七六四年,则属于前批判时期的著作。对于此书,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此书并不是美学著作,甚至其中也不包含康德前批判时期的美学思想。卡尔弗尔仑得的《康德传》认为:“不能按照题目的表明,说他是美学的文字”。[苏]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进一步以“没有任  相似文献   

12.
因为将自主综合的"概念"从被动表象的"直观"中分离出来,《批判》也就将形而上学由客观的感知摆渡到了主观的建构。可以说,这不仅更改了"科学"的含义,也呈现了形而上学的"艺术"本质。不过,因为先行的"元素论"不仅没能系统地说明作为"共同根"的"纯粹理性"如何建构出了"体系"(科学),还以揭露理性自我取消的"辩证论"结尾,这就让一个体系化的建构遮蔽在了两个知识元素的解析之中,也使得《批判》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理性建构的否定而不是它的建立。但是,不同于一个自我取消的"纯粹理性的历史","方法论"也指出了作为一个解构的"纯粹理性的规训",《批判》也发展出了一个确立"纯粹理性的规范"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因此,为了能全面地认识《批判》,也就有必要提醒:《批判》不只是一个知识元素的解析和形而上学的解构,也是一个理性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批判理论在阿多诺这里体现为一种特殊的形态,他着意于一种批判性的辩证态度而显出其理论上的否定性特色。具体体现为《启蒙辩证法》中的社会批判和《否定的辩证法》中的哲学批判,前者是对总体性社会的否定性辩证,后者是对传统体系哲学的否定性辩证。这种对总体性社会及其体系哲学的批判形成阿多诺独特的思辨方式,呈现为一种非总体的“星丛”模式。  相似文献   

14.
1 钱钟书在《围城》的《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作者的想法已经实现了。在《围城》中,作者描写了抗战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一部分——沦陷的上海、国统区的城镇及其社会风貌,描写了在这个环境中活动着的一批上层知识分子。小说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国民文化心态、人际关系和上层知识分子的丑恶灵魂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是批判科举制度的,一开始就借王冕之口批评明太祖“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取士的制度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其实王冕此时已经逝世,并没有说过这个话,而是作者虚构的。作者是个考中秀才后不愿继续应考的大家公子,他看不惯那些通过科举来追求功名富贵的“儒林”中人因而写了这部小说。他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文行”并重,而八股文标榜解释经典,“代圣贤立言”,实际上是肢解儒家经典语言,抽去儒家“文行”并重的核心思想,从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败  相似文献   

16.
买书     
我喜欢写作。1974年上中学后,便加入了学校的报道组,把学校的大型活动或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投到公社广播站。报道组长由一位老师担任。他也是个写作积极分子。他跟我说:“要想写好新闻,最好应有两本书,一本是《语文基础知识》,一本是《新闻写作知识》。”说着,他拿出了这两本书给我看。从此,要买到这两本书成了我的最大愿望。每天放学,我都要去一趟供销社的图书柜台,又托家住县城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一) 可理解性概念是萨特辩证法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辩证理性批判”中,社会历史过程的可理解性问题占有主导的地位。萨特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寻找认识历史的工具”,他在这部著作中的全部努力都在于企图证明,由于历史是人创造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历史应当是原则上可以理解的。什么是可理解性?按照萨特的理解,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e)指的是易懂性、明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研讨。康德的先验方法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方法 ,这一方法是建立在理论理性本原统一性 (同一性 )的原理和本原因果性 (根据性 )的原理之上。先验方法论不同于数学、自然科学的方法而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论。《纯粹理性批判》使用的综合法不同于《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分析法。本文也探索了先验方法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有价值的方法论原则。如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探求人类认知前提、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方法论原则思想等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一百年前《物种起源》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版,把这两本书的作者达尔文和马克思的进化学说拿来对比,就很自然了。在19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马克思说:“再沒有此把我的名字同达尔文的名字联在一起更令我高兴的事情。他的卓越著作使我自己的著作成为絕对不可动搖。达尔文也許不认识这一点,然而他属于社会革命之列。”虽则达尔文和马克思在英国许多年是同  相似文献   

20.
法国思想家卢梭对直觉和感性的推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人们看到了文明带来的社会进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布莱克的《由理生之书》就反映了对理性的批判。由理生要求建立社会的秩序,主张理性,但他没有使世界变得和谐,而是使世界变得更加混乱,因为他将人与自然分离、与永恒分离。布莱克的思想中,还有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即文明批判,这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得到了充分地反映。《天真之歌》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而《经验之歌》则反映了文明社会中人的天性被腐蚀的状态。布莱克看到了文明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但他并不偏激地要求废除文明,而是辩证地看待文明,可以说,布莱克是一个文明的思考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