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文章提出中国的制度变迁是政府主导型和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政府主导主要表现在由政府设置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向和准则、实施制度供给、限制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活动和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而渐进性则主要表现在从增量改革逐渐向存量改革过渡、从局部改革逐渐到整体性推进和先易后难的变迁进程。文章还论述了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和渐进式制度变迁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集体林权制度变迁是众多利益主体合力的结果.以制度变迁的视角来分析福建集体林权改革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从而构建地方政府在集体林权改革中的行为角色、行为目标、行为环境、行为工具、行为成效,进而深刻分析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强化制度执行力方面形成了既定的路径依赖,包括领导驱动式执行模式、事件推动式执行模式、运动推动式执行模式、形象工程式执行模式。路径依赖现象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因此,寻找“解锁”与路径创新成为必要,而有效实现“解锁”的关键在于促进主体的有意识地偏离现有路径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围绕Y县"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创新案例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发展的倒逼、国家政策试点的引导及学者型官员的强力推动,是地方政府创新的结构化动力。政府体制资源的整合、创新的结构性扩展、创新的扩散及再生产是地方政府创新的运作机制。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弱化,导致公共服务下乡背景下社会需求脱耦的内在困境。为推动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探索"互嵌式治理"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是一个有着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人,在财政压力和政绩冲动下,地方政府的经济人的身份可能被加强,在行为中会不自觉地扮演"推进利益分化角色"。因此,必须研究、探讨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行为模式,如地方政府推行地方保主义、地方政府赢利的经济人行为、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行为。了解出现这种行为背后深刻的理论背景、体制根源、经济因素和机制因素,希冀寻求到一条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不是一个单纯的财政问题,在分析其制度变迁路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由此做出的行为选择进行探讨,并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级地方政府的竞争、财政预算压力及预算软约束是推动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财政的推手.需要通过转变地方政府竞争体系,发展主体地方税种,改革我国现有的土地征用和出让制度等措施从源头上根治土地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制度缺位。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观为视角,通过分析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变迁及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对推行素质教育的影响,从而得出,素质教育践行的有效性需要政府在制度安排层面提供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已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具体案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呈现出"边学边干"、效率取向、阶段性发展等一般特征,这些特征都与经济发展变革和行政利益因素有关.保险制度作为政府的一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它的变迁和整个制度环境中的其他制度变革,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密切相关.在变迁的进程中,不论是纵向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分歧,还是横向上不同政府部门间的利益分歧,都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应推动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在此过程中,省级统筹成为当前改革最迫切的努力方向.同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体系来代替现行不规范的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9.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从要素分类的角度看,新要素、创新要素、制度要素等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最重要的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须降低对一般生产性要素的依赖,提高新要素、制度、改革和创新等管理要素的贡献率,既要通过存量调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变革、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做文章,依靠存量调整、增量支撑、要素升级、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等路径推进。  相似文献   

10.
权力清单制度是法治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步骤,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立足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基本内涵与现实价值,对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让政府权力在法治框架内公开透明地运行,为法治型政府的构建提供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有限理性”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入手,对制度变迁及其类型进行周折的基础上,侧重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中的不同作用,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大部制改革成为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但其在地方的推行过程中存在利益博弈、成本障碍、心理障碍和代理缺位的现实困难。因此,可以从合理划分权力与平衡部门利益、降低改革成本、做好宣传和大力发展第三部门等角度来探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源于上世纪90年代J市的村干部创业承诺制,是一项农民创造、地方政府推动的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地方政府在该制度创新中扮演了探索者、支持者、推广者、制度供给者的角色。地方政府之所以在村民自治背景下主动推动乡村治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由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变迁、乡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现行压力型政府体制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等因素决定的。在j≥村治理创新中,地方政府应当理性地确定自己的行为边界,主动地推动村民的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对地方政府存在着事实上的隶属关系 ,地方政府是信托的实际需求主体 ,并形成了地方政府主导下的信托业的路径依赖 ,导致了信托业发展中的“诺思悖论”和风险的积聚。在此过程中 ,中央政府对信托业进行了多次清理整顿 ,直到 1996年以后 ,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才开始从实质上突破信托业的原有路径依赖 ,并在市场需求主体的形成和推动下 ,开始了信托业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转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自改革开放初期就推行的分权式改革.然而下放权利造就了既得利益者,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便会制造更多的资源扭曲.中国就是在这种资源分配充满扭曲的情况下推进渐进的改革.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以此展开地方政府行为分析.在分析金融制度漏洞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上,讨论地方政府对信贷资源的干预手段和方式,构建了一个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首先从制度角度分析城市、城市经营的本质,然后重点分析城市经营制度变迁的环境以及推动这种制度变迁的行动集团,最后得出结论: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使城市经营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打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收支格局,城市必须经营.以资金短缺为核心的财政压力与以生产要素竞争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压力把城市政府推向制度变迁的最前沿,从而成为推动城市经营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中,制度失灵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起点,利益驱动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成本收益分析,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原则,制度环境变迁是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推进的。地方政府具有特殊角色,它既是改革主体又是改革对象。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利益和功能,因此当行政改革触及地方政府利益时,阻力由此产生。要深化行政改革,必须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消除地方政府内部产生的阻力。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政策受到体制的限定;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影响劳动力转移政策形成的利益主体:现行的劳动力转移政策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开放及其导致的社会转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了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态势。这样的政治发展不仅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其导致的经济结构的变迁直接相关,而且与文化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政治改革和政治建设的推动,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非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的扩散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