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主要对康德的"自然"范畴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解析康德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康德认为:自然就是"经验的一切对象的必然的合乎法则性"。康德对"自然"范畴的界定,充分彰显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其批判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对其后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辟了人类哲学认识论领域研究的新视野,使得我们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哲学主体性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对当代哲学领域内认识论研究仍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象与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范畴,然而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对二者的论述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困扰教师的教学,还会误导学生错误地理解一系列与其直接相关的内容。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澄清其中的模糊之处,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看信息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现代科学提出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哲学界、科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大问题。控制论、信息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信息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某些令人难以捉摸的特性,引起了人们探索信息本质的浓厚兴趣。分别从事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符号学、人工智能研究,以及从事哲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都把阐明信息的本质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这些探索最后都集中到有关物质、精神等一些基本的哲学范畴中来。人们发现,信息问题是一个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有关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各门自然科学探索信息本质的同时,很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对信息的本质加以考察和论证。本文就试图在这方面作点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根本恶”是康德宗教哲学的轴心概念,这一概念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此为契入点可以看到康德对基督教所做的哲学改造。根本恶是人类本性中的恶,在康德那里,“本性”是人类自由采纳某种道德准则时所凭依的原初主观根据,它在道德意义上具有先天趋恶倾向,实质在于道德秩序中的主次颠倒。基督教神学的“原罪”作为人神秩序的原初颠倒可谓根本恶的“原型”,根本恶是对原罪说的哲学转化。同原罪一样,根本恶也源自人的自由运作,通过先天推论,康德得出恶的原初主观根据出于人类先天的自由本性,并存在于“任性自由”为自己制定的准则里。“改恶迁善”如基督教新生一般,既是一场自由自觉的心灵革命,其可能性根据在于人的本性中存在不可磨灭的原初向善的人格性禀赋,也是一个通过社会伦理共同体逐渐改良、无限进步的历史过程,这也包含着对基督教教会观念的哲学转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亚里斯多德和康德的范畴表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构架由康德哲学决定,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整个哲学是形式主义的,康德只从精神里面去实现绝对律令,而不在社会中去实践,黑格尔在康德的静观的精神与广延的二元性中,以实践为中介,将康德的道德律令实践为现实的绝对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民族精神中体现出来,民族的精神与肉身完全一体,肉身成为不死的肉身,历史的每一瞬间获得了永恒神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在《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两大审美范畴——“美”和”崇高”.可是一些美学史家往往把研究的重点仅放在他的第一审美范畴“美”的分析上,而对于他的第二审美范畴“崇高”说,却多忽略或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尽管康德由“美的分析”转到“崇高的分析”在主观唯心主义道路上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过分强调了  相似文献   

8.
实相是大乘佛学的标志性概念,是蕴含于事物之中的真实本质,与无相、真如、涅槃等概念同义,与缘起性空学说有关.物自身是康德哲学中的奠基性概念之一,它作为一个消极的本体是认识的界限,认识一旦逾越此界限推进到无条件的世界,总体就会导致二律背反.实相与物自身都是与现象相对的概念,但二者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方面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于康德哲学中的“现象”与“物自体”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作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作者认为,康德哲学的先验论,是为了论证感觉经验的系统性与必然性。因此,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先验论为前提的现象主义,也即是把认识限制在经验范围之内的经验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来理解康德哲学的意义.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康德哲学为中西哲学的比较提供了一个基点--这即是对情感问题的研究.二、通过情感问题与自然、自由领域的关联,康德哲学向我们展示了,"纯粹理性"作为抽象化思维之结果,不能未经分析地用来解释中国哲学.三、通过对作为情感之基础共通感的阐发,康德哲学展示了面对生活世界的不同态度,从而,作为面向生活世界的西方哲学仍然显示出其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作为康德哲学的主要构架,分别探讨了人的认识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其中,康德的批判哲学着重论述了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它体现的是人这一认识主体与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康德通过图式论(schem a)试图建立起范畴与现象之间的一种内在"机制"。作为范畴与感性直观之中介的"第三者",图式必须同时与二者处于同质状态。纯粹知性概念能被运用的感性条件乃是时间,这是图式论的核心问题。时间在康德哲学里是一种内在的感性形式,范畴运用于现象是通过时间先验的规定,知性概念的图式以时间为共相的感性形式,这使得范畴统摄现象,现象归摄于范畴。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存面临的三个主要维度(自我、他者、外物)中,人与物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哲学研究的重视。器物美学关注"物"自身具有的价值,在这方面有开拓性贡献。进一步考察"物"的主体性与存在论意义,还需要借助于器物哲学的审思。中国主流哲学儒道两家都有"万物一体"的思想,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之主客二元分立。儒家"天生人成"的模式在建设未来"生态共同体"上更具有可行性。中国哲学"成物"的方式体现在"观、感、体、玩"四种认知路径。当今高科技时代人类社会出现了很多新事物,人类如何与这些新事物相处,已经成为了哲学与伦理学研究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英语"to be"与汉语"是"的比较研究,表明正是英语极为普遍地将"to be"当作"to exist"使用的这一语言事实,决定了西方哲学围绕着"to be"或"Being/being"盘旋的状态(ontology由此而来),而汉语中没有以"是"落尾(即其后什么也没有)且又以"是"表示存在的句子使用,所以从汉语中盘旋不出以"是"为本的哲学范畴来。"是"与"to be"的关系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词对词的翻译问题,而变成了中西方哲学互诠互释的一条通道,由此开启了一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进路。此外,对照"to be"式的言语构造与汉语中的存在表达式,还提出了汉语中"存在性动词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16.
从思维看“圆点哲学”苏富忠在1996年第5期《新华文摘》上,读到了马建勋先生的《圆点哲学》一文(原载于《人文杂志》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马文)。此文提出了一种圆点世界观和圆点方法论。这些观点显然是荒谬的。让人颇感兴趣的是作者怎样构想这些观点的。因...  相似文献   

17.
(一)毛泽东同志底“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本质与主流的范畴。我们仅就一些初步的体会,提供一些意见给同志们研究和讨论,并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了本质和主流的范畴,首先我们必须阐明本质与主流的范畴对于农业合作化底实践的指导意义。本质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所规定的,如果事物底过程尚未完结,那末,它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各层面的重要范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邓小平认为,和平和发展,乃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整个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范畴。经济学研究发展,探索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形式和速度;社会学研究发展,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揭示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后果;自然科学、综合科学也研究发展,目的不仅在于推动这些学科自身的发展,还在于进一步揭示发展一般本质。例如摘理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走出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关键是从人类的长远发展中去把握和理解“人”本身,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人类中心主义.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出发,论证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现象的哲学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信息现象的哲学地位,本文给出了一个独立的新观点,它为揭示意识现象的本质提供 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