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 ,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 ,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 ,决定改变对华政策 ,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 ,脱身国民党政权 ,撒手台湾 ,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 ,在目前情况下 ,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 ,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 ,于是 ,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于是,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时期,越南并非苏联对外关注的重点。此时苏联的越南政策深受其对外战略和中苏关系发展的影响。中苏分裂发生以前,苏联的对越政策以期望越南民主共和国与其保持外交协调,通过和平统一南方。中苏关系恶化以后,加之越南战争的爆发,赫鲁晓夫对越南则采取了我们经常称之为"脱身"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面对中国革命胜利不可逆转,美英调整对华政策。虽然二者目标一致,都力促中苏分裂,但基于不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利益,英国选择"软拉",美国实施"硬压"并要求英国等仿效。于是双方在对华贸易政策上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并损害两国关系。另一方面,美英毕竟是西方盟国而且具有传统的"英美特殊关系",双方又不得不彼此协调。从1949到1957年,美英之间在对华贸易管制方面的矛盾微妙复杂,时而激化,时而缓和。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无论对新中国还是对台湾岛上的国民党,在政策思想上都已陷入矛盾与混乱之中。这就是一方面与蒋拉开距离,试图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另一方面继续与中国革命为敌,尽可能给新政权制造困难。形成这一状态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快被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打破。  相似文献   

6.
1942~1951年美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政策转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42年至1951年美国政府的西藏政策,大体经历了一个从侧重“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转变到支持西藏上层分裂势力,秘密参与谋划制造“西藏独立”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美国干涉中国“西藏问题”日益强化的趋向。影响美国在西藏问题上政策转变的重要因素是:二战之后世界和中国局势的变化,美国全球战略原则和亚洲战略原则的调整,以及美国政府的冷战思维方式和对西藏问题奉行的实用主义双重标准。这种局部政策的转变,主要服务于美国的亚洲总体战略利益和对华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政府首次明确表示美国将遵循历次有关台湾问题的国际协议,不干预台湾事务,不卷入中国内争,不给在台湾的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或军事顾问等。此举是美国当局从中国大陆“脱身”政策及其对台分离政策失败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旨在离间中苏的考虑、英国对美对台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杜鲁门对台政策声明出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美国本世纪 30 - 40年代对华战略大视野出发 ,着重分析作为一支外力在国共两党这场殊死较量中对国民党政权崩溃造成的诸多“负面效应” ,认为由于美国对华政策从根本上看是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不是国民党政权的本来利益 ,美国的对华战略指导思想出现“失误” ,实际上加快了国民党丧失政权的进程。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从美国角度看 ,美对华政策结构性的矛盾本质及其由此酿成实践上的反复性造成国民党政权实际有效控制力的下降 ;二是从国民党方面看 ,美国在华喧宾夺主的特殊地位相当程度上使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陷入被动 ,这也正是蒋政权走向自身恶性循环最终彻底崩溃而最易为世人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挟洋自重必自毙的客观规律 ,警示今日台湾当政者不要重蹈覆辙 ,以免落下个玩火自焚的下场  相似文献   

9.
程早霞 《国际论坛》2011,(5):38-42,80
美国的西藏政策是随着美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华政策的变化而演变的。新中国成立以前美国承认中国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只是到了冷战时代,美国将西藏置于其全球反共产主义的棋盘后才开始考虑承认西藏分裂势力的独立主张,这在1959年达赖叛逃国外后达到顶峰,美国曾一度考虑承认西藏独立。但美国政府却终于没能公开承认西藏为一个独立国家,原因是这不符合中国西藏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自然也得不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着历史、客观、全面的分析,围绕美国50年代初的对台政策,提出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基于其战后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公开宣布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并尊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但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脱身"政策,最终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宣告解体.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美国把中共看作苏联阵营的一方,对华执行扶植国民党、压制中共的政策。司徒雷登就任驻华大使之初,执行美国对华成立联合政府的政策,力图将中共融入国民政府之内。但国民党妄图凭借武力消灭中共,于1946年春夏间发动内战,然而至1948年下半年,却是崩溃之势日显。在此情况下,司徒雷登执行美国扶植国民党、禁止中共参加联合政府的政策。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国民党在大陆政权的终结而走向失败,司徒雷登被迫离华。司徒雷登的使华悲剧,实由美国对华政策所造成。但司徒雷登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经验的总结,却包含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12.
罗斯福的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战时,罗斯福从他的外交理念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又基于对中国的深刻认识,适时调整了美国的对华政策,提出了中国大国的思想,让中国成为亚洲的主要托管国,使中国成为他自由战略的最高范例和试验。罗斯福对华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通过战时在殖民地问题上罗斯福对华政策的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的实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后期,美国为了应付国民党垮台后的局面,决定从中国内战中"脱身",逐渐远离国民党;而国民党蒋介石为挽救失败的命运,同美国进行了反"脱身"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解放战争时期,苏联不想因为支持中共而得罪国民党及美国,而苏联担心中国内战会打乱雅尔塔划定的势力范围,导致美国卷入危及苏联的利益,斯大林也害怕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要求中国革命适应其对美蒋妥协的需要,先是不准革命,后是不断出面干预、劝和,搞两个中国。美国奉行利用苏联在华谋利益的欲望去削弱中共,大力扶植国民党来实现独占中国的目标,从而导演了分裂中国的丑剧。这个年代发生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事件,无不同苏美对华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笔者试依据有关史料对此作一粗浅探讨。为求弄清这个问题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底,美国政府从对苏遏制的战略角度出发,基本确立了准备承认新中国和放弃台湾的对华政策。然而,在此关键时期,美国的战略指导思想发生变化,美国国内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掀起了反华反共的政治思潮,国内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改变艾奇逊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了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与遏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战时期,美国与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有密切关系,其中美国单方面援助蒋介石在客观上成为国民党发动反共内战的重要因素,但是不能由此推论为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起初,美国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曾经不加干预,但是当皖南事变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危及到它的战略计划和远东政策时,它对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就采取反对的态度并予以制止。美国单方面授蒋促成内战爆发和美国反对内战的矛盾,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7.
在美苏冷战日酣之际,中苏同盟的形成不仅使美国分化中苏关系的目标在短期之内变得不可能,而且使美苏在亚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将对华政策从属于对苏战略的需要,对台政策的改变已成为必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其转变提供了契机,美国对台政策由此发生逆转并长期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痼疾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抗战时期苏联根据其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华政策及其影响,认为这一政策的运作既使苏联成功避免了两线作战,又确定了战后其在远东的有利地位。而对于中国,这一政策一方面由于苏联战时国家利益与中国抗战利益的趋同性使中国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又因为政策中表现出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同国民党消灭中共、武力统一中国的内战政策的某种一致性,使中国国家利益大受损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费正清认为当时新中国所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不会持久,最终注定要被调整。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费氏加强了对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并没有持久原因的研究,认为:(1)受到中国传统外交心态和外交战略的影响;(2)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中美两国利益;(3)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苏关系"貌合神离";(4)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相结合的苏联与新中国在文化上差异甚大。费氏的有关认识和研究既是他一直主张美国外交战略要贯彻"美国国家利益"和"现实主义"两大原则的体现,也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及亲身体验中苏两国不同文化氛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同美国的初步接触。国共内战时期 ,美国在“遏制”苏联这一大战略的框架下 ,对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前景 ,一直持敌视和阻挠的态度 ,从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积极看法。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共产党曾有过争取外交承认的努力。但终因朝鲜战争的爆发 ,美国势力染指台湾 ,中美矛盾激化 ,美国成了新中国的“头号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