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梧州,这座风景绚丽、历史悠久、在近代有着“小广州”、“小香港”之称的城市,曾与“北伐”二字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1921年孙中山取道广西的北伐,或者是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都与梧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梧州和广西曾有过的光辉历史,体现了梧州和广西人民对孙中山和国共合作的广东革命政府北伐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一、1921年孙中山取道广西北伐与梧州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并出兵广西打败陆荣廷旧桂系后,为了打倒北洋军阀、削平内乱、统一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即乘战…  相似文献   

2.
西周晚期,居处宗周西北的(犭严)狁族经常侵扰宗周,在成周东南则有南淮夷集团的反叛。周朝统治者调兵遣将,南征北伐,战争频繁。夷王之世倾全力征服南淮夷,其事迹备载金文。厉王时(犭严)狁袭击京师等地,周师与之搏战,其事载于多友鼎铭。周宣王一代,南征南淮夷,北伐(犭严)狁,战事最烈。宣王兴师北伐(犭严)狁大获成功,《诗·六月、出车》  相似文献   

3.
(三)白崇禧自认为得意的杰作前章述及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是在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大力支持下起家,统一广西的;另一方面,李、黄、白等的倒陆(荣廷),平沈(鸿英)、拒唐(继尧),而统一广西并出师当时的广东南路。助粤肃清叛军邓本殷、申葆藩及陆荣廷残余林俊廷等部,对广东革命政权的巩固以至促成北伐,亦有其不可抹煞的功绩。李宗仁等一批受过军事教育的青年军官,无论从精力、智力、魄力各方面看,都比老军阀唐继尧、陆荣廷、沈鸿英,胜过一筹,所以他们能复劣势为优势,以弱敌强,以寡胜众,绝非偶然。如黄绍竑,白崇禧看到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选择投靠孙中山之路;黄绍竑在梧州,猛擒沈鸿英干将冯葆初,后来李宗仁同黄绍竑联合,接受白崇禧的建议,在战略上决定联沈倒陆,《倒陆是真,联沈是假》,李宗仁兵不血及于一九二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占领南宁,同时激励了沈鸿英  相似文献   

4.
前清翰林院庶吉士梁廷栋著《梧城风鹤记》一文(辑入《辛亥革命在广西》一书),记述辛亥时梧州光复的情况,颇为详尽。该文记载:“二十三日入夜,商团管带邱某,着团丁到周绅家驰报,……”又载:“……劝谕商民招练商团二百名,饷项由商会担任,枪械由官厅借给。道台招练二百名,饷由道署拨给,以谢允中为管带,先后成军,……”这两段记述,是完全失实的。根据我的采访调查,辛亥时梧州并无商团组织。1.先父季卿公生前(辛亥时在梧州,年廿八岁),谈及辛亥历史,他说:“辛亥时,梧州只有负责打更的街丁,并无商团之设”。2.1955年,我和李家说、许玉笙两位辛亥老人也谈过梧州商团问题(家说、玉笙两人都曾先后担  相似文献   

5.
<正> 《南开大学学报》1981年第三期发表邹身城同志《太平军北伐主帅辨疑》(以下简称《辨疑》)一文认为,太平军北伐主帅是李开芳而不是林凤祥。理由之一是“李开芳参军后大部分时间职位都比林凤祥高”,并引《李秀成供词》为证。理由之二是说“在北伐途次,由于屡战屡胜而加封侯爵……依旧看出定胡候李开芳是最高统帅。”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辨疑》所用不是第一手材料。第一手材料所证事实与此相反。其次,《李秀成供词》之所以把李开芳排在林凤祥之前,列为首位,根据的是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清同治二年)追封北伐牺牲功臣,  相似文献   

6.
顾全芳先生《评北宋雍熙北伐》一文,是一篇关于北宋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赵光义倾全国之力北向伐辽的专论。文中着重叙述了雍熙北伐的失败,咎由谁取,雍熙北伐的起因,谁是始作俑者;雍熙北伐的性质,正义在谁方。  相似文献   

7.
1925年11月,在中共两广区委直接领导下,广西梧州建立了中共梧州支部。这个时候,南宁、柳州、桂林与广西其他地方均未建立中共组织,中共梧州支部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广西第一个中共支部,为何在梧州建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梧州靠近当时的全国革命中心广州,位置十分重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广州成了全国革命的中心。中共两广区委在广州具体领导广东、广西、福建西南部以及南洋地区华侨的革命工作。1925年初,中共两广区委根据中共“四大”的决定和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着手准备在梧州发展党的组织。梧州,是广西东边的重镇,两广交通要冲,离广州很近,交通便利。梧州的居民大部分是从广东迁来的,梧州跟广东的关系甚为密切。当时新桂系刚统一广西,表示愿意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这就为中共两广区委派党团员(多是广东人)来梧州发展党、团组织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梧州又是浔、桂两江交汇处,是广西水上交通咽喉。所以,中共两  相似文献   

8.
最近,河南省罗山县涩港公社群众,在扒房时发现一张油印的保存尚好、字迹清晰的,由贺龙、周逸群同志签署的布告。 这是一九二七年五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在河南信阳至武胜关一带颁发的布告。 为什么在这时颁发这样一张布告呢?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九日,武汉革命政府在武昌举行了第二次北伐师誓大会,宣布继续进行北伐。 五月份,北伐军将进军郑州、开封时,武胜关至信阳一带的红枪会,经常出来骚扰破坏。红枪会是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姓刘的所组织的,时时破坏交通,以致火车不能畅行。那时,一方面要派军队保护,一方面靠铁路工人修复。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日武汉革命政府的《民国日报》写道:  相似文献   

9.
关于江苏省委第一任书记陈延年同志牺牲之日期,目前据我们所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牺牲于一九二七年六月或六月底。见《辞海》第985页“陈延年”条和穆欣著:《陈赓同志在上海》一书第8页。另一种认为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下午被捕,同年七月四日牺牲。(见孙其明:《吴稚晖生死陈延年》,《文物天地》1981年第6期。)该文是这样记载的:“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上午,延年在当时党的机关(位于上海北四川  相似文献   

10.
11月1日至3日,“梧州市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梧州召开。与会代表六十多人,提交大会论文53篇。会上重点研讨了孙中山先生三次驻军梧州的重大意义、梧州“独立”的特点、孙中山对梧州经济发展的伟大战略等三个论题。经过代表们酝酿,成立梧州市孙中山研究会,选出以梧州市政协主席甘中同志为理事长的理事会。  相似文献   

11.
刘星翔同志于八二年六月十九日在《光明日报》上(《新华文摘》同年八月号予以转载)发表了“对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商榷”)。我对文章的论点和论据是同意的,但是又觉得“商榷”一文的结论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江汉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载了宋镜明、刘捷撰写的《李达年表》,这对于研究李达同志的生平和思想,是很有益的。但该文中有几处与事实有出入,特辨正如下: (一)第四十二页中,“回国后,同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施存统等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党的上海发起组”。据笔者目前发现的史料,施存统(即施复亮)已于一九二○年六月去日本。施自己曾回忆:“我于一九二○年六月二十日去东京”(《一大前后》二册第34页)。而李达是一九二○年八月初回国的。  相似文献   

13.
论孙中山与二次北伐─—兼对有关问题提出商榷敖光旭正值商团事件期间,江浙战争爆发,随即引发了第二次直奉大战。孙中山迅即举兵北伐,9月13日移营韶关,18日发表北伐宣言,“北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①。9月中旬以前,集中...  相似文献   

14.
傅山生于万历三十五年,即丁未年(1607年),这可由5个内证、2个旁证来证明。关于其生月与生日,以往学者均以为是阴历六月十九。但万历三十五年有两个六月,即一个六月,一个闰六月,前人忽视了这个问题。经考证,傅山当生于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十九日,即阳历1607年8月11日。  相似文献   

15.
由两广省(区)社科联、党校和广西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梧州地市联合组织的第一次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于1991年12月9日至11日在地处珠江流域中游的广西梧州市举行,广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济武、原广东省副省长匡吉、广东省顾委常委刘兆伦、罗范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两周年,广东省社联筹委会、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本刊编辑部等单位,于六月二十二日和六月二十三日先后邀锖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举行以学习毛主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中心的两次座谈会。现将会上发言摘要刊戴于下:(按姓氏笔划为序)  相似文献   

17.
王金发(1883—1915)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中国返代史上褒贬不一,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 一九一五年六月二日,王金发被袁世凯反动政府下令杀害于杭州。为了纪念他殉难七十周年,评价他的历史功过是非,发扬辛亥革命志士的爱国精神,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嵊县政协发起,于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一日,在王金发的家乡浙江嵊县举行了王  相似文献   

18.
张同新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一书,页1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说“1926年冬,北伐军成立第四集团军,唐生智为总司令”。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7日报道,1927年6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将原第一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扩编为第四集团军,任命唐生智为总司令。据台北国防部史政局所编《北伐战史》(二)  相似文献   

19.
北伐时期 ,国民政府鉴于日本同英美的矛盾、日本在华势力分布特点和日本对华政策特点 ,受苏联革命外交战略的影响 ,实施了接近日本、联络日本的对日政策。这一政策也是北伐前单独对英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在北伐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起到了牵制英国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作用。但也为蒋介石与日本的妥协活动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北伐。就在北伐正式出师的前两天,即1926年7月7日,中共机关刊物《向导》上刊出了陈独秀的一篇文章《论国民政府之北伐》①。此文一出,各界哗然,国共两党内部更掀起了轩然大波。国民党中央主席张静江书面指责共产党是破坏北伐,蒋介石在公众集会上对共产党进行恶毒攻击,声言一定要制裁中共,并禁止购买《向导》报,所以这篇文章在当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史学的研究领域,台湾学者认为陈独秀作为中共的总书记是反对北伐的,其文章挑拨人民与国民政府间的感情,破坏国民革命。国内史学界也以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