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段时间里,有关研究者罕言老子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南面术,却大谈特谈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大有此即《老子》主题之势。然而,郭店楚简《尊德义》说:治民有民道,治水有水道,御马有马道,种地有种地之道,“莫不有道”,但“人道为近”、“君子以人道取先”。而《性自命出》也说:“可为道者四,惟人道为可道也”,“是以入道以取先”。那末,老子的“道”、“可道”,是不是也“人道以取先”?或者说取先的是不是君道、政道、治道?而那“天道”宇宙本体论,是不是“虚晃一招”却最后落脚在人事上?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弄清简。帛…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虚无     
老子的虚无龙乐山今中外,研究老子的各式各样,但直接研究老子虚无的却不多见。然而,虚无在老子的心目中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庄子曾这样概括老子的道:“唯道集虚”。可以说,老子一生都在追求虚无,即追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3.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高秀昌如果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反”就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范畴。《老子》中“反”字共有4见:第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在中外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内容庞杂,头绪繁多。笔者以为若仅就其基本理论而言,大可用:“模糊的本体说;深刻而独到的辩证法;消极的认识论”概括之。对此,笔者略作阐述。所谓“模糊的本体说”,在于老子提出的本体——“迢”本身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月万物之本”的“道”与“道法自然”的“道”难于统一在《道德经冲,老子一方面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犯生的。“道”是天地万物之宗,是天地…  相似文献   

5.
道不可言是老庄道论中一个重要观念,这为人们所熟知。可是.老庄是不是完全否定言说呢?他们有没有肯定过一种“言”,并指出(或暗示)这种“言”可以表达道?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被研究者注意到。事实上老子曾提到过一种好的言,《老子》八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此语主旨是批评巧辩.但同时也暗示质朴(不美)的言是好的。这里,老于没有进一步解释质朴的言为什么好,它是否能表达道,配得上真理世界的语言。所幸的是.庄子继承并深刻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对言说问题有远比老子充分的议论,从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6.
“道不可言”——老子“道”的美学思想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以“道”为核心,老子建构了他的宇宙本体论,但是,当我们读解《老子》时,则发现“道”包含着两个相反的命题:一是老子以哲人的智慧不断地探求“道”的知识;一是“道”的崇高性不时地提醒着老子,使他产生“道”是否可以言谈的疑问。正反命...  相似文献   

7.
涤除玄鉴与游心于道──老庄审美观照理论比较毛宣国“涤除玄鉴”和游心于“道”是有关中国古代审美观照理论本源的两个重要命题。“涤除玄鉴”命题,见《老子》十章。老子日:“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排除人们内心的种种杂念。“玄”就是...  相似文献   

8.
老子“道”论的人学深旨刘恒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  相似文献   

9.
老子对语言传播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辞约义丰 ,幽深玄远。其表达的含蓄朦胧 ,用语的殊异独特常使人们产生许多的误解。陈鼓应先生曾专门撰文对比较流行的误解加以澄清 ,以期还老子之本来面目。①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看老子有关语言传播的论述 ,我们很容易得出老子否定语言传播的价值的结论。通行本《老子》第一句便是“道可道 ,非常道” ,《老子》一书中反复出现“不言”、“不争”、“不辩”之类的概念 ,老子似乎对语言传播的价值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当然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如果老子真的否定语言传播 ,那么《老子》五千言不是将老子自己逼入道“不可道”的悖…  相似文献   

10.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相似文献   

11.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充满批判精神的力作,其批判的矛头主要是指向“道”、 “释”,及在《易》学问题上的方士术数之说,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本文仅就其对老子思想 “道”的批判谈几点看法。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其表现的基本形式则是“无”,这个“道”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众不同,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后引文只举章次)这个’“可道”之 “道”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老子是以什么作为参照座标而提出自己的“道”的呢?王夫之认为,老子主要是对儒者而言的。王夫之说:“其(指老、释──笔者)…  相似文献   

12.
走出老子的审美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元 《河北学刊》2004,24(4):103-106
老子“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的审美乌托邦对中国的美学发展影响至深 ,其核心就是脱离语言 (文字 )追求虚无美。老子排斥“美言”与“知” ,实际上 ,恰恰是“美言”与“知”构成了真实之美。形式美才是至高之美 ,汉字高贵典雅 ,与凡有异 ,除了汉字是“道”的载体之外 ,还因为汉字是一种绝好的形式 ,在这一形式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美。只有把“美言”与“知”联系起来 ,才能走出老子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老子之书不可读论王德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老子之书不可读”,这绝不是故弄玄虚、标新立异,而是着着实实的一种体会。它的根本立论依据便是《老子》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过去读这句话时,仅仅读读而已,似乎觉得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14.
陆建华 《江淮论坛》2011,(3):65-68,108
《老子》中的“吾”、“我”多指老子本人,《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多为老子“自传”。由《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可知:老子借助于人们对“帝”的信仰而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所谓“道”出自于“帝”;老子以道为人生准则,以得道为人生目标,似“愚”实“智”,与“众人”和“民”等相区别;老子一面践行道,一面宣扬道,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天下人“无知”。“被褐怀玉”是老子生命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道德哲学及其现代道德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大哲学家 ,著作《老子》,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起首 ,被后人称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开头 ,被称为“德篇”。故合称《道德经》,其“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1。“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的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和范畴。“道”是其最高实体和一切哲学思想的来源 ,离开“道”无从谈老子的道德哲学 ,也无以言道家哲学 ;而“道者 ,道之舍也”2 ,《韩非子·解老》中说 :“道有积而德有功 ,德者道之功。”其意即是 :“道指世界本源 ,德…  相似文献   

16.
一、老子人地关系的要义老子的道家哲学,其中心是“道”。“道”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篇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学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且不说老子对“道”的存在形态、运动方式的论述,就其对“道”与“自然”的论述,他认为,人要依法大地的变化,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文化心态。人的活动也要根据地球提供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生存。而地球的变化,却…  相似文献   

17.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18.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以“道”为同心圆而展开。文章首先对老予以前道的涵义做了简单的梳理;其次探究了老子“论道”的三个主要方面:1.实存意义的“道”;2.运行规律的“道”;3.人生准则的“道”;再次探讨了老子“论道”脉络中的辩证思想。老子所建立的“道-物-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他的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求真、求道两个层面重新审视了老子的人生哲学,认为老子的人生哲学积极有为,分析老子人生哲学之所以评价不高的原因,对老子哲学中“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也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老子文艺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也是道家美学、文艺学的创始者。《老子》一书虽直接论述“美”的言论不多,甚至几乎没有关于文艺学的言论,但书中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论述以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理论命题,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文艺学意义,这些范畴和命题都被后世理论家运用于美学、文艺学领域,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老子美学、文艺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同哲学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老子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也基本通过他对“道”及其特征的论述而表现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