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型综合时事评论类周刊《满洲评论》,是反映伪满时期社会文化动向的重要刊物。其中相关伪满文学与艺术的报道评论文章,从创刊伊始就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并延续至该刊终结。主持刊物文艺栏目的山口慎一,是伪满文坛知名的文学译著者。他号召了田口稔、青木实等伪满日本文人为刊物撰写文艺评论。《满洲评论》中的文艺报道,从一定侧面反映了伪满文坛的动向。可以认为,《满洲评论》与伪满文坛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而刊物的文艺栏目则是维系此种联系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报刊已影印出版的有十三种,现简介如下: (一)《解放周刊》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1941年8月31日终刊,共出134期。有时事评论、论著、理论研究、文艺、捷报、特辑、各地通讯、翻译、来信等栏,以时事评论为主。它着重报导中国共产党对时事的态度和看法。《解放周刊》为16开本,每期24页以上,1966年由人民出版社影印为七集。 (二)《群众周刊》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潘梓年任编辑兼发行人。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终刊,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1955年人民出版社影印262期,分为四卷,止于1947年3月2日。创刊启事中说:“出版本刊,固然是愿意把自  相似文献   

3.
学术动态     
《晋中教育学院学报》的特色专栏《晋中教育学院学报》为促进山西省及地区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开辟了一个特色专栏——“乡土作家作品评论”。创刊两年来,该专栏共发表评论文章14篇。1990年第3期专门评介了诗人陈瑞的作品,发表的评论文章有徐秉琦的《陈瑞诗歌概论》和李守春的《脚踏乡土地呼唤民族魂——浅议陈瑞的<大地之歌>》。1990年第4期专门评介了毛守仁的小说,发表的评论文章有王大可的《毛守仁作品印象》、雁柔的《努力开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我看<死舞>的人物形象及其穿透力》和常智奇的《论毛守仁小说中的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4.
《湘江评论》是青年毛泽东在近代资产阶级文人和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报刊论政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语境中创办的时事评论周报。在内容上,《湘江评论》秉承了中国历代文人忧国忧民、匡扶时世的理念和传统,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启迪民智,宣传革命;在形式上,《湘江评论》不仅完全采用白话文,而且借鉴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新式编排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是《民族文学》创刊五周年纪念日。《民族文学》的创刊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五年来,《民族文学》曾刊登了包括四十二个少数民族的作家、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一千多篇(首),同时发表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和评论文章近二百篇,对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6.
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办。作为一份全英文期刊,它倡导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着力将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到国外。作为作品发表的园地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天下月刊》刊载了大量文化评论与文学译文,具有丰富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并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向外传播开拓了先河。  相似文献   

7.
《四海论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栏》自本期开始与读者见面了。著名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先生为本专栏欣然题词:“四海一家”,表现了他对全球华文学作的拳拳爱心与美好祝愿,也是第一时间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他的隆情盛意,我们愿与读者诸君共享。本次论坛邀得苏州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的通力合作,内容主要是关于香港文学研究。以后还会相对集中地发表有关台湾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欧美华文文学等方面的评论,敬请广大读者、学者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朱伟的人生是跳跃的——上山下乡,创作小说,到《中国青年》当编辑记者,在《人民文学》挖掘作者,写专栏,发表小资调调的文章,四处交游,钻研古典音乐和美食。直到1995年,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一职,终于踏实下来,一干就将近12年。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现代散文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风涛中降生,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多年迂回而曲折的道路。“五四”开创时期,散文诗曾经有过一段甚为繁荣兴盛的历史;与之相适应,散文诗创作理论的建设,当时也取得了相当坚实的成绩。一九二二年,《文学周报》自二十二期起开辟了《论散文诗》专栏,吸引了不少作家、理论家参加讨论。同时,《创造周刊》,《文学旬刊》等,也发表了讨论散文诗创作的文章。在这场讨论中,人们对散文诗的基本特征是有着相当一致的认识的。总的倾向是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1937年10月《七月》半月刊由胡风在武汉创刊(1937年9月11日由胡风主持,在上海出版《七月》周刊,出至第3期因战事宣告停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七月》停刊。《七月》停刊后,胡风主编《七月诗丛》...  相似文献   

11.
一、从《湘江评论》到《政治周报》《湘江评论》是毛泽东五四时期主编的影响深远的革命刊物,其文章与评论很多是毛泽东亲笔写的,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采,很有战斗力、说服力。《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宣传了“世界革命”、“人类解放”思想。《湘江评论》论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论文  相似文献   

12.
“新的声音”─—曼斯菲尔德的《幸福》付灿邦1918年8月《幸福》在英国《英语评论》发表,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权威刊物上初露头角。两年后,她将《幸福》和这一时期的其他小说结集出版,引起轰动,成为英国文坛上“一件盛事”,受到文学副刊专栏文章称颂。 ̄①曼...  相似文献   

13.
启蒙:反思民族传统文化——认识鲁迅的文化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杂文的主体是文化评论和时事评论。文化评论的思想成就远高于时事评论,因为鲁迅是文化思想家。鲁迅文化评论核心价值,是启蒙,是反思民族传统文化。鲁迅的文化评论集中探索三个重大的命题:一、倡导民族自省精神和反思意识;二、探索和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失败的根源;三、探索和揭露国民劣根性。鲁迅文化评论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14.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相似文献   

15.
韩晗 《东方论坛》2010,(6):86-92,98
创刊并停刊于1931年的《现代文学评论》因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文学"的主力刊物之一而长期以来受到现代文学界的忽视,但事实上该刊在世界文学中的"小国文学"研究、对于"后五四"时期古典文献的整理、比较文学视野下对前沿理论的应用以及在"民族文学"早期研究等四个方面,均有着独树一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对东北殖民文化渗透的开始。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久,又在大连创办了机关报纸《满洲日日新闻》。这份报纸,作为日俄战争的产物,将日本在东北的文化渗透推向了极致。本文以登载在该报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解读这些作品是怎样配合该报的宗旨,发挥"满铁"机关报的作用和功效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下文简称《评论》),系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研究性学术丛刊,创刊于2000年,主编为俞吾金教授。自2008年起,《评论》被CSSCI和中国期刊网收录为来源期刊。《评论》是国内最早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求实文学社     
辽宁省建平县建平镇中学求实文学社成立于2003年9月,她以“求实进取、培养文学新秀、脚踏实地、构筑心灵家园”为创刊宗旨,以“丰富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为办刊目的。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作品以各异的风格,百花争艳的姿态,纷纷走向《作文周刊》、《中考作文指导报》、《优秀作文选评》、《阅读与写作》、《下一代》、《中学生作文指导》等全国各地30余家的报刊杂志,文学社成员达200余人。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注重思想启蒙,试图通过文艺的"新生"来重建"国民精神";参与编辑文学刊物,针对中国国情积极倡导现代知识分子言说方式的多元性。主编《语丝》周刊倡导以启蒙为主题并体现文学"自由"竞争的编辑理念,刊物栏目的设计与重视读者传播效果的编辑实践彰显了刊物品格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同时期《现代评论》相比较,更强调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入和主体人格魅力的建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讨相得益彰的编辑实践进一步彰显了周作人编辑风格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0.
妇女歌谣自《歌谣周刊》创刊之初便是歌谣搜集与研究的一大重要主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歌谣与妇女所具有的内在天然联系和外部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背景合力作用的结果。《歌谣周刊》作者们对妇女歌谣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研究底层乡村妇女命运的历史和社会材料的不足,有利于引起社会大众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然而需要留意的是,《歌谣周刊》的作者们在分析妇女生活时侧重于揭露乡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凄惨境遇,这种选择性的文本阐释忽略了对妇女能动性的认识。同时,由于《歌谣周刊》本身“学术”“文艺”的办刊目的,其能为妇女解放所起到的实质作用无疑也是十分有限的。更进一步来讲,透过《歌谣周刊》对妇女歌谣研究的逐渐丰富与深入,也可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逐步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