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中国数千年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发展显得式微脆弱,由此引发不少士人为儒学的发展而宣传呐喊。南北朝后期出身于以儒文化传家的颜之推就是这样一个文人,他不但继承家业、精习儒学,在生活中以儒家思想为准则,还在人生后期结合自身体会和感悟撰成《颜氏家训》,在训教子孙"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坚守、宣扬儒学的工具。这主要表现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不仅从立身上修身齐家、做人上遵礼重孝、仕宦上忠君尽职、处事上仁义为怀、处世上中庸为本五个方面宣扬了儒家思想,还在这五个方面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世俗化,从而使儒家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儒家中庸、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庸、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哲学范畴,集中体现儒家的世界观,更体现儒家的人生观、政治、伦理观.中庸的精义在执中、时中,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中庸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儒家追求的人生与社会的理想目标.经剔除糟粕,扬弃改造,儒家中庸中和思想有多方面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观中的核心思想。儒家与亚里士多德都以维系动态平衡作为对中庸的本体认知,差异则是儒家以天道论人道,亚氏以形而上的理论推演方式剖析中庸的本体意涵。基于生命平衡观,二者都将中庸视为人的一种德性,将这种德性引申到人的实践活动中,以行为的适度为中庸的伦理内涵。儒家以仁义为贯彻中庸的总德性,亚氏以公正为贯彻中庸的总德性。中庸思想对于个体和当代社会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追求中庸、平和处世的哲学思想,对无讼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无讼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在司法领域的价值追求和一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处世之道,反映了中国民众对诉讼的特殊心理,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诉讼工作。  相似文献   

5.
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具有以人性论的观点为其思想基础,以“慎独”为其基本的修养方法,以达到德性与德行一致的中庸的处世态度为最高的人生境界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儒家修养理论在当代对于人们律己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引导人们追求德性与德行统一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确立崇高的理想人格和价值目标等所具有的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几千年来中庸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思想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经过其传人及历代统治阶级的不断阐发、补充和修正,逐渐发展成为儒家理论的指导思想及核心内容,并成为统治阶级所欣赏、推崇的一种行为准则和处世原则,一种最高的道德。这种“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的博大精深的中庸之道,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影响之广,渗透之深,实为其他思想所莫及。所谓中华文化的中庸性,所谓中庸意识浓厚的民族心态,莫不与之有关。然而长时间在对于中庸思想的评价上,鉴于种种的原因,一  相似文献   

7.
中庸思想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中是很重要的思维方法论和践行本体论。在新世纪讨论《中庸》是着眼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问题,以世界性视角涉入中国立场,发掘传统思想的积极价值。无疑,确定《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庸之道不仅是儒家的思想准则,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为很多哲学流派的思想方法论,因而具有中国思想经典和世界观纲领的重要地位。中庸之道贯穿在宇宙万事万物规律之中,影响了中国文化思维和人们的处世行为,具有历久弥新的重要价值。历史表明,中庸不是折中调和的中间路线,而是在不偏不倚中寻求恒常之道。君子参透了运行于人世间的天地宇宙的规律,故而强调中和中道,追求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的人生至境,不仅影响了东方文化,而且正在影响西方文化。全球化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西方过分攫取自然资源的害处,注意到过分张扬人类的竞争去肆意改造自然的弊端。西方人将目光投向东方,吸收整合了东方《中庸》思想,提出并正在完善生态文化理论。因此,中庸思想在新世纪仍然有其不可忽略全球性意义和世界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庸之真谛     
中庸是人类思维与人类伦理精神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精神。本文从分析孔子的中庸思想入手.并揭示出孔子中庸思想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二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方法.进而分析孔子之孙子思的《中庸》.《中庸》提供了一个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生长的最高境界和三维模式.它包括:率性、贵诚、中庸三个方面。朦胧的本体论、最高的道德境界、最佳的处世方法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中庸之真谛.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它集中体现出中国式的智慧。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庸"以及"中庸"的把握,再认识中庸思想,并分别从"至诚"、"致曲"、"和谐中正"的修身智慧与"执两用中"、"五三九一"治国管理理念两个维度来理解中庸精神,最后探索如何走出中庸的误区,进而能理性自觉地把握中庸的真谛,践行中庸之道,使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做人”是我国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重要日常伦理观念。孟子的“做人”观念是其“人道”思想在社会生活的伦理实践中提升出来的,大体上具有“以仁为本、以诚处世、积极有为、通达权变、躬身自省”五个方面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儒家在则天事人、积极进取中对于情与理的和谐的一贯追求以及仁爱和中庸精神。  相似文献   

11.
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基于中庸之道的当代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置身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有效培植和谐管理理念.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处世智慧,其实质以朱熹的话说是把握两极之间"恰好的"和谐智慧.儒家以中庸为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这样三重关系所给出的三大命题,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充分体现了其"恰好的"和谐管理智慧.它对如何打造和谐企业给出了非常具有"实用理性"的价值指引: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状态是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它是现代企业追求和谐管理的基本决策原则;人我合一作为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状态是达到"致中和"的和谐境界,它为现代企业追求和谐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管理伦理原则;欲理合一作为人自身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问题上的中庸平衡之道,其理想目标是达到"中行"的内心和谐状态,它为现代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最基本的修行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中庸绝不是一种折中主义.中庸讲"时中",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思想.它是一种实践理性,为"仁"与"至诚"提供了一套方法论体系.从字源学上考察,中庸的"中"是中正、恰当、合适之意,而"庸"则是"用",二者的结合是体与用的结合,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儒家中庸是一种关于至善标准和实践理性的哲学.这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中庸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契合为人类建设中庸普世伦理观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3.
在儒家传统的"和合"文化体系中,"仁"、"礼"及"中庸"是其思想精髓,其中,"仁"是思想基础,"礼"是手段,"中庸"则是哲学方法论,三者统一于追求"和"的境界。返本方可开新,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内核,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引出活水,做到古为今用,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庸的首倡者,从内容上考察,中庸不仅是他的伦理学说,而且还是他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哲学方法论。作为一种一般思想方法,中庸在中国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给中华民族的性挤和传统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探讨孔子中庸的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对于我们加深对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认识,批判地继承孔子思想无疑是有益的。一、“中庸”的含义通检儒家典籍,“中庸”以专有名词出现,最初  相似文献   

15.
吏隐心态表现为在官场中追求适意与超越的人生 ,它是公安派副将江盈科仕宦生涯的基本处世模式。同时 ,他的这一心态存在着“吏”与“隐”的二元冲突。吏隐心态既是传统文化的投射 ,又是时代思潮的心灵折光。  相似文献   

16.
中庸是对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极端思维方式的突破、解构和超越,也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它的哲学基石是以中介思维为桥梁的辩证思维。中庸美是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庸美观念的形成来自于他对传统中庸思想的理解和肯定,与他独特的生活道路息息相关,体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把握。王蒙的中庸美既体现于文学观的中庸内涵,也彰显于对文学创作的中庸追求。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哲学,是以仁(人)为本的人生、社会哲学。儒家把仁与礼紧密结合,儒家德治实质是礼治,仁学实质是礼学。至宋明理学,形成了系统深邃的儒家“心性之学”。对儒家伦理哲学经剔除糟粕,扬弃、改造,可发见其中蕴含的具现代意义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儒家的忠恕,把个人与他人与国家社会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蕴含的爱国主义、整体主义思想;儒家的中庸哲学,蕴含的追求真善美结合的理想人生社会境界;儒家重义伦理价值观,注重道德对人生、社会发展的作用,所有这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均有明显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相似文献   

19.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20.
中庸思想萌发于三代。《论语·尧曰》记述尧舜之事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已经以“中”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孔子最先提出中庸概念,并且使中庸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把“中德”上升为“至德”。孔子首倡的中庸,既是他所认为的道德真理,又是他处理各种问题的准则。这个意义上的中庸,被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奉为主宰自然与社会的根本法则,儒学的理论基石。 儒家为何以中庸为至德?依笔者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