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形成自己的历史存在。文化的自觉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文化的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深厚动力之一,应该让自觉的文化意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20世纪末中国文化呈现的种种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所导致的文化裂变。中国现实文化的蜕变可能成为新文化的生长点,但如果放弃理想目标的引导和实际规范,也可能成为市场的附庸。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处在“三重文化”冲突的氛围之中,缺乏文化理性批判和选择能力,造成中国现代化发展理性文化动力资源的匮乏和价值观念的混乱。21世纪的中国,应以新的理性反思和超越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文化发展的跨世纪转型,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整合形态参与世界文化争鸣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对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文化认知是文化保护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根本。对黔中屯堡文化的研究可看做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我意识,研究者的文化自觉既包括对屯堡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尽可能真实和准确的认识和评价,也包括对其未来趋向的正确预测和筹划。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向的今天,将“文化自觉”理论运用到生态文化领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想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从认知角度来讲,生态文化自觉既是一种文化意识,又是一种生态价值观,其本质是生态理性,具有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实践角度来讲,生态文化自觉的实现要遵循继承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表征着人对自身生存根据或矛盾的逻辑自觉和文化反省,是哲学思维特征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之生存内在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想性表达。本体论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对于人类理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实现的关键在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对象由被动盲目的他律客体转变为自觉主动的自律主体。文化自为以文化的反思性认知和创造性引领为核心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主体摆脱未展开的感性状态,走向理性自觉的发展阶段,推动民族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信。文化主体身份意识的确认、文化黏性的增强和文化话语权的提升是文化自为证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理路。而激活个体主体性、凝聚集体主体性和锻造话语主体性则是文化自为对文化自信的主体化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觉.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大大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自觉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关系密切。文化自觉在确立与明确办学理念、优化与完善校园制度、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等方面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且对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在坚守文化自觉的前提下,理性对待海外文化、重新发现岭南文化,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以文化自觉为基础,肇庆学院书院制探索出了一条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自觉指人们对于文化认识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 ,而社会发展则是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进步。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需要经过这样几个中间环节 :知识分子群体的创造性劳动 ,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为基本理念的大学教育 ,对人文学科的重视 ,而道德自觉、理性自觉与文化自觉的融合 ,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同心论     
要真正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同心思想",文化同心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文化上同心了,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文化同心历史基础有:1、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2、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传统文化;3、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有中国特色的统战文化。文化同心的现实基础有:1、文化同心的现实要求,是不断开拓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包括民主党派的文化自觉;3、文化同心亦即思想同心的关键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和实务推进中的一种自觉的群体性的学术取向和实务导向。社会工作本土性知识的合法性建构表现在:文化价值观念关联、话语过程与价值性合理性对话,意识形态、政治实践过程与合法性辩护,地方性知识、本土经验反思性与有效性建构。其知识建构原则体现为:契合本土经验和满足现实需求原则,与西方知识沟通与理性对话原则,本土文化资源发掘、开发传统与超越传统的原则。其知识建构路径表现为:"本土性契合"和"结构性亲和",文化主体意识自觉、自主性实践和反思性建构,以"认同问题"为核心和创造性转化,实现理论建构中的历史—文化嵌入性。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经由创造性转化的符号资源、社会表征系统和价值系统,构建中国文化系统下的社会工作的意义生成方式、言语的有效性基础、意义生成规则和社会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成都休闲文化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的休闲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因此保持它的休闲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成都休闲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的休闲文化具有大众性、超前性、娱乐性和多样性.基于调查,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形成机制:地域是成都休闲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经济是成都休闲文化发展的理性选择;场域和惯习是成都休闲文化传承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的文化自觉精神--以先秦儒家为对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这一精神的具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生态学研究是当今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首先应当注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文化功能的整合性;其次必须注意生态理性意识观照之下的对于文化生态失衡现象的批判;最后是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文化的未来图景。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文化生态失衡的现象,进而保证文化生态自身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西矛盾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和文化历史演进的线索 ,也建构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在学术上 ,中与西加强了我们的文化身份认同 ,并且突显了我们的学术自我意识。中与西 ,不论是从社会文化本身来说还从我们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与认识来说 ,过去是 ,现在是 ,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将是我们的一大症结和困惑。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的慎审,使其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在“一带一路”倡仪中,我们在引领沿线国家发展经济 的同时,更要慎审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确定我们在今天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站位,通过借鉴历史上文化自觉的史料证明文化 自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今天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引领世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更应该进行文化的自觉,祛除传统文化遗 留下来的不良文化现象,通过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们的文化,以得世界人心的强大文化魅力赢得世界的拥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深受"尚礼"精神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尚道"——"尚礼"精神的胜利。新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对农民的态度、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处在文化转型、文化激变之际,中国保持文化自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显得尤为迫切。恢复"尚礼"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正确认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因此,必须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第二,用诚实的、理性的方法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第三,关注群体文化人格;第四,关注处于隐秘状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价值合理性与人的现代化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禀赋着深刻的价值合理性内蕴,坚持并凸现出主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理性活动的自主、自觉与自律的价值追求;此一理性意向与社会现代化观念对人的要求是内在契合和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无疑是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直接契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不断深入,必将塑造和建构出自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兼容“世界性公民”精神气质的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化新人,这是现代文明社会所要求的卓异的民族素质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