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斯威夫特著,童轩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尽管是对宫廷和政治家的讽刺,但作品却超越了它的时代和地方的局限,尤其是前两个部分,是文学瑰宝,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均为杰出的讽刺小说,两位作者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经历的相似是他们采取如此类似的写作手法的根本原因。两部小说都采取了海外游记结合丰富的想象,以现实为蓝本,描写现实却又讽刺现实。没有讽刺,两部小说不会有这样强烈的震撼力,是讽刺成就了两部小说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虚构一个奇幻的世界,游历其间,并借主人公在异域的所见所闻来讽刺现实,这类小说中外不乏其例,而《镜花缘》、《格列佛游记》则称得上是上乘之作。老舍不仅读过这两部小说,而且从中归纳出了这类小说的写法,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部中国的《格列佛游记》——《猫城记》。 1726年,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发表《格列佛游记》,1818年,我国的李汝真刊行《镜花缘》。虽然《镜花  相似文献   

4.
英国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公认的政治讽刺小说代表作。然而,这部小说自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儿童文学经典之作。以翻译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列.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对《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可发现促成译作变形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中外文学史上,以游记为题材的小说并不算少,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讽刺对象的社会讽刺小说也多得很。但是,以游记形式出现的社会讽刺小说却屈指可数,特别是二三百年前这类小说更是微乎其微。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这两部以游记形式出现,针砭当时社会时弊的长篇小说,在英、中两国文学史上都有着它们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小说中的幻想国度以现实中的英国为背景,斯威夫特通过叙述人格列佛对英国性首先进行建构,然后在反思中进行消解,并对其进行讽刺和批判,体现了作者对虚构的英国性的清醒认识,呈现了他对英国性的理解和定义,表现出其理想主义思想和改革社会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讽刺作品,评论界对它的批评比较丰富,但用叙事学方法来分析它的间接讽刺及其语言特点仍然是一种新的尝试.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格列佛的双重角色、格列佛与隐含作者的冲突、格列佛作为发话者和受话者所引发的荒唐、小说人物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所引发的荒唐等都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此外,本文还对<格列佛游记>的间接讽刺中的语言特点也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格列佛游记》与《多情客游记》在面具人格手法的运用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格列佛和约里克都被作者精心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两人都经常标榜自己的优秀品质,但给人的印象却恰恰相反;角色的行为自相矛盾也暗示叙述者有时是武断的;角色道德品质的削弱也使叙述者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两部作品的比较为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18世纪小说中面具人格的运用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一篇讽刺文学的杰作,其巧妙的构思和精心设计的情节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取得了极大的幽默讽刺效果。小说带有尖锐的政论性,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现实和政治的极度失望。  相似文献   

10.
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及其文学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威夫特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许是因为他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只有《格列佛游记》一部,而更多的创作是讽刺故事、散文和诗歌,所以他往往被视为“一个‘过渡性的’和不完全的小说家”①。本文拟结合其有关创作,透过《格列佛游记》的独特小说形式来探讨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并说明它在西方小说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一《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在1720—1725年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时期创作的,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此前,斯威夫特已不仅在长期的诗文写作中锻炼淬砺出了锐利圆熟的讽刺锋芒,而且在讽喻性故事…  相似文献   

11.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两部小说跨越了时与空的界限,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从乌托邦文学角度阐述二者的契合与相异之处。契合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到海外游历的奇异的经历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二者均属乌托邦文学。而两位作者的经历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两部作品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江奈生·斯威夫特的讽刺天才使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他的代表作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它与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相比 ,两者所产生的地域和年代都相距甚远 ,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不同之处则透视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之一,其对当时英国社会种种弊端的影射独具典型性与代表性。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品对比、社会理想、女性主义等方面,而对于《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鲜有单独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格列佛游记》内容及作者斯威夫特的个人背景描述,阐述欧洲中心主义在政治、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方面的特征内容,最后结合《格列佛游记》阐释斯威夫特对英国政治体制、殖民主义本质以及极端理性主义的批判,解释斯威夫特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4.
《黑暗的心脏》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约瑟夫·康拉德最深刻有力的作品 ,它的思想和创作方法影响了后来一些英美现代派作家。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受到众多文学评论家的推崇 ,和它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是分不开的。康拉德舍弃了传统叙事作品中使用最广泛的第三人称 ,而完全遵循了第一人称限制性叙述手法 ,亲切、自然、客观。歧义和讽刺手法的成功运用也是这部小说的另一特色。同时康拉德还运用了二元对称结构来表达主题思想 ,赋予小说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这里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叙事方法来挖掘其中的叙述艺术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霍桑的小说《红字》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广为研究和评论,成为世界名篇,这主要是由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效果所致。作者大量地使用象征手法,用“A”字把四个相互牵制的主要人物巧妙地缠绕在一起;反语法和矛盾修饰法的运用使小说具有了讽刺效果;作家有意识地运用模糊手法,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填充“空白”,重新建构。《红字》吸引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层次的读者,以其感染力成为了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6.
莫里哀是法国著名的戏剧家,同时也是喜剧芭蕾的创始人,讽刺手法是莫里哀戏剧创作的中心原则和主导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喜剧芭蕾《贵人迷》的分析,阐述了在《贵人迷》这部喜剧芭蕾作品中讽刺手法的具体运用,以及舞蹈片段的运用对这种讽刺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金瓶梅》的讽刺艺术李金善《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小说,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十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暴露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心灵的扭曲和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在真切的描绘中,作者经常使用讽刺手法加深批判的力量,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是《金瓶梅》艺术成就的重...  相似文献   

18.
张天翼运用讽刺的手法在他的喜剧世界里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别具一格的讽刺手法的形成得益于他对叙事视角的探索。张天翼小说中所采用的叙事视角可分为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以及不同视角的交叠,它们具有不同的叙事功能,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作者冷峻客观、无情揭露、辛辣讽刺的叙事风格;张天翼身处传统文学、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交汇期,三者为他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使他在叙事视角的选择和处理上能突破成规、别出心裁,取得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在前文学遗产继承上的比较周岩壁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看的话,总有一定的渊源与流变,也就是说有一足的继承与发展。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学都不能例外;只不过不同作品在文学遗产继承上有隐有显而已。《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的年者都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斯威夫特的著名小说<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从讽刺的角度揭示小说的主题及艺术风格.文章展示了斯威夫特对英国君主制度的腐败和丑恶的尖锐讽刺,并讨论了小说中体现的奔放的想象与夸张、真实的细节描述及象征、影射、夸张、反语、幽默等多种讽刺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