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阿多诺认为,丑的出场相关于西方哲学史上感性与理性的此消彼长;美和丑是历史的范畴,现代主义艺术中丑的突显具有批判启蒙理性的革命意义。结合西方美学和艺术史的流变,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出发,呈现阿多诺的丑学之于现代艺术和中国美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认为,丑的出场相关于西方哲学史上感性与理性的此消彼长;美和丑是历史的范畴,现代主义艺术中丑的突显具有批判启蒙理性的革命意义.结合西方美学和艺术史的流变,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出发,呈现阿多诺的丑学之于现代艺术和中国美学理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实践派美学流派不同,和谐派比较重视对丑学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如代表人物周来祥、邹华、牛宏宝等在他们的一些著述里,对于丑的产生、价值、地位、审美特性、本质、特点等均有所论述,并逐渐使丑学理论走向体系化.和谐派美学流派中的部分同仁之所以如此看重丑,这一方面与丑学在美学中的地位日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和谐派美学体系的建构需要否定因素有关.尽管如此,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对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其中对于丑本质的挖掘、审丑可能性的论述、丑特性的概括,以及把丑放在一个动态状况中来考察的做法,还是应该引起"丑学界"关注的.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中西方艺术中丑学思想的产生渊源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认为"丑"与"美"在中国艺术中相容互补、共生发展,而在西方艺术中则基本处于对立状态,难以同步生长.同时将"丑学"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差异性置于各自的哲学背景中进行审视,寻找形成中西方艺术中"丑"的不同命运的本质的、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移植,拓展了文艺理论建设的视野和思路,对于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长期滞留在古典主义的历史阴影之中,新时期文论在"文革"结束后三十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从"唯情内转"到"唯利外转"为主线的演变转化,审美特性与社会生活趋向统一的现代美学课题始终未能得到理论思维的关注和解决,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移植亦随之出现较大的偏差,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引进和移植上。深入研究新时期文论在引进和移植西方现代美学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模式和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而建立既不同于"西马"又不同于"苏马"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这是中国当代文论重要理论课题和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和“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和"荒诞"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文章分别描述了其上升为西方现代美学核心范畴的过程,分析了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以及审美意义,揭示了丑和荒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中西方艺术中丑学思想的产生渊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比较认为 :“丑”与“美”在中国艺术中相容互补、共生发展 ,而在西方艺术中则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难以同步生长。同时将“丑学”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上形成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差异性置于各自的哲学背景中进行审视 ,寻找形成中西方艺术中“丑“的不同命运的本质的、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既有的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长期局限于对建筑技术、建筑功能、建筑风格和建筑理论等专业层面的研究。试图从西方建筑美学的引进与建筑审美意识的觉醒、纳入艺术与美术范畴的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意识的觉醒的新的建筑历史观念的萌动等不同方面,考察20世纪中国社会新型建筑文化观念的形成历程,从而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和视角。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现代学术文化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还是从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来看,我们都应该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规范进行整理发掘,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体系,与西方美学体系"双峰对峙".中国古典美学从研究范畴到具体命题到名词术语到学术用语,均自成体系,与西方美学"各说各语".但殊途同归,两者都是人类对于美的关注和诠释,都是人类对于主观美感和客观美的欣赏与诠释,以及对于人类审美经验的总结.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东方审美学说,蕴含着深沉丰厚、蕴藉优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魂,总结了中国传统诗歌、散文、词曲、戏剧、绘画、书法等等的审美经验和美的创造的"美学创获",这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化的特殊而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的标志之一。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它暗含了作为人生意义的现代人文主义的内容,而这一意义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梁启超关于"趣味"范畴的界定是在现代性兴起后新的文化和心性结构下作出的,他所谓"趣味"具有支撑人生意义的内容,因而成为现代"趣味"范畴意义转折的开始。而在朱光潜那里,趣味范畴融合古今和中西的意义,"趣味"理论实现了综合之后开始向现代美学范畴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的标志之一。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它暗含了作为人生意义的现代人文主义的内容,而这一意义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梁启超关于"趣味"范畴的界定是在现代性兴起后新的文化和心性结构下作出的,他所谓"趣味"具有支撑人生意义的内容,因而成为现代"趣味"范畴意义转折的开始。而在朱光潜那里,趣味范畴融合古今和中西的意义,"趣味"理论实现了综合之后,开始向现代美学范畴转变。  相似文献   

12.
近代美学的悲剧、喜剧和悲喜剧范畴均不能全面概括《阿Q正传》美学形态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概括地分析、比较《阿Q正传》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美学上的异同,指出《阿Q正传》所表现的美,既不完全属于近代美学范畴,也不完全属于现代美学范畴,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  相似文献   

13.
美学:一个历史的冤案美学的美与我们在审美描述中的美的概念是同一的吗?这是理解现代美学所面临困境的关键契机。我们知道,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以“道”“气”“象”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范畴。正是“道”“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才使主体不是按照美与丑的标准来形成自己审美判断和审美描述的语言系统。而是从对“道”的把握,对“仁”的维护角度出发来建立审美评价系统,于是产生了二十四诗品以及中国绘画美学的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美学命题和审美判断标准。当然中国古典美学中也有美和丑的概念,如《淮南子》中说过“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说山训》),这里的美和丑是古典美学中的一般性概念,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真正具备科学的戏剧史观念的,王国维当是第一人。就研究程序的系统性、逻辑论证的严密性、概念范畴的精确性和史论结合的科学性而言,王氏的戏剧史研究都具有开创意义。王氏用“自然”这一范畴概括元杂剧的美学特征,包含着一个完备的隐形结构,即以真挚而自由的情感活动作为主线贯穿从作者而作品而欣赏者这一有序过程,对中国古典戏剧重表现、重写意的倾向作出了有力的总结。王氏引进西方近代哲学、美学熔铸成新的悲剧观,否定了传统的伦理主义,中和主义的“大团圆”模式,显示了中国戏剧美学的古典形态正在向近代形态发生着深刻的转捩。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开创者,他对美学的研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髓,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美学的先进成果,在中国美学从古典向近代转换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对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评价式的,这种研究基本上属于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从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从而打破了一直以来丑在审美领域处于"他者"的尴尬文化身份,丑以其最本真的状态由边缘走向中心.本文拟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来探讨审丑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丑的美学意义之所在,从而揭示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所代表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变,勾勒出西方美学体系的发展脉络,是今天建设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美学思想中,"美"作为中心范畴,主要是传统美学的思路;进入20世纪,"美"作为传统美学范畴遭到了冲击、否定乃至消解.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对"美"作了独特定义,既保留了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又赋予它以现代的新涵义,从而显示出与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9.
在考察和厘定“趣味”这一现代美学范畴在中国的形成时,我们发现,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标志着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的创立,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趣味”范畴的现代转换,体现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特殊张力结构。“趣味”范畴典型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换过程中需要对支撑这一范畴的深层结构和基础转换的问题。在梁启超和朱光潜之后,摆脱了长久意识形态羁绊的中国现代美学,理应以“趣味”为关键之一的范畴构筑自身的美学理论,接续中国美学现代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当代人类学主张文化平等,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非主流文化,厚待地方性知识,凡此种种,对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念.文章围绕会议主题"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和多元视角",结合学界现状,分别从"多民族视野:从中心到周边"、"小传统视野:从精英到民间"、"形而下视野:从文字到器物"三方面切入,对中国美学研究的视野拓展问题再作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