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释文、注释或可商榷。《子羔》1、6号简的文字应读作"使无有小大、肥瘠",同篇12号简中"玄丘之内"应读为"玄丘之氵内",《昔者君老》4号简中的"发命不夜"读作"废命不赦",《容成氏》5号简中的"各得其"应读作"各得其列"。  相似文献   

2.
金文中"■"及从"■"声的字或可表示选择之义,相关字也见于楚简,过去学者多主张读为"选"。通过对楚简中"■"用字习惯的考察可以发现,诸字读为"差",用为选择义,这可与典籍相印证。《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208号著录的王子■匕鼎,其中有"■其吉金"的内容,"■"也当读为"差"。  相似文献   

3.
"婁"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空也。从毋中女,空之意也",王筠《说文句读》认为"文不成义,不敢强解"。分析认为将小篆"婁"自下而上读作"女中毋",其意为女子身中空无一物。"秋"字《说文解字》解说为"禾榖孰也。从禾,■省声"。"婁"字究竟何解,"秋"字声中是否有义,容尝试解说,认为籀文"■"字,绘出了一幅禾穀成熟,蟋蟀鸣叫和大火流移的秋天图画。  相似文献   

4.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诏事戈胡背铭文旧释"邑",疑当释为"予",应即"予道"。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三年相邦吕不韦戟戈内正面铭文中之诸工匠名(■),过去释为"或"窵",应改释为"沱(池)"。秦都咸阳故城遗址长陵车站南沙坑出土的残戈内,刻铭二字可释为"郁郅"。黄浚《尊古斋古兵精拓》著录一戈,戈内两处刻铭(■■),可分别释为"朙"和"白水"。  相似文献   

5.
大盂鼎铭文■字写法比较特殊,学者多主张释为"巳",少数主张释为"也"。释"巳"者一般读为"已",也有读作"祀"的。读作"已"又有看作语气助词和叹词的不同。我们赞成释读作"巳"(已)和认同"已"是叹词的看法,并从文意、字形和语法史等多方面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释文、注释或可商榷。《子羔》1、6号简的文字应读作“使无有小大、肥瘠”,同篇12号简中“玄丘之内”应读为“玄丘之油”,《昔者君老》4号简中的“发命不夜”读作“废命不赦”,《容戎氏》5号简中的“各得其碟”应读作“各得其列”。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杂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竹书《民之父母》篇中的"勿"应该读作"物",从"言"从"午"从"又"的字应该释为"语"。论文还就《容成氏》篇的"密"字与古文字"审"进行形体上的比较分析,以期避免因二字字形相近而产生误识。  相似文献   

8.
“太守”戈跋徐在国《殷周金文集成》17·10892(中华书局,1992年4月1版,以下简称《集成》)著录一件春秋时代的戈,有铭文2字,以前从未见著录。戈铭拓片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集成》17“戈戟类铭文说明”32页)。铭文参见附图一。这两个字又见...  相似文献   

9.
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遣策所记"乐人之器"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宝贵材料,自刊布以来,虽经学者多方研究,仍有一些难字未能释出. 经过重新考察发现,本段简文首句"一 (肆)坐歬(栈)钟"之"坐"字不应理解为量词,当训作跪坐,整句是指墓中出土的一架跪坐演奏的编钟;"二 瑟,一壴瑟"中的两个"瑟"字可据残画补出,所记应为该墓所出两张大瑟和一张小型彩绘锦瑟;"三厀(漆)瑟 (梡)"当连读为一句,其中的" "应读作"梡",指演奏时垫于瑟首下面的瑟座,因与放置物品的俎相类,故亦名为"梡". "一壴(翇)"中的"壴"字原误释作"良",今改释作"壴",应与前面"一壴瑟"之"壴"用法相同,但其具体涵义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中著录的三件新出的战国铜器上的未释或误释铭文进行了考释,认为18851号器首字不为"衣",而是"黾"字;17301号器第三字阙释,我们认为应是"寍"字;17320号器首字,邹芙都先生考释为"玄舍"合文,我们结合战国兵器铭刻制度及字形变异特点,认为应改释为"舒"。  相似文献   

11.
从《老子》文本的文字训解入手,一改前人对其书中宇宙观的基本解释。以“道”为实际因果性,“名”为语词概念。“无名天地之始”的“始”是包括现在的未来,而未来为无。“有”是固定了的过去,是实在。“玄”是现在瞬刻。《淮南子》曲解老庄宇宙观的有和无为宇宙创生论,而先秦的荀子和《易.系辞》继承老庄,没有曲解。  相似文献   

12.
钱谦益和柳如是是近年学术界颇为热门的研究对象,但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也还很多,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钱谦益《牧斋集》版本问题.当代《传世藏书》所收的《牧斋集》底本最差,校勘也最粗疏,说是"传世藏书",实际上却是最坏的一个版本.(二)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诗歌编年问题.关于《牧斋有学集》中诗歌的写作时间,卷首总目中的记载与具体作品的记载存在着许多出入,读者阅读时需引起注意.(三)钱谦益《方生行,送方尔止还金陵》系年问题.这首诗歌在《牧斋有学集》中定为1662年作,但事实上却是1663年作,应予纠正.(四)柳如是《剑术行》与《长歌行》问题.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想引用柳如是的《剑术行》,结果却引用了柳如是的《长歌行》,可能是一个疏忽.(五)柳如是《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用李梦阳诗问题.这首诗化用明代诗人李梦阳的诗歌,并且内容有些不健康,但研究者都没有指出.  相似文献   

13.
李觏的诗歌在宋诗中独具一格。他的诗内容比较充实,常常涉及政治的得失和人民群众的疾苦,能较真实地反映出他生活时代的面貌。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雄劲质健,清丽婉转,极有情致,诗的意境和用词造句较为奇特。从承继关系看,李觏诗歌受韩愈等人的影响,已初露"江西诗派"的端倪。  相似文献   

14.
《右台仙馆笔记》在晚清文言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身处新旧交替时代,家乡浙江又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该书作者俞樾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一近代思想在《右台仙馆笔记》中有着充分的反映。文章从危机意识、重视小说实用功能和较为进步的妇女价值观等方面,阐释了《右台仙馆笔记》所体现出来的近代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札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礼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计然其人姓名及其思想考订@王文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13〔8〕〔9〕〔16〕文献通考(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北史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74,1064.周书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1. 〔11〕〔15〕史记·越王句践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元和姓纂(卷六)十五海·宰氏〔M〕.北京:中华书局,1994.通志·氏族四·宰氏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四)计然引杨慎集引汉碑,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14〕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周易》中各卦爻辞的句读,学界争议较大。正确的句读是准确理解《周易》语言的重要保障。结合该书的成书地安阳的方言、上下文语境以及语篇结构考察可知,其《无妄.初九》之"无妄往吉",正确的句读当为:"无妄往,吉。"《泰.九三》之"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当断为:"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井.九五》之"井冽寒泉食"当断为:"井冽,寒泉食"。《既济》之"亨小利贞"当断为:"亨,小利贞。"  相似文献   

19.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和陆云被钟嵘称为"二陆",陆氏为东南望族,"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国的大司马。吴亡,陆机、陆云隐退故里10年,后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受到器重,但政治上却不得志,陆机甚至死于"八王之乱"。陆机和陆云的性格迥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陆机繁缛,陆云鲜净。然而两人都很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陆机的作品《文赋》精微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在艺术构思、谋篇布局、美学标准和文体的分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周公是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自小聪明好学,成年后以笃厚仁孝、多才多艺著称,从父王处理政务或征战,才干过人.武王继位后,他任辅佐大臣,在灭殷建周中立下汗马功劳.武王崩,成王年少,局势不稳.周公临危受命,摄政称王,维护和巩固周王朝统一政权.他在大功告成后,又还政于成王,成为流芳百代的社稷大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