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践表明,只有按照经济规律特别是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办事,才能使生产力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那么,生产力有哪些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生产力规律是什么?怎样按照生产力规律发展生产力?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说不少人知之不深,甚至知之不多。在迎接第十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之际,笔者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作抛砖引玉,就教于师。一、生产力发展规律马列主义充分论证过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但没有系统地阐述过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因此,在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时,有的人…  相似文献   

2.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生产力性质?就科学作为精神力量的形式看,是直接的生产力;就科学是待转化的物质力量的形式看,又只能是间接的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科学所具有的这双重性质是一致的,其直接的生产力性质是由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前提,通过这种转化才可能使科学、整个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的生产力性质二重性,对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完整内涵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人无所谓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人,是生产力中唯一活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的发展抑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和创造,正所谓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人的实践。社会存在本身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结合的体现,只有利用好人的本质力量,社会内部各要素才能活起来,形成相互之间的推动,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即人的全面发展及充分利用是生产力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现实而唯一的依据。然而,人的主体地位的实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利用的前提,这是由人的潜在价值主体取向的多重性、其大小的不确定和其潜在深度的相对无限性以及人的价值实现的自主性决定的。而人类所特有的追求美好、追求幸福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之的本质特征又使其主体地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一) 马克思的“全面地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对生产力片面理解和吸收他们思想中某些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生产力”概念的是魁奈。他说:“大人口和大财富,则可以使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挥。”其基本思想是强调人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是财富的第一创造性因素。亚当·斯密专门研究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由于他生活在以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末期,所以特别重视分工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认为“在  相似文献   

5.
改革的进行使生产力问题变得更加重要起来:(1)改革以追求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弄清生产力的内部机制及其具体形态是制订改革战略的重要基础。(2)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改革当中各种现象、过程和措施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积极意义的最主要的标准。(3)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标准的讨论,标志着生产力由过去的纯理论问题发展到与企业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企业普遍出现的高消耗、低效益现象又引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及进一步完善,给我国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林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农产品和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八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且部分地区已向“小康”迈进。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农业仍是落后的,尚处于开发时期,其技术水平、生产方式和经济效益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现阶段农业的特点是:(1)现代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2)适合我国农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每一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它的前期都是基本上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而到了它的后期则基本上不适应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决定了它必然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但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却又征明了每一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都较前期快。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的前期,尽管原始公社制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很低,生产工具非常简陋,生产力的发展是特别缓慢的。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商品交换的出现,较先进工具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产力才有了较快地发展。在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  相似文献   

8.
十四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提出以 后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和市场的老观念,确立了社会一切产品(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都是商品,都可以进入市场的新观念。这一理论突破,对推动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对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曾经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在当时条件下唯一可以接受的指导原则。然而,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不可能从根本上解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也没能解决建立新经济体制的目标模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否定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否定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否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质的观点是错误的。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重要力量,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使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得到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物质生产力能够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也能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也是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具有双重性特点,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创新。文化生产力价值创造地位的突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生产力的物质价值创造和文化生产力的精神文化价值创造具有了统一性,从而使人的需要、生产、创造的丰富性得到了真正展现,进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创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旨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和明确社会科学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它关系着社会科学发展的目标和前景,也影响到生产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结论是明确的,社会科学不仅是生产力,就其整体来讲也是第一生产力.1 理解任何事物都应从其基本概念开始,理解社会科学是不是生产力,也应从生产力和社会科学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涵义谈起.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性概念.当人类社会处在农业时代时,人们只需要用简单的工具,依靠体力,就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主要劳动对象是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就会认为生产力仅仅是由劳动力和劳动资料二要素所构成.后来随着各种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对象(原材料)在生产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些原材料对生产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没有石油就不可能制造出各种石油产品,这时人们便进一步认识到了生产力中应该包含劳动对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它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马克思正是从这次技术革命的大潮中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强大力量,才作出了“生  相似文献   

12.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市场竞争中的主体经济,推动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却非常严峻,面临着制度障碍有二:一是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规则)不健全,从外部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二是市场经济的非正式制度(规则)变迁严重滞后,从内部干扰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速渐进式改革,健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增进非正式制度变迁,协调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使之相适应,消除制度障碍,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息高速公路是世纪之交的一大科技社会景观,其正面效应是: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的实施将使信息科成为第二科技;它将使人类的生产力和交往得到发展;它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提供有效手段;它从根本上改造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方式;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也会有负面效应:扩大南北贫富两极分化;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新的文化殖民主义的出现;它可能带来新的人性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  相似文献   

14.
原子论哲学是欧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它是当时的哲学家们(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内部结构进行探索的结果。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它没有也不可能有严格、精确的科学实验基础,只是一种大胆朴素的哲学假说。但是,这种假说是极其可贵的,它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原则特别  相似文献   

15.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导致我国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跨越,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生产关系的跨越为我国落后的小生产敲响了警钟,因为社会主义不可能长久地建立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体现出来,即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前苏联发展的实践证明,能否实现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能否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日本后来居上的经验表明,后进国家只要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也是可能的。同时要使得可能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要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落后的边疆民族山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即超常规或跳跃式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边疆民族山区,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我以为,研究边疆民族山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唤醒超常规发展的思想意识,具有超常规发展的工作作风;(2)建立起适合边疆民族山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能促使跨越式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3)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选准发展的突破口,构筑具有边疆民族山区特点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4)有效地使落后的各  相似文献   

17.
(一)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马克思语)课堂教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也必须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其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教学从兴起和分离为一个独立形式之日起,就是以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实现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教学是同劳动活动联系在一起,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实现的。随着劳动活动和知识的复杂化,儿童接受前人经验的任务需要一个专门的教  相似文献   

18.
一、寓“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之中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是由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以及适应于这种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也就是说,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的观点看,不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可能迅速而有效地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围绕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无论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党的十三大报告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指出:“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这进一步表明,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具有多么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谈谈有关社会主义与生产力关系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各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相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就显得比较落后、比较缓慢。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步伐是各民族地区的当务之急,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