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武信仰传入广东地区虽然晚至宋代,但传播却极为迅速,到清代时广东真武庙宇的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真武信仰之所以能在广东广为流传,除了国家政权的提倡和真武神职这两个因素之外,还由于广大民众的心理需要和地方政权的统治需要。真武信仰在广东地区的流传过程中受到了本地神灵信仰和其他外来神灵信仰的冲击,但经过相互摩擦与包容之后共同成为广东地区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2.
梅莉 《江汉论坛》2005,(8):95-98
南宋时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全国崇奉道教神真武的中心地。由于皇室对真武的大力推崇,以临安为中心的杭嘉湖平原民间信仰便形成浓烈之风气,其表现便是真武灵应广播,祭祀真武的观堂遍建,三月三真武节影响深远。元代的杭嘉湖平原民间对真武的信仰依旧深刻,不仅宋代所建真武宫观得到修复,而且新建了一些真武庙,三月三真武诞节的传统仍延续下来,直至明清。  相似文献   

3.
儒学在宋代撤起复兴浪潮.宋代诗学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儒家道德伦理的探讨,提出了道德判断第一、审美第二的诗论标准,强调民胞物与的忧患意识,倡导诗人个体的道德修养与完善,形成了极富宋型文化特色的道德伦理观.宋人的诗学道德伦理观不但增加了宋诗的道德底蕴,而且弘扬了中国儒学的道德伦理传统,应和了时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宋代道德理想主义是士大夫主体以宋代社会经济、政治架构的变化为深层动因,以儒家仁学精神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摄取佛老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追求人生理想、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目的的道德学说,体现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它的形成是对儒家道德思想的传承与提升,标志着儒家道德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道德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维度.其理论之维体现在道德社会学以道德事实为研究对象,由个体和社会道德、血缘、业缘和开放的地缘关系中的道德、道德景气以及道德公共政策等概念和陈述构成的一套图式和体系;道德社会学的方法之维可以从“方法论、具体方法、操作手段和技术”以及“宏观、中观、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道德社会学的实践之维体现在通过描述和解释道德事实,预测道德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通过道德监测,为制定道德公共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6.
教师道德养成教育是指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养成.教师道德养成教育应以生命为根基,教师道德养成教育的四方面内容都凸显着生命性.如今,在生命视域下教师道德养成教育出现了异化:生命道德认知意识淡薄;生命道德情感的冷落;生命道德信仰的偏失;生命道德意志的丧失.为此,教师道德养成教育应从生命视角培养教师“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生命道德素养,完善教师生命!  相似文献   

7.
道德基础追问的过程,也就是道德奠基的过程.道德奠基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先验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解决的是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一是经验的历史生成的奠基,解决的是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思路中,道德奠基于人的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基础上;在历史生成的思路中,道德法则的原始发生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两种奠基方式又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道德虚无主义的重要代表,庄子构成此方面伦理学讨论的良好例子.庄子于其著述中对社会现实的论述极少,并在以<人间世>篇为立论基点的哲学思想中回避和否定道德价值.在一阶道德与二阶道德两种层面上,庄子分别采取了以自然与游世姿态为道德内容的策略,从而否认了纯粹的道德之善.尽管虚无很可能是一种深刻的价值规律,这种道德虚无仍然过于轻易地从非道德转向反道德,并在道德思维与道德心理的实践中让人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道德建设与个体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型道德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道德他律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网络道德建设重在个体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道德意识层面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在道德实践层面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道德自律可以弥补社会他律在解决网络道德上的不足,可以引导网络主体进入"慎独"境界,可以促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建立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机制,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调控.同时加强网络主体道德修养,培养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0.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