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日本内部劳动力市场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合理地吸收和借鉴日本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及其发展,对我国企业就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统一的劳动法律法规尚未最终形成,劳动力流动和职业介绍等活动还处于不够规范的状态之中,劳动力市场管理的立法工作严重落后于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需要。随着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劳动立法,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管理立法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其实质是把劳动力真正作为生产要素还其本来面目,使之流动起来,并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劳动力市场的雏形尚在发育之中。建国40多年来,我国政府基本上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来考虑,不过是最近几…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实行的是一种就业、福利、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劳动力计划管理体制,而农村则实行的以土地为保障的就地吸纳的就业方式。商品粮和户籍管理制度维护着两种迥然不同的就业方式,严格地制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城乡隔绝的格局。但是,在这期间也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1956—1960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曾一度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从1952—1955年间的83.3%下降为69.1%,因为这次转移不是内在于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以4500万农村劳动力的回流而告终。另一次转移则是1968年开始的城市闲散人口和城市青年流向农村,转移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这两次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转移都以失败告  相似文献   

5.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主要成就 1、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大大加快,这主要表现为商品市场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和要素市场发展较快两个方面。197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1588.6亿元,1996年达到24614.0亿元,市场流通规模扩大了15.5倍。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由1992年的15962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35700亿元。“七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48亿元,“八五”时期这一指标上升为67278亿元,增长率为121.7%。要素市场从无到有,其中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快,技术市场、产权转让市场、期货市场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职业介绍组织所容纳的中介和交换活动,反映了劳动力市场所体现的基本特征.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职业介绍事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各种职业介绍组织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多层次多类型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而当时职业介绍事业的法制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就业市场化亟待完善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是当前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失业问题必须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三种管制进行改革,并借以完善劳动力市场,推动就业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在农村拉开之时,广大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重经营体制;当全国流通体制的改革也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这一重要环节起步之后,建立衣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重任,也就责无旁贷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对当代的中国来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首先它要使广大农村经济由自然半自然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其次它需要几亿人的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它还要将落后、封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明晰市场经济秩序本质和劳动力市场秩序概念的基础上 ,归纳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三大方面的秩序问题 ,一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功能缺陷 ,如劳动力市场总量供求失衡 ,工资价格信号机制不灵敏 ,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等 ;二是劳动力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 ,包括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以及合同条款的规避 ,劳动力流动不规范等 ;三是劳动力市场存在法治的盲区 ,如存在非法劳动力市场和非法雇佣等  相似文献   

10.
劳动就业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后,就业政策如何明确方向,转变职能,调整部署,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建立起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型就业机制?本文透过茂名市当前就业形势与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分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当前茂名市的就业形势与劳动力市场建设状况从总体上看,近年来,茂名市的就业局势比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流动要求形成劳动力市场.开放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意味着让劳动力从行政分配领域走向流通领域,用市场机制来分配社会劳动力资源,让企业和劳动者自主地选择人员和职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什么还存在劳动力市场,理论界已经提出了许多理由,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问题作点论证.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中国劳动市场总的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减少失业的增加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方面的首要问题。当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制度缺陷,弱化了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必须消除壁垒,优化劳动力的资源配置;完善劳动力公共服务体系;转变发展思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法律制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本地和外来劳动力所面临的就业机会和报酬的研究,本文揭示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歧视,是经济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的产物。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差异,59%是由就业岗位间的工资差异引起的,41%由就业岗位内的工资差异引起。且工资差异的43%是由歧视等不可解释的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15.
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本文通过城市非国有部门的产生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阐释了在二元化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机理。文章认为,无论在比较严重的失业现象出现之前还是之后,国有企业所依托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决定和就业吸纳的传统制度因素,都是这种体制转换的实质性障碍;而现行的以歧视性就业为特征的政府反失业政策,具有加强传统体制的效果。因此,放弃歧视性就业政策,开放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就业体制转换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和三部门理论对解释中国非正规就业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却无法解释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和主动的非正规就业问题.为弥补以上缺陷,本文借鉴“三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解释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主动型和被动型非正规就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与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与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个理论简述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 ,在劳动力市场上 ,有两种不同的区分 ,一种是较为高级的劳动力市场 ,叫主要劳动力市场或者叫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部分 ;另一种是较为低级的劳动力市场 ,叫次要劳动力市场或者叫劳动力市场的次要部分。这一理论叫做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 ,英文为doublelabormar ketmodel,简称DLM ,是在 2 0世纪 6 0年代由经济学家彼德·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雷提出的。两位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 ,人力资本理论不足以说明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体制得当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能否认真贯彻,研究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科研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所以研究和改进科技体制,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董楠楠  杜洁 《浙江社会科学》2023,(6):12-25+37+156
“扩大进口”和“充分就业”通常被认为是两难选择,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重点。本文尝试探究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进口中间品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从理论上证明存在“非线性空间效应”,并进一步通过中国微观企业和中观城市数据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城市群集聚现象,城市进口中间品技术水平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存在“先抑后扬”的直接效应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创新表现出自主创新规模的“技术红利”效应、技术吸收能力表现出“人才红利”效应,两者与进口中间品技术水平的正向协同作用显著。拓展分析表明,城市群内产业关联、有效竞争和集聚效应是影响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江西经济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世人的瞩目。然而,江西的就业增长和全国多数地区一样也面临较大的压力。江西的就业增长并没有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走势。这其中一方面有历史形成的体制性、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忽视对本地区劳动力就业增长的基础和路径分析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江西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分析基础之上,从新的角度对江西劳动力就业增长的基本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