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郑真真 《人口研究》2001,25(5):70-75
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显示 ,高龄老人中有 92 3%女性和 5 8 4 %男性的婚姻状况为丧偶。女性高龄老人不仅丧偶比例在各个年龄组都高于男性 ,且曾经再婚的比例也大大低于同龄的男性老人。初婚丧偶发生在 6 0岁以后的老年人中 ,男性的再婚比例为 2 3% ,女性为 0 5 %。同时 ,各年龄组高龄老人的丧偶时期平均值也存在着显著的男女差别 ,女性的丧偶年数比男性老人长  相似文献   

2.
文章使用1998-2000年中国高龄老年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应用Cox风险回归方法分析中国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社会经济差异。结果显示,死亡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死亡风险低于男性。出生于农村者死亡率高于出生于城镇者;丧偶者死亡风险高于已婚者;少数民族死亡风险低于汉族;有较多兄弟姐妹者死亡风险低于兄弟姐妹数量较少者。60岁以前主要职业是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虚弱度模型展示了中国高龄老人死亡率模式中的个体异质性,女性内部异质性远大于男性。在控制未观测异质性后,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高龄老人的基准死亡率呈现交叉效应;配偶对男性高龄老人的存活存在显著的保护作用,已婚有偶的男性高龄老人死亡风险较之无偶的低22%(=1-e-0.253);除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外,子女对烟酒嗜好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监督,对男性高龄老人的存活也可能存在不可替代的保护作用。女性高龄老人在社会支持网络依赖、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生活方式上迥异于男性,使得配偶和子女以上支持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四普”和“五普”资料,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丧偶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丧偶人口在年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性别上呈现男性化的倾向。城乡丧偶率在不断扩大,农村丧偶老人较城市丧偶老人而言有更大的增长。女性丧偶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仍然低于男性,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女性和男性丧偶人口的差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丧偶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不同职业的丧偶率差异较大,就业层次越低,丧偶率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人口的丧偶率差距渐渐缩小。不同年龄的丧偶人口在家庭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丧偶人口居住的家庭在不断小型化。  相似文献   

5.
孙鹃娟 《人口学刊》2015,37(4):77-85
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二十年来我国老年人有配偶的比例明显提高,丧偶率下降,但丧偶老年人数量迅速增长,未婚和离婚的老年人比例都有所上升。与男性老年人相比,女性老年人有配偶的比例随年龄增长下降幅度更大。老年人婚姻状况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男性老年人的未婚趋势和城市老年人的离婚趋势尤为突出。通过队列分析发现女性从60岁迈向70岁过程中面临的丧偶风险最大,男性65岁以上年龄组面临的丧偶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从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方面对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由数据看出,中国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并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认知能力的下降幅度远大于心理状态下降的幅度;城乡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城镇好于乡村;女性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性高龄老人;教育和婚姻都有助于心理健康;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的自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婚姻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纵向调查1998年基线数据和2000年跟踪数据,就婚姻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的性别作用差异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对女性高龄老人健康的保护作用强于男性高龄老人,婚姻状况对男性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降低作用比女性高龄老人大,较高的婚姻满意度有利于高龄老人减缓健康状况的下降和死亡风险的下降,高龄老人近期丧失配偶对健康状况的下降有恶化作用并增加死亡风险,女性的这种作用强于男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数据(1998~2005),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考察了中国老人丧偶对其死亡风险的影响机制,并深入分析了配偶照顾因素在降低老人死亡风险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丧偶与死亡风险具有显著的关系,一般而言,长期丧偶老人的死亡风险显著地高于长期有偶的老人。而且,除了高龄女性老人之外,老人在丧偶初期,其死亡风险会大大增加。在解释丧偶是如何影响老人的死亡风险时,配偶的照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控制配偶照顾的条件下,丧偶者与有偶者的死亡风险差异会大幅下降,这说明来自配偶的生活照顾对于老人的寿命发挥着重要影响。此外,本研究也发现配偶照顾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龄组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已婚者比离婚、丧偶和未婚者的抑郁水平更低;从未结婚者抑郁程度最高,离婚者抑郁程度次之,再次是丧偶者的抑郁程度;并且婚姻对男性精神健康保护效应大于女性.分居会降低个体精神健康水平,这种作用对农村男性更加显著,说明婚姻对精神健康的保护效应受到婚姻质量的影响.婚姻匹配方式会显著影响女性精神健康:女性与受教育程度相当或者低于自己的男性结婚,其抑郁水平会增加,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高质量的婚姻对个体精神健康具有保护效应,家庭和婚姻能有效改善个体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 (1998)》所提供的资料中筛选出有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功能和社会完好性等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将这些指标的加权值进行量化处理。发现中国高龄老年人口总体生活质量的平均等级分最高 ,生理健康的平均等级分最低 ,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功能的平均等级分居中。同时 ,还发现中国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平均等级分高于女性高龄老人 ;80— 90岁组生活质量的平均等级分高于 90— 99级老人 ,更高于 10 0— 10 5岁级老人 ;城镇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平均等级分高于农村高龄老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其婚姻状况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开山 《人口学刊》2013,35(1):78-86
基于追踪调查数据,运用随机效应Probit模型分析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其婚姻状况的关系及其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丧偶对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存在显著影响,老年人在丧偶后更可能与子女同住。然而,在控制配偶照顾因素后,丧偶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却大幅下降。从性别和年龄上来看,丧偶对女性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大于男性老年人,对高龄老年人的影响大于低龄老年人。同时,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人口特征、社会经济以及健康状况变量之后,未观测到的个体异质性对老年人居住方式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高龄老人的照料需求与照料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小波 《西北人口》2007,28(6):34-37,43
本文利用2005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跟踪调查的数据,通过对照料需求和照料供给的分析,揭示出农村高龄老人的照料现状并提出解决供需矛盾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有1/3的高龄老人需要他人提供某种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女性的照料需求高于男性。大多数农村高龄老人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家庭照料,但是社区照料基本处于空白,同时机构照料也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鉴于农村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家庭照料,大力发展机构照料,而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社区照料服务也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女性就业竞争力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分析表明,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拥有更高的出生性别比,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此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提高,城镇中男女性别在就业与教育中的差异都存在收敛的现象。但在农村中,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就业竞争力还是在劳动收益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与农村男性还是与城镇女性相比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都要少得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女性与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差异,并影响了城乡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14.
1992~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基于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和2002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第三期调查,本文对中国老年人1992~2002年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92~2002年十年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率平均年下降l%。其平均年下降率具有如下特点:高龄老人高于中低龄老人;城镇老人高于农村老人;男性老人高于女性老人;非文盲老人高于文盲老人;有配偶老人高于无配偶老人。  相似文献   

15.
城市女性高龄老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结合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对城市女性高龄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女性高龄老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基本生活缺乏保障,存在着高风险,面临着生存危机。为改善女性高龄老人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构建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人口学刊》2019,(6):30-43
文章运用2002年至2014年五期"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晚年丧偶和孤独感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家庭支持在老年人的丧偶和孤独感之间所发挥的调节作用。文章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清除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从而降低模型估计的遗漏变量偏误。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无论对于老年男性还是老年女性,丧偶都会显著提高其孤独感水平,丧偶对于年纪更轻的老年人具有更严重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偶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会相应减弱。第二,在丧偶之后,再婚有利于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再婚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显著低于近期丧偶和长期丧偶的老年人,而与初婚老年人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第三,与子女、孙辈同住有利于抑制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从长期来看,"三代同堂"的居住格局最有利于降低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第四,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会提高近期丧偶老年女性的孤独感水平,而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对于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作用不显著。文章揭示了重建和改善家庭支持对于保护丧偶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意义,指出再婚、与子女同住和减少子女的"啃老"行为等可能有助于降低丧偶老年人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7.
张航空 《南方人口》2010,25(2):18-24
为了了解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对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原始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女性城镇“老人”在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龄和退休前职业等方面较男性城镇“老人”均处于劣势:不同特征女性城镇“老人”养老金整体上低于男性城镇“老人”:退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对养老金的性别差异有较强的解释力;退休年份越晚,养老金的性别差异由退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解释的比重越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比较中美高龄老人对家人、朋友或邻居的贡献行为的模式及其相关因素,发现中美受访者对家人的贡献均多于对朋友、邻居的贡献。中美高龄男性为家人提供的帮助高于女性,而对朋友的情感支持却少于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美高龄老人贡献行为模式的不同,可能与中美之间在文化价值观、社会经济结构、宗教联系及完成贡献行为的相关机会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数据"(1998~2008),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丧偶对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及其健康因素的调节作用,并深入讨论此影响的年龄组差异。结果发现:老人丧偶与其死亡风险有非常显著的关系,在控制健康变量后,这种关系仍然显著存在,不过有很大程度的减弱。此外,长期丧偶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年龄组差异,而新丧偶对低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要远大于对高龄老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项目提供的数据,分析了高龄老人牙列完整状况。结果发现,中国高龄老人牙齿完整的状况并不理想。在80-105岁老年人中已有31%的人完全没有牙齿;牙齿存活的个数随年龄的增加在减少;人们戴义齿的比例只有27%;女性老人的牙齿完整状况比男性老人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