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芸  程茜 《东方论坛》2007,(1):33-39,118
反讽思维的发展与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步.苏格拉底的反讽首次表现了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摆脱了外在规定性.浪漫派反讽理论极大地扩大了反讽使用的范围,强调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自觉、反思和自由.随着主体意识对宗教、伦理价值体系的质疑,现当代文学文本中出现了反讽的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小说的反讽修辞,在新时期前期,多针对宏大的政治话语。随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反讽修辞也越来越趋向隐蔽和模糊,反讽叙述者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确定,其立场常常游移不定。反讽的指向不再是单向的,反讽的对象已经变得似是而非了,反讽走进了修辞的"迷宫"。  相似文献   

3.
反讽者鲁迅     
张芸 《东方论坛》2006,3(6):49-56
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作为人生态度的反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和主体意识;其二、无限的绝对的否定性。鲁迅的创作过程是审慎的过程,创作主体意识时刻在场,因而其作品呈现出高度的创作者的主体性;鲁迅身处的现实在他眼中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性、实体性,现实对他而言已成为一个荒谬怪诞的世界,鲁迅以他所身处的现实来反抗这个现实本身,因而他对现实的否定是彻底而绝对的,这正是反讽的人生态度;鲁迅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各种反讽手法,所以无论从精神本质还是从创作实践来看,鲁迅都是一个反讽者。  相似文献   

4.
《阿瑟·萨维尔勋爵的罪行》是王尔德早期小说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王尔德采用“罪恶”的主题来表现美的事物和对美的追求。在创作手法上则采用了象征和反讽,加强了文章的审美愉悦性。王尔德借以虚构和想象的创作,将人物超越于道德原则之上,体现了王尔德对唯美主义思想的创作尝试。  相似文献   

5.
菲尔丁和马克·吐温的反讽艺术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语讽刺是欧美许多文学大师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其中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引人注目。本文通过对这两位作家创作历程的考察与审视,首先以不同的实例说明他们都曾自觉、普遍而成功地运用过反讽手法,继而具体细致地剖析了他们集反讽艺术之大成的代表作品,最后论述了他们的反讽艺术的总体特征,指出了他们运用反讽手法的显同与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6.
反讽在西方小说中源远流长,而为中国传统小说所缺乏。直到明清长篇小说的创作,作家才开始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在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中,作家创造性地运用大量反讽手法,对中国小说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人物刻画方面,反讽特色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反讽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学概念,更是西方文论中诗学的关键词,它是现代诗歌重要的一种创作和结构原则。《荒原》的诗体特征和结构方法体现了现代反讽结构诗学中的矛盾性、张力性、对立统一性等重要特征。从《荒原》的主题、意象、人物、时空结构各个层面的意义生成阐释了T.S.艾略特诗歌的反讽结构诗学,探究了艾略特的创作特点和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8.
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叙事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委婉多讽的笔调写尽人生百态,平淡冷峻的语调中透露出对世俗人生的关怀。范小青短篇小说叙事的反讽手法突出,通过言语反讽来表现乡下人进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身份迷失的生存困境;通过情境反讽和结构反讽来分析范小青的短篇小说现代人存在感低下,人被异化的精神困境,从而体现范小青对底层人民生活关怀和悲悯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9.
反讽的文学传统始于希腊,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和美学理念,历来为众多作家和评论家所采用,玛格丽特·米契尔的名作<飘>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她的反讽具有解构主义、生态批评等新兴的现代话语特征,表明了作者辩证超然的创作态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动态关注.  相似文献   

10.
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反讽修辞是一个具有拓殖性的概念 ,它的意义边界随着反讽技巧和手段在创作实践中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地被拓展着。成功的反讽有助于含蓄有力地体现自己的修辞目的。反讽由三个要素构成 ,即作者在小说中的非直陈式修辞性介入、两极对立因素的相互对比及轻松自信的超脱感和距离感。这些要素决定着反讽的性质及其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穿越小说是最具有网络文学特征的小说类型,它以现实的缺席作为结构文本的潜在性小说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与当代社会构成了反讽关系:一是作品文本层面生活景观的史诗性与戏剧性和当代实存层面的散文化生活景观构成了反讽关系,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匮乏与欠然状态;二是穿越主人公的高大完美与当代主体性的悲剧性处境构成了反讽性关系,动摇了传统的小说创作理论。这使得网络穿越小说有着潜在的文化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简·奥斯丁反讽成因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讽是简·奥斯丁创作的一大艺术特色.从历史文化语境下进行观照,18世纪女性写作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这一文学历史事件更使女性作家的创作背景雪上加霜.所有这些促成了置身其中的简·奥斯丁选择了反讽的创作策略,从而使其既间接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有效地回避了由于文本的开放性而招来的抵制和攻击.  相似文献   

13.
王尔德虽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但其在后期创作中也倡导艺术与生活不可分。《理想丈夫》是其后期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作者在创作中用各种反讽手段,表现当时的社会现状。本文主要从人物、主题、情节方面分析作者对反讽艺术巧妙运用所产生的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社会话语生成的多元性趋向和权威性理念走向对话的文化语境使得反讽修辞受到充分重视,电影编导们对原作中的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进行借鉴创新,进一步扩充反讽修辞的展现视阚和表达深度,但同时也因文本样式的差异而出现无奈割舍和流于表层的错位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反讽以解构和超越权威的价值立场游走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审美场域之间的表达优势,仍是文学和电影创作的重要艺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新世代女作家,在台湾"解严"之后众声喧哗的背景下开始创作,拥有着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精神资源.她们或以对政治问题的疏离和反讽,挑战主流话语秩序和台湾政治乱象;或以对两性关系、女性议题的冷峻审视,来拆穿爱情乌托邦,解构男权中心神话;或以戏拟化的姿态,反讽调侃的口吻,对社会人生进行拆解和颠覆,表现出新世代女作家的代际特征和创作态势.  相似文献   

16.
反讽的研究始于亚里斯多德。传统的反讽研究只是将反讽作为一种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近年来,随着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反讽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用语用学的观点来研究反讽,最能从深层次上阐述出反讽的本质。对反讽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交际价值的研究,几乎涉及到语用研究的所有重要的层面。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学、美学的视角看,方方《风景》的反讽构成方式是视点反讽和语调反讽,采用巧妙的修辞手法形成幽默的语言风格,造成喜剧性的外在形式与悲剧性的内在意蕴的悖离,从而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所呈现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照表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了某些本质上的区别,从中可以看到其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烈反讽。  相似文献   

18.
鲁迅、卡夫卡的反讽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讽的最基本特征是不一致性,克尔凯郭尔将反讽界定为对虚元的无限否定性精神,也即反讽不再只是一种修辞形式,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鲁迅、卡夫卡在小说创作中,大量运用并置、重复和戏拟的反讽形式,形成了叙事风格的两面性,即悲剧性与喜剧性并置,现实性与历史性重复,荒诞冷酷与神圣严肃交叉。而这种叙事风格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反讽叙事成为王跃文新著《苍黄》的一大叙事特色,它表现在话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结构反讽三个方面;反讽叙事增强了《苍黄》官场叙事的艺术张力和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0.
威廉.戈尔丁的道德寓言小说创作使他在现代派作家中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他的个性特色在于戏剧式反讽式象征。本文对由戏仿、象征、反讽三个层面构成其显著的个性特色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