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师范学院祁龙威教授撰写的《太平天国史学导论》(学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太平天国史学史和太平天国文献学的专著,得到史学界同志的极大关注和欢迎。祁龙威教授是海内外闻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近四十年来,他致力于太平天国史学史和太平天国文献学的研究,先后撰成百余篇论文,本书是其选集。开篇《太平天国史学简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了近百年来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这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重要课题。连同书中其他几篇有关太平天国史学史论文,都是具有开拓性的。作者受乾嘉学派影响,对经学、小学的训练功力深厚。这为作者考证太平天国史料提供了条件。作者写过许多有影响的考据文章,本书所收关于太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百余年来太史研究的历程,划分时期,作了全面的回顾。认为三、四十年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成为指导思想,才产生了真正的太平天国史学。着重记述解放后至1966年间太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并对港台学者的劳绩给予肯定的评价,企盼大陆和港台学人通力合作,以利于中国太平天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文玖 《求是学刊》2000,6(4):97-103
何炳松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家和教育家。他较早引进西洋史学,并注意将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对比和贯通,对历史学中的许多概念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较早将中国史学史看成专史,对于其渊源、分期等多有探讨,是中国史学史早期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4.
一伦理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许多思想家都把伦理学说作为他们思想体系的中心。在传统思想中,各学科之间的分离还不甚显著,界限也不甚明确,伦理和哲学、政治学说往往是混同在一起的。因此,研究中国伦理学说史,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中国伦理学说史的特殊的研究对象,以及它与哲学、政治学说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和联系。第一,中国伦理学说史的对象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它是关于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  相似文献   

5.
中观史学与有限的总体史雷戈一、中观史学的构想中观史学是一个新领域。之所以新,是因为它试图在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的两极对立中寻找和开辟出一条通向全面理解历史的新的路径。那么,中观史学的必然根据何在呢?笔者认为,这种必然根据就在于中观史学不是对宏观史学和微...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古代国家》是石母田正古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其后的日本古代史研究有巨大的影响。该书出版于1 973年,本文试图论述2 0世纪70年代后女性史研究和石母田史学的关系。毋庸赘言,石母田正对古代史、中世纪史及战后历史学的整体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战后日本女性史研究,从中考察女性史研究同石母田史学的关系。日本的女性史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仅以古代史研究领域为例,就有母系制度、女王与阶级、有关国家关系的争论等,但这些研究大多限于古代国家、社会和政治的一般研究上。第二次世…  相似文献   

7.
国际对话中的中国史学史研究李洪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史学遗产源远流长。国际汉学界对中国史学史的兴趣在日益提高。近年来,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关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主办的一次中国史学史国际研讨会中得到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史学史研究的新葩———读《中国史学思想史》周少川周少川,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北师大古籍所教授。(北京100875)史学思想史是史学史的分支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1920年李大钊《史学思想史讲义》首次把史学史学科作为独立学科提出来,并重点...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8,(6):148-155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从八部正史成书的时间与撰修的过程来看,唐初正史编纂的演进有着内在的逻辑。在运用纪传体撰写断代史已成为修史范式的背景下,唐初当权者对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成就与地位,采取包容与肯定的态度,从而使唐初正史的编纂兼具断代与会通两种不同风格。在史书性质上,唐初所修八部正史可以分为官修正史和私修正史两大类型。从二十四史成书的历程来看,唐初正史的编纂处于私修向官修的范式转型期。  相似文献   

10.
王振红 《社科纵横》2010,25(8):114-117
"史"字出现不久,就有史官、史事与史书之三重内涵。"史掌官书以赞治"的传统,不仅培养了史官积极参政的职责意识与审慎的记事态度,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绵密的记事制度。"史"具有史事的义涵则与上古时期人类祭祀、狩猎等重大事件紧密相关,这对中国史学形成重人事的优良传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随着记事的成熟和文献史料的积累,先秦时期的史书既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记事体例、编纂方法以及自觉的文献批判思想。"史"的三重内涵,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认为,当前史学研究仍存在新领域开拓不够,旧问题得不出新解,研究成果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以及重迭反复、炒冷饭等不良现象。要克服这些现象,必须在转换学术研究视角、开展深层次的比较研究、推陈出新、采取灵活多样的表述方式等问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据苏联《近现代史》杂志1989年第2期报道,1988年10月24—26日在高尔基大学举行了题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就与困难》的国际学术讨论会。马里工学院、楚瓦什大学、莫斯科、列宁格勒、高尔基、喀山、基洛夫大约四十名学术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的教师参加了会议。15人作了报告。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科学共产主义教研室主任Д.З.穆达基洛夫教授作了《社会主义世界改革的经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的报告。他对学术讨论会的工作做了总结,在学术讨论会的过程中尝试研究一些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史学史研究比较繁荣,而史学批评史的研究则相对贫乏。其明显标志就是迄今尚无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史专著。中国有很丰富的史学批评遗产,如何总结我国史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探求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规律,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十分重要而亟待深入的课题。令人高兴的是,这一课题日益为当代史学家所关注,并有一些学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张三夕博士新近出版的《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史通〉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版,以下简称《批判史学》)一书,正是近年来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它以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论述,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批评史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批判史学》一书一改过去史学史的思路,把对刘知几及其《史通》的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口述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确立,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感到惊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口述史学的建立和发展绝非偶然。众所周知,口述史起源于口头传说,而口头传说则是历史学最古老的形式。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口头传说,在古代,许多历史史实就是通过口头传说的形式得以流传下来,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传统学导论     
本文通过对传统概念的历史性及其四个方面内涵的考察,提出了自己对传统学的几条规定。并且着重通过传统与文化的比较,传统学与文化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传统学与文化学的互补关系,阐述了传统学在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最后总结了传统学的三大方法。  相似文献   

17.
1.1 本文的目的是,把艺术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通讯系统进行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把艺术现象作为一种语言和符号现象来进行研究。这个想法对于只习惯从传统思辨美学的角度看待艺术现象的人,可能是很新鲜的,但实际上,早在十八世纪的鲍姆加通那里,特别是在本世纪初克罗齐的美学著作中,都曾经指出艺术与语言、美学与语言学具有深刻关系。而在今天,现代信息科学中所应用的“语言”概念,其外延比过去大大拓展了。所谓“语言”是指什么呢?语言就是用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通常所理解的狭义语言(口语)及其文字表现(书面语),都不过是这种广义语言之中的特殊形式。心理学家J·皮亚杰(Jea~n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学是把社会科学作为社会现象、知识体系、社会结构和生产力,来作整体的、全面的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旨在勾划出该学科的概貌及其发展前景。它阐发了创立社会科学学的条件和意义,扼要地介绍了国内外对社会科学作整体研究的概况,并对社会科学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出简明的规定。作者认为,只有创立了社会科学学,才会改变科学学研究的“跛脚”的状态,发展出更加完整意义上的一般科学学。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的最大事件是以年鉴派为代表的西方新史学的兴起及其巨大成功。年鉴学派新史学是对西方史学传统中的总体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总体历史观、跨学科方法与历史综合研究是年鉴派新史学区别于传统的兰克史学的重要标志。在年鉴派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鉴派历史学家对总体史的理解和把握又显出差异。总体史追求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探求,对总体史的追求使年鉴派史学家在广泛吸纳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开展专题史、区域史研究的同时,综合到总体史的框架之中。本文还对《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一书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20.
张东光 《学习与探索》2003,46(4):114-118
史学的取鉴资治和教化育人两大功能是针对社会成员的群体和他的个体两个不同的服务对象提出来的。从具体的史学实践看,为个体服务的史学相对于为群体服务的史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当代群体对史学需求不断削减而个体对史学需求又不断增加的社会里,史学勃兴的惟一出路是必须在服务对象上完成由以群体为主到以个体为主的转变。要完成这一转变,光靠表达方式的通俗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从"人"出发解释历史而不是从"物"出发解释历史,即完成历史思想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