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空图的诗论主要是对陶渊明、王维一派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经验的总结。他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味"这一范畴,正是运用了"简化"之后达到的效果。《二十四诗品》中的语言与其涵义的对比本身就是体现了简的特色,其中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方法,都是"尚简"追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正如许多论者已经指出的:中国古典美学一向强调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补充与融合,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曹庭楝《宋百家诗存》卷十九).当然,并非任何风格的诗与画都能融合起来.唐中叶以前,文艺创作实践与理论并未显示出这种诗画融合倾向.诗画交融的特点在神韵派诗歌及文人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晚唐两位最重要的美学家司空图与张彦远的文艺美学思想则是诗与画交融的理论契机.司空图是神韵派诗论的建构者,他以道家美学为基础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一系列精辟  相似文献   

3.
学界向以《二十四诗品》为晚唐司空留作,然其通篇充溢道家气息,与司空氏生平思想、人生理想明显异趣。司空氏晚年世界观是以儒为主,兼修佛道,且从其现存全部论诗杂著看,并无道释思想阑入。至考究其论诗由《韵味说》而及全工全美理论,并其诗论通常所取方式,与《二十四诗品》所论及所独有的理论形态区别也甚明显。论者不及细察,仅凭宋以降历代人成说定论,不免失之轻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司空图的生平与诗作,对他的诗论中的核心观点“三外说”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中所包含的佛、禅、道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司空图的“三外说”既是对前人创作实践及诗歌理论的总结发展,也是佛禅道思想影响的结果,司空图体察到文学创作过程与佛禅道哲学思维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注重启示与象喻、追求言外之意,因而将佛禅道内省的功夫引入诗论中,作为诗歌创作构思的重要环节,把玄学言意之争和道家修身养性的观点与佛教对法、相的感悟和禅宗的心性修炼方法结合起来,对诗人如何处理言意关系,如何感悟自然,如何选取意象创造意境等提出了一系列原则  相似文献   

5.
司空图在文学事业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他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贡献。对文学研究者来说,今天他主要是以理论批评家而著称。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之一。虽然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他的理论批评论著却非常少,而且涉及面也不广。他的主要论著有四种,《诗品》(一组二十四首四言诗)和三封论诗信——《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和《与极浦谈诗书》。这些论著是广为人知的。除此之外,还有几篇杂文,也同样宣告和试图建立起关于诗歌基础的一般原则。这些杂文是《题柳柳州集后》、《诗赋》和《一鸣集》序言。这些论著的大部分,主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中国古代文论说的一个重要学术观点.对这个观点,历来学者均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解读司空图文艺理论的同时,对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所提到的理论观点进行重新的研究,并对"韵味说"做一番深入的考辨.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不仅在诗歌的艺术风格、艺术境界、艺术欣赏等方面作了颇具美学价值的探讨,而且在诗歌的艺术创造方面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由于《诗品》的论述缺乏系统性,关于诗歌艺术创造的论述散见各篇;所以这些理论的灼见容易被人忽视。本文试图寻微探幽,找出各个论点之间的联系,将其组成探讨诗歌艺术创造过程的较为完整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略论司空图的“三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三外说入手,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出发,试图将其切入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加以比较.文中以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派等观点比附印证,试图找到古代文论对现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学界关于司空图研究已有成果基础上,新增《顷年陪恩地赴甘棠之召感动留题》、《敷溪桥院有感》等12篇诗文编年,辨正了《复安南碑》、《榜下》等七篇诗文编年之误  相似文献   

10.
李宛平 《南都学坛》2006,26(6):68-70
司空图是晚唐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著述《诗品》及《与李生论诗书》等文论是研究中国唐代诗歌及诗歌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提出的不拘一格的作品风格论,重视诗人本身思想修养的创作主体论和辨味外之味的诗歌解读理论是其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他的诗歌理论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实践具有积极的研究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政局的动荡,仕途的险恶,使诗人从理想跌回现实。晚年司空图放弃了仕途,回到家乡王官谷,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保全了名节。考证这段时间司空图的生活,对研究诗人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量力救时是司空图思想行为的一个重要侧面。救时,即挽救君主或曰朝廷出现的危局;量力,即反复掂量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能力。由于量力是条件而救时是目的,所以司空图的量力救时说属于儒家儒学范畴。又由于救时不是不顾一切的,而是被量力这个条件所制约的,所以司空图的量力救时说又是有保留的,掺杂了道家道教的守柔、守雌观念。怎样救时、如何量力等问题,一直困扰了司空图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司空图以“意境”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将中国古代诗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自然观"是司空图重要的诗学主张之一,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反映生活,抒发真情性,语言应清新流畅。他的这一主张对宋诗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唐武守成通十年(869)进士。傅宗乾符四年(877)授光禄寺主簿。广明元年(880)召为礼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这年冬十二月,黄巢入长安,信宗出逃,图从之不及,退还河中。光启元年(885),信守自蜀还,次岚翔,召图知制洁,随即拜中书舍人。这年十二月,傅宗又因河中太原之师通长安出逃宝鸡,图又从之不及,退隐先人别业中条山王官谷。昭宗龙纪元年(889)召图拜会人,未几又以疾辞。河北乱,乃寓居华阴。这以后朝廷多次召他做官,都推辞了。天复三年(903),回五官谷长期隐居。天佑元年(90…  相似文献   

16.
作家创作作品,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作家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个性趣味、审美追求,则决定了其作品的质量和水准。唐末的司空图在他的《二十四诗品》中,多方面论述了“主体超越”的问题,给今天的审美文艺创造以重要启示,为作家的审美追求匡定了框架。  相似文献   

17.
清朝许印芳在《与李先生论诗书跋》中云:“自表圣首揭味外之旨,逮宋沧浪严民,专主其说,衍为诗话,传教后进。”①指出了司空图和严羽在诗歌美学观点上的一致性和传承关系。后来谈论司空图、严羽的文章,也都这样把他们放在同一文学批评史进程中一笔带过,而不深究两者的异同。本文有感于此,欲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8.
“象外之象”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核心范畴 ,它体现了司空图超越主客二分、心物二元的思维模式。“象外之象”的提出具有十分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意境阐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纪昀是传统美学"兴象"论的重要人物,他在诗论中将触物起情之"兴"与情兴寄托之"象"统一于"兴象"创构的逻辑体系,从审美思维与艺术技法等方面对诗歌"兴象"的艺术创构作了理论探讨。他将"兴象"之"兴"建立在"物感"论的基础上,强调主体以至性至情对物象即兴观取。同时,纪昀提出"兴象玲珑,情景交融"的审美范式,要求诗人运用比兴手法来结撰情景,取思构象。在创构赋形阶段,他力倡范畴意味的锤炼,主张通过炼气炼神来赋予"兴象"含蓄深微的美学意蕴。纪昀的"兴象"创构观,整合了传统"兴象"范畴的理论资源,折衷诸家而集大成,为我们厘清古代意象美学的思想资源与建构当代意象美学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唐代晚期的美学思想中,能够自成一家之说,形成较有系统的理论,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想发生过很大影响的,是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醇美”与“全美”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明确地提出了“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命题,把明辨诗味作为诗歌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原则:诗人必须具有在自己可创造的艺术意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