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忠恕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9,(2)
馮文炳敎授发表在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上的論文“阿Q正傳”,对鲁迅写作《阿Q正傳》的思想情况、阿Q的典型性等問題的論述,很值得商確。这里想就这几个問題提出个人的看法,就商于馮文炳敎授。 相似文献
2.
馮文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7,(Z1)
一、魯迅是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寫“阿Q正傳”的? 要分析“阿Q正傳”,我們认为首先要研究这一个問題,就是,魯迅是在什么思想情况之下写“阿Q正傳”的?研究这一个問題,魯迅自己的話可以做我們的鑰匙。当“戏”周刊編“阿Q”剧本的时候,魯迅有“答‘戏’周刊編者信”,其中說:“果戈里作‘巡按使’,使演員直接对看客道:‘你們笑自己!’(奇怪的是 相似文献
3.
孙作云先生的“小雅大东篇釋义”一文,發表在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号“文史哲”上。这篇文章对“大东”篇的題义、詞句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对这篇詩的寫作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歷史事实也加以叙述和印証,同时也从总的方面,指出这首詩的思想价值和藝術价值以及它在詩經三百篇中所占的地位。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这些看法,有的是確有见地,很值得重視的,但亦有些地方,个人認为还稍欠妥当,現在把个人的一些不成熟意見寫出來,请孙先生和读者指正。(一) 孙先生在文章的开头一句,就指出“大东”篇“应 相似文献
4.
看完鄧潭州先生的“詩經的現实性和人民性”(刊于文史哲一九五五年十期)后。我有个別地方不同意鄧先生的說法。現提出來請鄧先生指教。首先,我不同意鄧先生对大雅及頌的評价。鄧先生說:“……大雅及頌,絕大部分奥晦板滯,枯澀无味……”?拇_,大雅和頌在詩經中共占四分 相似文献
5.
苏联印度学家狄雅可夫和萊斯涅尔教授,在苏联共產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后,以新的观点寫出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斗爭中的作用”一文。作者检查了苏联印度学家过去对上述问题看法的錯誤和片面性,并对印度國大党及其領袖之一的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斗爭中的作用作了新的估价,从而基本上扭轉了过去反映在苏联印度学著作中的一个重大錯誤——否定國大党和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斗爭中的作用。我們对狄雅可夫和萊斯湼尔教授上述文章的論点,基本上是同意的,而且感到这篇文章对学習印度现代史的帮助很大。但是,对上述文章的个別論 相似文献
6.
于省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9,(2)
我讀了赵同志批評我的文章,感到他对我是有帮助的。不过他所提出的許多意見,与我的看法也颇有不同之处。因为学报正在印刷中,索稿甚急,只能擇要加以辯駁,仓卒命笔,疏漏和錯誤在所难免,希望赵同志和其他同志們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7.
论阿Q的“大团圆”悲剧杨岳鹏1921年冬,鲁迅发表了他的又一篇新文学代表作《阿Q正传》。如果说,小说在当年所引发的社会反响还不如今天这样的巨大,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则是传之永世,且愈久愈新,愈淡愈远。旧文坛上,名目繁多的才子... 相似文献
8.
管桦的小說“辛俊地”,在本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上发表以后,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广泛的討論,意見相当分歧。我們小組曾对“辛俊地”展开热烈的爭論,最后,一致認为作者离开了正确立場,分不清是非,缺乏工人阶級的鮮明的爱憎,竟把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錯誤地当做一个有缺点的抗日英雄来描写,宣传了个人英雄主义,因而是一篇有害的作品。我們認为評价一部作品的好坏,首先,应該从作品所展示的人物性格着手分析,不能离开形象进行主观忆测。其次,我們必須考虑作品的客观效果,即它的教育意义。第三,我們也应分析作者的主观动机,即創作思想。离开这些相关联着的原則,就不能对一部作品作出公正的評价。 相似文献
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9,(1)
太平天国史稿(增訂本)(以下简称史稿)一書,是罗尔綱先生的主要著作之一,是罗先生多年来辛勤劳动的重要成果之一。这部巨著,全面的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对某些人物和重大事件作了深刻的論述和分析批判。同时,还解决了太平天国史上不少疑难問題,并对某些重大問題提出了研究心得和宝貴創見。从而对学习和研究太平天国 相似文献
10.
讀了“文史哲”1956年12期叶鵬先生的”论陶淵明”以后,对某些看法我有不同的意見,茲提出來与叶先生商榷。魏晉的道家思想客观上是成了人們精神上的鴉片,成了当时一般人用来做为精神的虚幻的寄托和逃避現实的哲理根据,成了促使人們虚无、消沉、萎靡不振以及与世无爭的精神温床。而叶先生却强調了道家哲学的進步因素構成了陶淵明世界观中進步要素的基石,促成和坚定了陶淵明創作中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12.
以我所知,平心同志对馬克思列宁主义的钻研,有多年的素养。他对生产力这一个問題的研究,也已有三四年之久,对这一問題,做了系統的、深入的、踏实的研究。这种学习精神是应当肯定的。在他做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以后,提出关于生产力的若干論点,主要的是提出“生产力的二重性”这一个問題。这是馬克思列宁主义經典著作中沒有說过的,它的提出,在平心同志是从經典著作中推闡出来的,是否正确,可能是基本正确部分不正确;也可能是基本不正确部分正确,尚待討論。但这个問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13.
“阔”是鲁迅小说及杂文中经常使用,出现频率很高的属于鲁迅的“个人话语”,是被赋予独特而深刻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象征内涵的语码符号,是对他“眼中所见”的从来如此”的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与“中国的人生”的历史文化“原型”的发见与概括。而“阔”正是建构阿Q性格系统的灵敏之眼,它主宰和决定着阿Q“革命”的原因及其性质,其典型意义在于呈现传统文化历史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相似文献
14.
<正> 二十年代末期曾有人写文章,声称“阿Q时代是早已死去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过去了,死去了;建国后,又有人认为我们已从阿Q身上跨过来了。这都把话说得过绝了。鲁迅在当时曾就阿Q这个人物说过:“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茅盾在五十年代中期也曾说过:“即在今天的我们,怕也不敢完全肯定地说:阿Q这面镜子里 相似文献
15.
16.
鲁迅先生说过,他作《阿Q正传》的目的就在于塑造一个“现代的国人的魂灵”,藉以暴露“国民的弱点”,摸索出中国“国民性”的“病根”,寻求疗救的方法。我们要探索《阿Q正传》的思想、艺术价值,就必须认真探讨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中国“国民性”的“病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鲁迅的《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著作,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名著。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而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鲁迅塑造的阿Q的典型性格,体现着一般性和个别性的辩证统一。对它的塑造,鲁迅用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但是,在现实中怎样去“杂取种种人”并把“杂取”来的各种特性“合成”一个呢?这就需要作者进行理性的选择和逻辑的检验,“取”其最有代表性和最能体现“合”的逻辑要求的特性。在这里,“杂取”和“合成”,也就是逻辑方法上的分析和综合,二者是互相结合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所谓“合成一个”,不是形式主义的拼凑,而是一个感性形象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这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这一点,在《阿Q正传》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金恩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2,(4)
在吉林大学1962年第1期和第2期社会科学学报上,一連讀到了馮文炳先生有关美学問題的两篇論文:《美是客观存在和美学》和《美学两大事》;作为一个美学爱好者,从馮文炳先生的論文中,我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美学是一門新兴的社会科学部門。虽然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已經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德国美学家鮑姆加敦正式地 相似文献
19.
学習了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學簡史”(上卷)之后,觉得其詩經部分中有一些问题是值得商榷的。我想提出几点粗淺的意見,请林先生和同志們教正。林先生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有时是單純的从形式着眼而忽视構成形式的思想內容。例如:对“兴”及对国风与小雅的共同性等问题的分析,就是这样。他在分析詩經詩的“兴”时說: 國風的“起兴”是中國民歌傳統的特色,这说明中國語言的活潑与联想力的廣泛。如王風采葛……鄭風山有扶苏……陈風的东門之池,东門之楊等,它們的起句与下文,若说沒有关联又似乎有关联,若說有什么关联,事实上又說不出來。詩經詩的“兴”并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認識的。詩經詩的“兴”不仅是引起下文的开头句,而且是和下文有着密切关系的。我們如果進行比較深入的研 相似文献
20.
阿Q的远祖──猪八戒形象漫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Q的远祖──猪八戒形象漫论张锦池想写这篇文字由来已久,因为有三个问题一直在牵动着我的思绪。一是涉及文学史上一个问题。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这无疑是正确的。我想补充一句:这种打破,实始于《西游记》而成于《红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