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笔者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系统的适应。系统适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系统整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系统适应论的提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要素论”,两要素或三要素。生产关系的确立仅仅是以某一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是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研究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内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本性的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首先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生  相似文献   

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中,生产关系还有与生产力不相适合的情况和方面。因此,在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合。那么,以什么为标志去衡量和测定一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状况呢?过去一般概括地表述为:“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要看它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促进作用大小。”毫无疑问,这一概述,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表述过于空泛、抽象和简单化。因而,一、往往容易…  相似文献   

4.
一、从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出发,加大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比重(一)民族地区落后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首先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落后性。所谓不能超越初级阶段,其实质就是指不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就不能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坚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从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我们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是作为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也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而石油的物质生产基础则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劳动资料的状况,经过加工的劳动对象,即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状况,石油职工及其文化技术素质状况,其中生产工具的状况表明我们控制自然的尺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要求其物质基础不断加强,石油的物质生产基础当然也要随之发展。生产力系统在生产关系这个环境中发展变化,为了使我们的生产力不断获得发展的功能,必须巩固和不断完善我们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输入更大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二期上发表的关梦觉同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榷》一文之后,引起一点看法,有的地方与关梦觉同志的认识不同,请关梦觉同志和大家指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最近,万里同志在《农业书记会议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农村的形势这样好,农民的积极性这样高,……其中关键又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联产承包责任制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呢?从根本上说来,就是因为它符合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经济规律,解决了我国长期没有解决的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问题。近几年在农村建立  相似文献   

8.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从生产力理论上去认识这场变革,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有重要意义。一、生产力发展的量的差异决定既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总是要求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外在形式,它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其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生产力的本质应如何理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与阐释,有着不少的存疑与误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即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的结论。生产关系相对于活动着的人们来说,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将生产力理解成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生产关系理解成人的“自主活动形式”,那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即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自主活动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与“自主活动形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多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说是意见纷纭,分歧很大。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句话的翻译上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德文版原文,这句话应作如下翻译较为合适:“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这里的变化是,把现在中译本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改译为“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为什么要这样改译呢?  相似文献   

11.
<正> 党的六中全会通过的伟大历史文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12.
历史和现实表明,矛盾并非在任何时候,或任何发展阶段都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而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成为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不能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那末,矛盾在何种状态下,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呢?笔者认为,矛盾只有在其本身特定的动力度中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果超越了特定的动力度,就会失去其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物质文明?对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看法。我认为,所谓物质文明,指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的过程、状态和所达到的水平。物质文明与社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一致性。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把生产方式与精神生产作为一对范畴来考察,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马恩全集》第26卷(1)第296页)而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可见,物质文明应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目前一些同志对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没有异议,但对是否同时也包括了生产关系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物质文明应包括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是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或者说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又是申生产力决定的。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通常有三种提法: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社会分工与人民内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然而这种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呢?过去只是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来说明这个问题。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相适应”是基本的,“不相适应”是非基本的,由此而产生人民内部矛盾。如果进一步追问:  相似文献   

16.
讨论生产力的发展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这就要弄明白生产力发展是否完全是由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有没有自身内部的矛盾、内在的动力?生产力有没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本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结构。笔者试从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原理出发,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多元化结构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怎样发展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本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有一种意见认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大家知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坚持唯物辩证法,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看作是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对于社会现象和任何问题,人们都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去进行研究。现在如果深入到生产方式的内部,把生产力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考察,探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时,仍然只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去看问题,用生产方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来代替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否认生产力的发展有其  相似文献   

19.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根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四个现代化是根据这一规律的要求提出来的。果真是这样吗? 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着重点是讲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变革,而不是讲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在这个规律的表述中,占第一位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主体;生产力则是客体,只处于被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和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真正地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说是从一个根本方面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讨论生产力性质问题的一个主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首先是对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什么是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类问题的讨论,对于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关系如何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