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宪运动”是晚清兴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吴趼人的多部小说对其有充分描写。研读这些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和超越,体悟到晚清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无论从特定视角描绘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还是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均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晚清文学场域出现了空间位移的新向度,这不仅是社会文化场域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晚清文学基于传统文学的持守与偏移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意蕴。晚清新小说作为晚清文学场域中的“弄潮儿”,一方面,以自己独有的空间分布在价值引领与小说变革的历史洪流中,印证着“小说时代的到来”,并且以向心聚合的总体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区”。另一方面,在传统帝国的文化文学中心北京遭遇了文学资本的流转以及价值衍化后,晚清新小说形成了以帝都北京为发散中心的“文学区”,表现出创作地理空间的外溢,以及价值上的回溯复古、政治改良和现代批判,在形下和形上层面凸显出与传统小说文类异质的发展模式。双向矛盾运动的“文学区”二元生成在彰显特殊历史文化视阈中文学抉择的同时,仍然具有深层的意义表征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3.
李青果 《云梦学刊》2009,30(6):91-95
晚清小说名家吴趼人创作的《恨海》等写情作品,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叙述和宣扬中国的传统道德.使他的这类作品成为表彰民族固有特性、恢复“中国性”的“象征主义”作品。在创作中,他以身作则,不断通过议论为其他作家示范如何写情,努力修复被才子佳人及狭邪小说所破坏的传统道德世界的作法,表明他同样重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的象征性.从而构成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4.
胡全章 《中州学刊》2007,(1):223-227
深受中国士人的道德救世思想濡染的吴趼人,执着地将“恢复我固有之道德”视为其毕生追求的理想,这也是统摄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主导思想。其所主张的“旧道德”,是以先秦诸子著作中较合理的部分为基础,以忠孝节义为核心内蕴的儒家传统道德,其中包含了民权思想,容纳了一定程度上的平等观念,是一种开明的保守思想。他所开出的拯救国家危亡的药方,大体上属于“中体西用”模式,代表与反映了晚清一代文人对新与旧、体与用理解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曾朴与吴趼人是我们熟悉的晚清作家,前者因《孽海花》闻名,后者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著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他们都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1906年9月《月月小说》创刊,吴趼人任主编;1907年1月《小说林月刊》发行,曾朴参与创办了发行该刊的小说林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有一半是与曾朴和吴趼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生活在欧风东渐的年代,他们都曾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他们的小说又都还未能走出章回的形态。除了上述相似之点,二人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途径上,在对待西方文学的态度上,在思想与艺术…  相似文献   

6.
居于大类的晚清写实小说在笔调与主观意图上仍基本立足于暴露,其所描绘的画卷也形象地再现出晚清社会诸多破裂镜像,体现出有晚清之小说特有的文学生态语境和话语维度。晚清写实小说在延续传统小说的批判立场之下,又传达出某种特质——狂欢。晚清写实小说的叙事逻辑首先体现为对狂欢化的描写,即对晚清现实社会景观的彻底暴露;其次是这种暴露背后的文化狂欢,即个体的宣泄与价值虚无;最后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狂欢。晚清写实小说在重构意识形态的抉择上还略显模糊与含混,但是其早于"五四"文学之于启蒙与审美的民间意识形态话语方式的突显却是极富启发性与现代性的。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发展历程中,晚清写实小说在叙事话语建构、文学地理视阈、民族国家意识想象、文学边界意识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先导性。  相似文献   

7.
晚清狭邪小说尽管饱受诟病,却成功扮演了中国都市文学始作俑者。其一,晚清狭邪小说有着鲜明的都市性主题和表征;其二,晚清狭邪小说整体上建构了完整的都市形象体系,展现了人与城、私人性与公共性、性别与政治等深层现代关系;其三,晚清狭邪小说充满浓郁的现代性隐忧情绪和批判意识,这种情绪和意识一直贯穿在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中。因此,可以说,晚清狭邪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都市想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晚清 “翻新” 小说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清“翻新”小说综论欧阳健晚清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小说,它们的书名大都袭用古典名著而冠以“新”字,如《新水浒》(有西冷冬青、陆士谔写的两种)、《新三国》(有陆士谔、珠溪渔隐写的两种),《新西游记》(有冷血、煮梦写的两种)、《新石头记》(有吴趼人、南武...  相似文献   

9.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 世界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等层面对溪镇人的生存状态作了充分展示。通过对 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晚清小说名家吴趼人创作的<恨海>等写情作品,从情感的角度重新叙述和宣扬中国的传统道德,使他的这类作品成为表彰民族固有特性、恢复"中国性"的"象征主义"作品.在创作中,他以身作则,不断通过议论为其他作家示范如何写情,努力修复被才子佳人及狭邪小说所破坏的传统道德世界的作法,表明他同样重视"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的象征性,从而构成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一幕.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全书以清末小说结尾,他将我国外患内乱已处于极端严重危机时期所盛行的小说,深刻地分析其优缺点,并抓住其时代特徵,“别谓之谴责小说”。又说“谴责小说其作者则南亭亭长与我佛山人名最著。”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科学论断。书内所写南亭亭长李伯元和我佛山人吴趼人的两篇小传,每篇只用了三百多字,就概括扼要地叙明了他们的生平及其著作。文中提到的李伯元“芋香印谱”和吴趼人《还我灵魂  相似文献   

12.
<正>吴趼人是小说创作的多面手。他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还有以南来历史为题材的《痛史》二十七回(第8—24期),以雍正年间的冤案为题材的《九命奇冤》三十六回(第12—24期),行义国外题材的《电术奇谈》二十四回(第8—18期),充分显示了他将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以及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熔于一炉的才能。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1905年9月19日),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南方报》附张“小说栏”连载他的《新石头记》,这既是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以古典名著为由头的“翻新小说”(阿英称之为“拟旧小说”)的滥觞,更是学贯中西的吴研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关系的深沉思考的集中体现。 一 晚清最早出现的纠缠旧作的小说作品,当推甲辰(1904)《中国白话报》第十七期所载白话道人(林獬)的《新儒林外史》,一回,未完。此篇虽题“新”《儒林外史》,其中所写无锡城外乡下的冬烘先生李志万之窒碍不通,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情节上既不相照应,精神风格上也毫不相通。又有甲辰(1904)《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二期载寰镜庐主人(孙寰镜)的《新水浒》二回,亦未完。此篇叙一亡国之君落难逃走,被九龙山白鹤禅师首徒赤发魔王擒住,正要加以杀害,为广东翠环师姑首徒夜?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21,(4)
在吴趼人小说《恨海》中,一位作为明显的负面人物形象登场的车夫,先是表达了作为"大清朝"国民的初步的民族国家意识,又表现了以精于算计和对财富的追求为特征的接近"理性经济人"的特质。吴趼人越是努力地控制这个人物,想把他写成一个小丑,这个人物在《恨海》中的独特性就越是凸显,吴趼人写作的目的和他写作的结果的矛盾也就暴露得越充分;在写实主义写作手法之下,他所推崇的人物的惨状与这位车夫的从容之间的对比,正足以体现出,这位车夫才算是表明"时代精神"的"当代英雄",他的形象集中表现了某种典型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在他创作成熟期写的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塑造了一组前所未有的悲剧主人公形象.这些悲剧主人公命途多舛的一生,透露出哈代对人生特有的一种生命悲剧意识:“人的正常本能和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结局”,“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哈代这种生命悲剧意识犹如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次第展开,反复迥荡,不断加强,成为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寇国庆 《江淮论坛》2009,(1):189-192
在鲁迅、余华的小说中,“看客”这种病态人格形象多有呈现,作者批判了专制社会政治压抑所造成的个体精神的蒙昧与麻木。“看客”,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个体人格的残缺与怯懦。他们的小说中的“看客”折射了“五四”一代与“四五”一代的不同的精神困境。“看客”形象所表征出来的时代精神困境深刻地预示着:对于信仰,应以批判理性加以审视,才能使启蒙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正> 长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人境庐诗的“诗史”价值,对黄遵宪诗歌的研究也多从这一角度着眼,这确有其合理性与重要性,因为黄诗中的许多作品的确反映了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状况,为那个非凡的时代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形象的画卷.梁启超“公度之诗,诗史也”(《饮冰室诗话》)之誉的确名副其实.但是,就黄遵宪研究来说,仅看到其诗的诗史价值尚嫌不够,因为这还不能够全面地展示人境庐诗的意义和价值.黄遵宪诗的风格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同他本人的思想一样,呈现出丰富的多样化的面貌.如果说人境庐诗“诗史”性的作品代表了黄遵宪的一种创作风格,其中强烈的爱国意识,救亡图强思想,豪迈酣畅的格调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伟岸高大的黄遵宪的话,那么,他的另外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张文喜 《文史哲》2001,3(3):107-113
马克思的社会知识建构 ,遵循理性认知原则 ,以“科学叙事”风格体现着的社会批判 ,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活”的资源。尼采思想的最大成就 ,就是推翻了伦理价值自明性的概念 ,他的所谓终极混乱的说法 ,揭示了人始终处于价值创造与毁灭的张力之中。他的“美感叙事”的行文 ,具有隐约、不连贯、神秘等特点 ,与马克思社会知识学叙事的逻辑性 ,体现着的对物质、精神世界有序性的尊崇恰成对照。建基于“科学认识”之上 ,多维度、多旨趣地解读马克思 ,是在新的知识条件下 ,把握马克思丰富思想所必需  相似文献   

18.
礼制是维护宗法制度稳定运行的要件。谭嗣同早期宗法礼制思想以议礼为主,在“器体道用”观指导下进行的对晚清社会没落宗法与异化礼教的批判是其思想主线。从“继别为宗”结构下失衡的尊亲关系出发,他初步提出“不分嫡庶,皆称别子”的宗统设想;通过溯源“为人后”到兼祧制的历史与礼典根基,他批判晚清独子出继与兼祧引发的社会乱象。他变通的宗法观旨在提升个体的平等,“复于古”的礼观又将富民的民生问题放置于礼教之先。最终,以倡民权、兴民生为旨归的宗法礼制思想显现出“礼情并蓄”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9.
<正> 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讽刺大家。讽刺艺术的运用,几乎贯穿在他的整个创作中,成为他的艺术风格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本文只就鲁迅小说运用讽刺艺术的主要特点作一些探讨。一、讽人与讽世讽刺,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的主要职能是揭露和批判,就是扫除社会的尘垢,拯救道德的沦亡,匡正思想的谬误。鲁迅对讽刺艺术有许多精辟见解,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讽人与讽世结合起来。在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他最为推崇的是《儒林外史》,认为其可贵就在“以公心讽世”,作者讽喻的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不搞人身攻击,而“兼持公心,指擿时弊”,所以他认为这才是“足称讽刺之书”。鲁迅的创作实践也遵循“以公心讽世”的原则,这是他的讽刺艺术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苏英姿 《南方论刊》2009,(11):93-95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先生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著。全书集中而全面的论述了他的“晚清文学现代性”的观点,作者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的文化场域,撷取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狎邪、侠义公案、丑怪谴责与科幻奇谈作为欲望、正义、价值、真理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通过这四种话语的重新定义,通过对晚清文学历史与理论语境的建构,通过对被阻碍的晚清小说所包含的多重现代性的挖掘,追寻中国现代文学众生喧哗的起源,呈现其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及建构的主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