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别康桥>不是一首咏物诗,也不是单纯的赠别诗、爱情诗或者政治诗,它是诗人种种理想碰壁后的沉默放歌.康桥是诗人的母校,但更是他的精神故乡,是他各种理想的象征.沉默的康桥既是诠释诗人寂寞灵魂的诗歌意象,也是诗歌主旨之载体.  相似文献   

2.
宋明时期理学之士因各种原因纷纷入桂,并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以记游抒怀和赠别送离为主.赠别诗忧而不伤,风格健朗;民生题材的诗关注民瘼,体现了诗人仁者情怀;贬谪类诗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反映了诗人在内容上重视"性情之正"的心态.在结构上,这些诗往往遵循写景、抒情、说理的逻辑顺序,体现了"以理为诗"的结构特征.作为有官方哲学背景的宋明入桂理学之士的诗歌,体现了理学文学观和审美追求,这对当时广西诗坛的格局和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赠、和、答、送类诗歌表现出来的却是浓浓的"致意性".这"致意性"由这类诗题表现的创作主体与特定接受对象的目的关系和诗歌的具体内容而构成.它作用于接受对象的行为,即通过向特定接受对象表示某种意愿而作用于特殊的接受对象,如让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使特定接受对象认识到应该怎样,不能怎样,或使特定接受对象产生某种情态.因而,这类诗歌的创作,原本不是为着"文学",而是为着沟通人际关系,往往带有浓厚的"理念"色彩,"致意性"实为它实用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自明代以来形成的以为《赠花卿》是讥讽花敬定僭用天子礼乐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从《赠花卿》一诗本身看,诗中音乐不一定指宫廷的音乐;从花敬定的功与过、他对朝廷的所持的态度及杜甫对他的看法判断,《赠花卿》不当暗含讥讽;从唐代宫廷音乐的状况看,花敬定也不可能使用朝廷礼乐。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源于自宋代以来形成的学术方法和特定的学术背景,源于以史证诗研究方法的错误运用。  相似文献   

5.
离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唐代赠别诗堪称我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炫人眼目。拙文通过对其兴盛的原因及其类型和特色的论述,试图发掘其固有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类比思维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作文构思中它以某种观念和意象为中介,把两个相类似的观念、情节、意象相类比而实现它的作用。比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以被谪官吏的愤懑为中介,把刘禹锡、自居易等被贬官吏与沉舟、病树相类比,完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的构思。而学生作文的要求多种多样。类比思维的表现形式在构思中也是丰富多样的。  相似文献   

7.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把这首诗作为抒情小品来举例的,有人认为这是李白“信手拈来”之作,窃不敢贸然赞同。 如所周知,诗是社会的产物。而抒情诗的特点又在于,它所抒发的虽是满腔的激情,却又是为一种特定的因素所触发的感情的涟漪,是那一刹那间思想火花的闪现。因此,我们要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就必须首先弄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客观因素,然后才能找出诗人的主观情愫,由表及里地去探讨诗人是怎样在诗里把他的主观情愫和客观感受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现行初中教材第四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古人写赠别诗 ,或惜别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勉励 ,如“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或伤感 ,如“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岑参在此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一般读者都认为是惜别情 ;教参认为是惆怅情。笔者觉得诗人既抒发了惜别情 ,惆怅情 ,更抒发了期盼之情。那么 ,岑参究竟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期盼呢 ?…  相似文献   

9.
宋代南渡时期唱和词在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兴盛起来,被词人们广泛运用于交际应酬,充分发挥了表达友情、交流思想、切磋词艺、逞才角技、交游娱乐、宴饮酬赠等重要功用;它向世人昭示:词亦"可以群".南渡唱和词风的盛行,发扬了"诗可以群"的创作传统,增强了词人的群体意识,深化了"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推动了词体文学的更大发展,促进了南宋词创作的高度繁荣,其价值意义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0.
以《大唐开元礼》所记策赠礼为中心,对唐代的册赠使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唐代针对特定的册赠对象,派遣不同的使者进行册赠。册赠使一般有2人,其中主使为1人,副使人数不固定,但二者均有品级限制。册赠使者的品级高低与死者被赠官的品级有一定关系,但并非一一对应,有很强的灵活性。册赠王爵、尊号、太子号者都要求特定身份的人参与,而对册赠使的品级要求不是很明显。唐前期多由太尉参与册赠,肃宗以后则多由真宰相参与册赠。另外,吊祭使与册赠使是两种不同的使节,赙赠一般是由吊祭使完成,册赠使并不承担这一责任。  相似文献   

11.
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写的一首诗,名为《赠别》。写这首《赠别》时,诗人杜牧在失意之中,正要离开扬州,此诗是送给一位相好的歌伎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司马彪《赠山涛诗》"苕苕椅桐树"一诗的作时与主题,历来看法不一。文章运用史诗互证的方法,从司马彪与山涛二人的生平仕历出发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细致考察,认为两首《赠山涛诗》均当作于晋武帝泰始初,当时司马彪因品行问题未得仕,故赠诗于山涛以求荐举。  相似文献   

13.
时值春夏之交,原物理学系教授马致考将他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著<物语吟稿>(下文简称<吟稿>)赠我,急切拜读后,深受震撼.一位理科学人,致力于将人文情趣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诗词创作,别开生面,手笔不凡.  相似文献   

14.
宋代礼物酬赠诗相较前代数量显著增多,编纂于南宋的许多诗集中出现了“惠贶”一门,可见礼物酬赠诗已成为当时常见的诗歌题材。从士僧交往的视角下,南宋士僧之间礼物酬赠诗作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寄赠的礼物类型上分为雅趣之物与日用之物;在内容上以禅理赋世俗寻常之物以新意与机趣。南宋士僧礼物酬赠诗是士僧日常交往的诗意显现,反映了宋诗长于叙事、贴近生活的特征,并且以物为媒介,构建出新的诗物关系与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15.
林柏彝《射鹰楼诗话》谓:“昆山顾先生亭林古近体诗,沈着雄厚,深得杜骨,其诗可为前明诗家之后劲、本朝诗家之开山。余最喜其《海上》七律四诗,云……。四诗无限悲浑,故独超千古,直接老杜。”顾炎武不仅在《赠邬处士继思》中说:“年年寻杜甫,一过浣花溪”,深表向往景仰之情,而且在诗中常常化用杜甫诗句。这在先贤笺注中多所揭示,有化句意而成篇者,如《赋得秋鹰》,徐嘉注释指明出自杜甫《醉歌行赠公安颜十一少府请顾八题壁》中之“天马长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顾诗借秋鹰敷衍成篇,喻抗清斗士,他们与卷地而来的清兵相搏击,以期收复失地。…  相似文献   

16.
“关”和“闺”或者与二者相关的物象、意象大量而密集地直接或间接地出现在王昌龄的边塞诗、闺怨诗甚至羁旅赠别诗中,两类意象不仅体现了王昌龄诗的风格,更成了王昌龄诗的两种情结。两种情结也并非互相孤立无关,而是在矛盾中紧密伴随的,共同凝结了王昌龄的守望情怀,前者守望国家、民族,后者守望家园、情爱。  相似文献   

17.
"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折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它起源于汉代民间,常见于隋唐及尔后的送别诗中.文章对"折柳"和<折扬柳>古曲的演化过程进行检讨.隋唐以前,折柳用于诗中,并未与离别发生关联,隋唐之际,折柳才成为赋别的专用述语.<折杨柳>与离别发生关联经历了一个前分后合的过程,其关联契机是在南朝萧梁时期.就折柳的功能来看,可用于赠别和寄远;就其文化意蕴来看,寓有旅途顺利,随处平安之意;就其行为本身来看,则是受一种宗教情感的支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卢照邻在唐诗中开一代先河的历史地位.首先,从歌行体诗、边塞诗与赠别诗等的特点与影响方面对扫荡齐梁文风的杰出贡献.其次,从仕途坎坷、恶疾缠身的双重不幸与顽强抗争的人生态度追溯诗人成就的形成.最后以时人的争议与卢的创作理论作结,进一步肯定卢照邻在唐诗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刘长卿《刘随州集》,收诗500有奇,重见他人集中近30首.单是重见皇甫冉集,就有10余首之多.现在我试着辨析一些诗,并按《丛书集成》本《刘随州集》标出卷数.一、《寄灵一上人》(卷三),题下注“一作皇甫冉诗,一作郎士元诗.”冉集题《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二上入云门所居》,有“欲徇微官去,悬知讶此心”句与赴无锡尉相合,又云“新年芳草遍”,是新年初春时也.郎士元集题《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但李嘉祐另有《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灵一有《酬皇甫冉将赴无锡于云门寺赠别》,故应为皇甫冉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有《赠羊长史》诗,序云:“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以赠。”宋吴仁杰《陶渊明年谱》于义熙十三年条下注: 有《赠羊长史》诗.长史名松龄,晋史本传(按,指《晋书·陶渊明传》)谓与先生周旋者。是岁刘裕平关中,松龄以左军长史衔使秦川,故有句云:“路若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