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皇 《社科纵横》2008,23(1):46-48
社会新阶层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的统战工作对象.做好社会新阶层的统战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做好社会新阶层的统战工作,就必须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团结和凝聚社会新阶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及加强法制建设、解决社会新阶层与其它社会阶层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2.
新社会阶层的构成、特征及其政治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社会阶层是在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伴随社会分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力量.新社会阶层是一个政治概念,但它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并且,也具有同其他阶层不同的特点:新社会阶层都是高风险、高收入群体;其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分配正逐渐趋于一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可变性;新阶层成员彰显出自主自立,具有风险意识衷、流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统战工作中应教育和引导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不断完善和开辟参政渠道,增强自我认同与阶层意识,要把新社会阶层中的代表人士作为工作重点.这样才能以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引导这一阶层合理、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将其纳入和谐社会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立项一批课题开展集中研究,力争用优秀成果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目前已经立项的课题主要有: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旨在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深入系统研究,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与公民政治参与具有紧密的联系,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积极引导和不断完善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良性有序发展,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的作用,为企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马渤 《探求》2007,(3):17-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最新理论概括,也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标志性的理论创新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新概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7.
李萍 《探求》2006,(Z1):22-23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扩大和加强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地方政府管理,"广州社情民意中心"为广州公民参与地方政府自治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萧新生 《探求》2006,(1):8-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客观性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观性的统一。主观上是否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在客观上存在的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主观上能否创造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客观上存在矛盾的科学办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客观性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主观性相统一的决定因素是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贵在执政党能够发现新矛盾,解决好新矛盾,使主观符合客观。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视域下执政党利益整合功能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彩惠 《社科纵横》2006,21(1):21-22
整合利益矛盾,协调社会关系,是党在执政治国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利益主体复杂多元,社会阶层分化重组。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执政党的利益整合机制。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党回应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变化呈现出的新特点,强化执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必然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刘强 《探求》2006,(Z1):15-16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突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物质产品极度匮乏,人民的物质生活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正是在这种突出矛盾的情况下,邓小平理论在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着重强调经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中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看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如何看待民间资本,如何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等等,这些都是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大胆突破,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基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明确了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有效解决了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问题,从而有利于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缺少道德的作用,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依靠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主要表现在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和谐社会合格主体的重要途径,是传播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2.
李洁 《社科纵横》2006,21(3):27-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21世纪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谐稳定的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含义,从而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余华 《浙江学刊》2007,2(5):132-135
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其标准,社会阶层分化的作用和凸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协调社会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把握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立中 《社会工作》2009,(19):47-48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新阶段。和谐社区的构建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也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定春 《社科纵横》2006,21(1):23-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谐”一词,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林叶材 《探求》2006,(Z1):28-29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内容作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把握住它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征.这样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8.
论辩证法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探求》2009,(3):68-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使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成为热点。和谐发展观的提出与确立,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辩证法,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新视角。正确运用矛盾论构建和谐社会。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新的时代内涵,使我们的视野得到了扩展。  相似文献   

19.
葛晓霞  王娟 《社科纵横》2009,24(6):9-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发展实际为本世纪中国指明的一个伟大战略目标。当前,新时期推动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大事,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当然,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如何以和谐社会建设理论自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对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以改进求创新来顺应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因此,法治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使法治成为良法之治,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它使政府服从法律,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它使法律获得民众的普遍信仰,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弘扬法治理念,在法制建设中坚持人本的法律观,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度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