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对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极为重视.前几年,中共中央就下发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陈云同志多次就“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培养古籍整理人才”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原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数次召开会议和采取有力措施,传达、贯彻和落实上述指示精神。但我们九江师专因为是所新办的高校,条件差,资料缺,经费少,教师任务繁重,科研力量薄弱,所以,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起步很慢。我校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这项工作,是从一九八四年夏天开始的。当时为推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学校在中文科成立了陶渊明研究小组和黄庭坚研究小组。经过一年的实践,学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古籍整理出版一派繁荣,同时也面临着优秀作者、优秀编辑、优秀出版社不足的问题,"伪注释"之风随之出现。所谓"伪注释",作伪者未必是整体照搬照抄他人整理同类古籍的成果,而大多是抄掇众书甚至只是抄录辞书而生成洋洋大观的"注释",并将其标榜为自己多年埋首书斋的原创。这种缺少学术价值的注释方法,既无助于加深人们对古代典籍的理解,又使正常的古籍整理学术环境受到干扰。当代古籍整理者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深入吸收利用前人注释成果,系统总结当代古籍注释成绩,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原创性的注释工作中,在注释的内容或形式上不断创新,推出更多既能够满足当代读者需求又符合学术规范的优秀古籍整理作品。  相似文献   

3.
刘杲编辑出版理论中有3个命题,其中"刘杲命题2"——"编辑工作的最高追求是出版传世之作",为"木文命题1"——"多出好书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的第2个展开命题;"刘杲命题3"——"出版社的改革集中了出版体制改革的特点和难点",其展开命题1为"巢峰命题"——"我国出版社的配置带有很大盲目性",其展开命题2为"木文命题2"——"出版单位主管主办制度问题是当前出版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公布以后,简化汉字成为我国现行法定的规范正字,并且也是为联合国所接受的国际上所承认的文字.但由于书法艺术“可以不受汉字简化的限制”,“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仍可保留繁体字,因此繁体字在少数场合还有使用的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书法艺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由于陈云同志的提倡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工作也有了新的转机,繁体字使用的场合大大增加了.从而  相似文献   

5.
古籍整理研究是一项继承中华文化遗产的承前启后的工作,而不单纯是校注引用广泛的文字功。正如陈云同志1981年7月14日在全国古籍整理工作会上所说:“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山西大学教授陈霞村也认为:整理研究古籍,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经济建设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陈云在水旱灾害防治方面的努力常被忽视,但从灾害学的角度看,陈云水旱灾害防治理念逐渐形成和发展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组织生产自救,平安渡过水旱灾害;重视粮食储备,有效预防水旱灾害;重视粮食调运,切实保障灾民生活;兴修水利工程,竭力根治水旱灾害。陈云的水旱灾害防治理念不仅对根据地的灾荒救济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抗灾救灾工作注入思想动力,还为现阶段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古籍整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是标点、校勘、注释这三个基本方面。古籍整理中俗字的处理、部分用字问题、释读问题、规范适用性问题也经常会出现失误,需要古籍整理工作者加以重视。这些失误,有些是无心之失,有些是可以弥补的,有些则是不可原谅的。前两种失误不宜放大,而第三种应该尽量杜绝。公正、客观、合理、健康的古籍整理批评,可以促进并推动古籍整理学科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的古籍整理批评缺乏健康的环境,有一些不好的风气,在机制建设上很薄弱。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管理者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公布以后,简化汉字成为我国现行法定的规范正字,并且也是为联合国所接受的国际上所承认的文字。但由于书法艺术“可以不受汉字简化的限制”,“翻印古籍和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仍可保留繁体字,因此繁体字在少数场合还有使用的机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书法艺术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由于陈云同志的提倡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工作也有了新的转机,繁体字使用的场合大大增加了。从而使得繁体字扩大了影响,从视觉上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又要提倡繁体字了。又加上近几年  相似文献   

9.
陈云较早地认识到了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提出应将环境污染的防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加以重视,并主张通过制定长远的规划、宣传教育、责任落实等手段来保证这些工作的实施;同时他要求保护森林、水力、矿山等自然资源,实现它们的可持续利用。研究陈云的环境保护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总结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春霖教授的《没有训诂学就没有完善的古籍整理》一文,提出了训诂学和古籍整理关系极其密切的问题。在说明了训诂学的来历、名称、性质、用途等问题后,就怎样进行古籍整理、古籍整理的重要性、工作程序,以及对古籍整理的不正确认识,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又举“攒”、“明驼”、“锋出”、“以锥餐壶”四例,证明训诂学对古籍整理中的注释环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论集》、《陈炜湛语言文字论集》和《古文字趣谈》分别是古文字学家、甲骨学家陈炜湛先生学术论文和随笔的结集。三书近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实为学界佳音。三书贯之以"古为今用"的精神,在治学方法及特色上各有承继发挥,内容上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得到了很大发展。西部各地区的出版社、古籍办、大专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在抢救、搜集、整理民族古籍的同时,特别注重民族古籍及其有关研究资料的编辑出版。现代信息技术在西部地区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中得到广泛应用,伴随着西部地区的不断振兴与发展,民族古籍的整理和开发工作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出版家,蔡文甫十分注重参与台湾文学史的历史建构。他主持出版的两套《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是向文学史交卷,为台湾文学史的书写发声。作为编辑家,蔡文甫开启了文学出版市场的黄金时代。他主导高等学校文学教育论战并结集成书,成了台湾当代教育史和文艺史的重要文献。作为小说家,蔡文甫的作品是一种传统的创化。他有意淡化作品的战斗性,而着力强调精神性的因素。《天生的凡夫俗子》则是一本能给人思想养料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本具有文学史和出版史料价值的好书。  相似文献   

14.
刘又辛在文字训诂研究中,对汉字发展、汉字假借、同源词、异体字等方面提出了新见解,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大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16.
北京古代书院藏书来源大致上有购置、赐书、出版和搜集几个途径,其中购置是其主要渠道,为了使藏书更好地服务于书院的师生,北京古代书院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北京古代书院藏书在培养人才、传播理学和保存文化典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各种忌讳,避讳是其中最普遍和最重的一种.避讳起源于西周,但当时的规定还比较宽松,如不避偏名和嫌名,在诗文中不必避讳,特别是只对死者加以避讳等.从秦汉以后,避讳逐渐严格化,不仅生者也须讳名,二名要偏讳,要避嫌名,无论说话或写字都要避讳,盛行私讳,甚至为避讳而改姓等等.避讳的方法很多,至少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七种.避讳虽然使史籍的记载造成了混乱,给史料的运用增加了困难,但是如果人们掌握了它的规律,却可以利用避讳来鉴别史书和史料的真伪.因此,研究避讳学对史学研究和古籍整理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史传说时代的有巢氏,先秦文献把他排在燧人氏之前,其前有大巢氏,传二世。有巢来自大巢氏,传七世,比燧人氏稍早或同期,世代延续的年代也约相当。我国人类发展史上有穴居、巢居、屋居时代。巢居,含有在树木上架屋、地上筑屋两个阶段,约代表和反映了"前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的居室情况。大巢、有巢氏皆为氏族首领(即人),非"时代符号"或"神"。他因筑屋为民造福,故被人们推崇到"王天下"的尊位,也是中华民族的建筑始祖。  相似文献   

19.
1998-2005年朱德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至2005年,学术界对朱德进行了研究,发表文章约100篇,出版论著约20部。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经济思想、军事思想以及第一代领导集体等方面。除上述几个主要方面外,今后还应从五个方面加大对朱德的研究力度:重新整理、编辑出版朱德著作,出版各地研究朱德的论著索引,正确定位和科学评价朱德,《党的文献》等期刊多发表朱德文稿,以及充实、修订再版《朱德年谱》。  相似文献   

20.
回族古籍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古籍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主要以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记录的各类文字和口碑等文献资料。文章从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回族古籍的定义、内涵、断限、分类与特点,对回族古籍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对今后回族古籍整理与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