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 《学术交流》2006,(3):160-163
处于边缘弱势地位的美国华裔作家,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颠覆被美国主流文化“他者化”的华裔形象。然而,美国华裔作家在华裔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不仅将美国主流霸权文化“他者化”,而且在主观上区别华裔文化与中国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矛盾态度表明,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目的不在于承传中国文化,而旨在建构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形象,在“东方主义”的裂缝中为华裔开拓出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其画     
正董其昌的宗师之谓,大半来自他的"南北宗论",如果没有这个总结前世画坛千年、影响后世画坛百年的理论,他应该只是若干独善其身的大艺术家中的一员。是"南北宗论"将他推上了一代宗师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传承千年,虽然每个地域都有些特色,但此前从没有人将画者的风格特点以南北归类,且断其优劣、定其价值。《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最著名的绘画理论著作,也是中国美术史影响巨大的一部著作。其中,董其昌提出了影响后世至今的"南北宗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伯骕以至马、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登宝 《社科纵横》2002,17(4):81-82
中国山水画如何继承与创新 ,成为近当代中国画坛第一流才智之士殚精竭虑的焦点。近百年以来的中西文化论战 ,与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争辩 ,都围绕着“死守传统”与“全盘西化”之外 ,就是以西方的观念与方法来改造中国山水画 ,以及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吸取其他文化之营养来谋求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就中国山水画而言 ,近当代画家在这两条路上的努力 ,的确出现过许多不同的非凡成就。从鸦片战争到 2 0世纪中叶 ,中国画家中的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与齐白石 ,是从传统的文人画范畴中异军突起 ,对山水画振衰起弊 ,另辟蹊径的人物 ;而徐悲鸿、李可染与林…  相似文献   

4.
于志学,中国著名国画家,1935年生。他的冰雪山水画自成一格,从题材到表现,从材料到技法都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独创的手法。在空、白、虚的处理上突破传统画法,把白与“实”(着笔处)结合起来再与虚配合组成变化多端的画面,造成莹晶透明的形象。他创造了“雪皴法”、“泼白法”、“重迭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都是强调自然的意境蕴涵,都根植于中华古老文化这块沃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山水文化”。因此,二者在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借助文学艺术的特有形式表现出含蓄美和自然美,尤其是在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和虚实对比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山水画的发展,伴随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这正是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所在。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古典园林艺术和山水画艺术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诗情画意”与山水画艺术的“山水情结”都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杜萌若 《学术交流》2006,(7):155-158
布莱希特把绝大多数的传统戏剧形容为“美食戏剧”,激烈对抗从亚里士多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雄踞欧洲剧坛两千余年的移情———共鸣理论,提出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的新主张。布列松严格区分了“电影书写”与“电影”的概念内涵,认为只有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主义”的核心,布莱希特认为它完全可以代替情感共鸣成为艺术享受的根基。布列松理想的“电影书写”中的影像和声音是自在自为的,模特儿在行动,在说话,可他没有也不需要演技,他并不是另一个人,仍是他自己。布莱希特与布列松在表演理论上的重大分歧其实是两人关于艺术本质和功用问题迥异理解的具体体现。布莱希特倡导演出和观剧中的“间离效果”,着眼点并非仅仅在于戏剧艺术本身,而是蕴涵着引导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政治功用的。布列松是艺术宗教的信徒,在他那里,如果说艺术有什么功用的话,那便是令我们在一瞬间感知到“实在”的神秘与无限。  相似文献   

7.
未来的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东西对峙,南北分野,逐鹿中原,决一雌雄。东方已不再是(原来的)东方,西方也不再是(原来的)西方。我们今天连婚姻都跨国跨洲跨半球了,遑论跨国公司企业文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手写宇宙文章的人比比皆是。世界的出路不在于回归到中国传统思  相似文献   

8.
孙琪 《学术交流》2006,(9):145-148
台港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乃明确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之第一人,而美学大师宗白华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阐释过这一美学命题。徐氏从儒道两大思想系统出发,偏重于艺术精神主体心的揭示,认为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道”为精髓和根本,最终落实在传统山水画上。徐氏由出发点的“全”到结论的“偏”皆因其将艺术精神纯而又纯化了;宗氏从诸艺术门类的并列研究出发,于会通处提炼精神,认为舞蹈精神乃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道、舞、空白”则是中国艺术精神得以表现的空间。由于二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个性、学养皆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徐氏和宗氏贯通古今中西的探索,为我们开辟了一种中西美学比较的阐释方法以及对古典进行现代转换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过程哲学主张世界即是过程,中国禅学旨在明心见性。两者一方面是具有哲学意义的精神内核,一方面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在思维方式上息息相通,这是进行对话的基础。2013年6月4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美国汉瑞克斯大学过程研究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共同举办了“过程禅学学术交流研讨会”,过程哲学与中国禅学进行了国际视野下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艺术美与环境美并没有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姿态,而是统一于绘画之中。从环境美学研究的角度看,北宋的山水画作品最具研究价值。宋代郭熙基于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环境观,其中对可游、可居山水的重视成为他思想中的独特之处。从北宋山水画作品中的点景人物、人工建筑以及家畜形象上,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强烈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1.
胡适曾明确指出自己的文化观是"充分世界化"并非"全盘西化"。其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上以西学检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并强调两者的相通性;二是在禅学史料的搜集、选择上的世界化眼光和反传统倾向。胡适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使其禅学研究带有一定预设性,因此而饱受争议,但依然对之后的禅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关注是胡适禅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意识,所以从文化观视角来考察其禅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胡适反传统学术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徐日辉 《浙江学刊》2003,(2):127-136
体大精深的《史记》为什么会阙“刑法”这门十分重要的典章,是司马迁的疏漏,还是有意安排,尚未有人专题研究①。从“一家言”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司马迁,就会发现他的八书中之所以不撰《刑法书》者,一、是他道家黄老思想在著述中的实践和完善;二、阙“刑法”表现出司马迁对历代暴政,尤其是对秦皇汉武峻法酷吏烦苛人民的抗议,他通过对汉朝建立以来一兴一衰的考察,揭示法与道德,暴力与礼义,兴盛与衰败的辩证关系;三、不向强权者低头,不为暴君作《书》,旨在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批判“卖官鬻爵”、“入粟除罪”的经济政策,净化每况愈下的社会风气;四、司马迁不开“刑法”之先河,兼有以“刑余之人”告诫后人的现身说法,内涵着为自己鸣冤叫屈的无声呐喊。亦是他思想与体例的完备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一 铃木大拙是日本现代著名哲学家、佛教学者,他在国际上享誉甚高,有“日本禅学泰斗”、“世界禅祖”之称。我国近几年也相继翻译、介绍了他的《禅与日本文化》、《禅者的思索》等著作,有关铃木大拙及其思想的研究也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4.
正宋元以降,花鸟画、山水画发展迅速,渐渐取代了人物画的主流地位。尤其是文人山水画的兴起、水墨画法冲击工笔,使得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逐渐走向边缘。但边缘不等于落寞,中国传统绘画脉络千古未曾中断,无论何时,都会有甘于寂寞的小众画家默默延续着笔墨的香火。有宋一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扩大,市井生活渐渐成  相似文献   

15.
张岱年、张明任名誉主编,方克立、王其水任主编的四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哲学X一书,目前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第二卷“人物志”,其他各卷即将陆续面世。本书的巨大学术价值在于: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堪称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史记”。自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6(卷上)以来,中国哲学史著作多以人物为纲。间或有以问题为纲的专著(如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川,但并不多见。以人物为纲这种主流体例,以及以问题为纲的体例,自有其价值和长处,但都不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中国哲学发展的全貌。本书编者取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而加以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会组织,“日教组”不仅对战后日本教育发挥了较大影响,而且在社会运动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阶段性变化十分明显。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初,“日教组”积极进行争夺教育主导权的反体制斗争。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日教组”积极开展提高生活水平的体制内斗争。80年代末以后,“日教组”在教育领域采取与政府合作的态度,但在教科书审定制度、修改教育基本法、维护和平宪法等方面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其阶段性变化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和平主义、保守主义、大国主义等社会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春天 ,我在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 ,一位过去的学生来看我 ,告诉我他准备改专业了 ,要去读企业管理。理由是 ,世界变了 ,“欧洲的专利 ,由美国大公司组织生产 ,部件生产的分工在德国、意大利、墨西哥 ,甚至中国。”他说 ,“多么令人振奋 ,这是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相互依存”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 ,对年轻人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仅仅数年之后 ,它又被一个更新的名词取代了。这就是 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历史的脚步仿佛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对许多人来说 ,“全球化”的确使生活的节…  相似文献   

18.
梁景时 《学术交流》2007,(3):162-16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坛上曾以“新民体”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的文章学大家,也是对文章作过系统而深刻研究的文章学家。他对文章本体规律、文体分类、文章翻译、文章鉴赏、文章章法、文采、文体革命等都有过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尤其在文体分类、本体规律及“新民体”理论的探索上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文体的分类,彰显了科学分野的开创之功,开辟了文章、文学分离的先河。他提出的文章写作规律的二层次说及四条规矩,提供了解决文章写作规律与技法相矛盾的方法。在“新民体”的理论构建上,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的传世专论,其远见卓识体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对古代文章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对近代文章学理论集大成的建构,在文章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行政学界对于本学科存在多种称谓,这种称谓的不统一限制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要取得统一,需要建立“中国公共行政学”,改变“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现状。而建立中国公共行政学,其研究视角应该从“行政”转移到“公共性”上来。“公共性”的核心是“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包括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20.
谨防"霍夫曼陷阱"走重化工业"轻型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重化工业的发展浪潮在中国兴起,同时也引发了重化工业发展利弊得失的争论。中国工业化必须防止出现“霍夫曼陷阱”。走重工业“轻型化”的道路,方能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