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缀式"非+X"是汉语附加式派生构词。前缀"非"是由上古汉语否定副词"非"虚化而来的,表示不属于某个范围,"X"是名词或名词性的偏正结构。前缀"非"不改变"X"的词性,整个构式仍是名词性的,多为正式用语,通常与X对举使用。"非+X"是一种临时分类命名方法,体现了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在汉语同类否定前缀式构词中,"非+X"构词能力最强,并且汉语语素性质的特殊性使之与英语否定前缀式构词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
"鸣冤"是近现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词语,<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皆释为"喊叫冤屈"."喊叫冤屈"看似简单,其实不好理解,应作细致一点的分析."鸣冤"为的是陈述冤屈以求洗雪,百姓不能自行洗雪时便诉诸官府,"鸣"即为一种诉求方式,但不只是"喊叫".考察发现,"鸣冤"之"鸣"所含诉求方式至少有:其一,击鼓示冤.  相似文献   

3.
根据活动能力汉语里的语素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具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即在一切场合都不成词,它们只是非成词语素;另一种是同一语素在一种组合里是词,在另一组合里则是语素.现代汉语语素更多的是第二种现象,"可"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4.
汉语言文字研究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等几个主要方面中,"词"的问题最困难,主要是划分"词"的标准问题。词的确定标准,在现有词汇理论方面存在异质因素,每一种标准都很难贯彻到底,表现在词典分词上则更为混乱。其实,"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命名的心理现象,划分"词"的标准要循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命名的心理去寻找。造词之初本义理据的整合性为汉语划分"词"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关于汉语"江"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外来说"与"汉语固有说"两种观点。"外来说"认为"江"源自古越语,"汉语固有说"则坚持"江"为汉语固有词汇,而历史文献、考古、地理、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等方面材料表明,"江"并非汉语固有词汇,而是来自古越语;汉语中专有名词的"江"大约始于商代,普通名词的"江"则是汉语与古越语进一步接触、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而是沿着马尔库塞"工艺的合理性是新意识形态的内核"的思路,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哈贝马斯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非合理性的一面.把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观点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阐述出来,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科技作者手稿中的字词错用、语序混乱等常见病例,运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以及编辑规范进行分析,并加以修改,旨在让科技论文作者从根本上认识,只有认真学习一些现代汉语基本知识,掌握好一些语言的规范用法,才能减少语病,才能提高文章质量,才能更好的将自己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刊登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一文,因为提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概念,引发了学界很多争议.在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时,不难看到,文中部分引文的使用存有诸多疑惑:有较多不规范和误读的情况;文章很多结论有失严谨.这些有可能给民族理论研究界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高考对“辨析并修改病句”的主要考查重点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其中,“逻辑”语病常常难以辨识,因而使整个句子一时很难找出语病。另外,学生在造句作文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出现逻辑问题。为此,本文拟定几种逻辑病句辨识,并试做分析,以示一斑。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言表达中的"一面性和两面性"的问题,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的第五讲第一节"逻辑"中是这样说的,"造句的时候,如果把一面性的词语和两面性的词语配搭,就会造成混乱."书中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一个是:"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书中认为条件是一面性的,财产多寡、门第高低是两面性的.一面性的词语不能和两面性的词语搭配,提出这句话可改为:"青年男女在选择自己的伴侣时,不再计较对方财产多寡,门第高低,而以……为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代诗歌"兴起,于坚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者之一,以其先锋的诗学理念和诗歌创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分析于坚的诗歌文本入手,发现于坚的诗歌既有虚性又有实性,是处在虚与实之间的写作。但这种写作难度相当大,是冒险性写作,如果把握不好虚实的尺度,很容易陷入丢"虚"和卸"实"的危险境地。于坚为当下汉语新诗的写作探索了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即在虚与实之间保持微妙且美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1.食物让人开心。"人类应该学会欣赏每一口进嘴的食物,"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运动营养总监莱斯利·邦西说,"食物应当是让人开心的。即使是你不喜欢的食物,也要学会想象它们美好的一面。"2.不刻意选购低脂食品。"少50%的脂肪,高数倍的价钱",这就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第四卷第二九二四页"罢"字条第四义项"废除""取消"。其引文为:《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贞元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五妨小儿类悉罢之。"按:此引文中,"五妨"不通,应是"五坊"之误。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一是字形相近,"坊"、"妨"两字,除偏旁不同外,其他都一样。其二是读音相近,除了声调不同外,声母、韵母都一样。这种情况的确容易造成人们的误写、误认。但是《汉语大字典》是全球有影响的权威工具书,众多专家学者核查、校对,所以以上两点还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其一是对唐代历  相似文献   

14.
词语如花,盛开在时代的枝干上,记录着世界的脉动。一沙一世界,一词一时代。不久前,教育部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选目,"奔奔族"、"独二代"、"返券黄牛"、"国际高考移民"、"学术超男"等收录其中,下面是部分精选释义。  相似文献   

15.
"一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一"和"直"在古汉语中有多种相邻使用形式,但直到唐五代时期才成词,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拐弯(一直1)。成词后又继续语法化,宋元以后产生了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的"一直2";到清代又产生了表示事物范围或界限的"一直3"。在现代汉语中,"一直1""一直2""一直3"同时共存,但从来源上是有先后历时引申关系的,现代汉语的"一直"是"一直"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6.
"自"本义为鼻子,因其自性特点,在认知上发生转喻而引申为"从、己、自然"等义。在上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自"是行为、认知的第一主体,第一起点,称代一切存在,表一切行为起点,分布非常广泛。它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主体]+[起点]。然而在中古时期,"自"在一些组合中两个基本语义特征都丧失,成为语义虚无的词缀。"自"在整个词汇系统发展中,本为普通名词,再引申为第一主体,又发展为语义虚无的词缀,这两次变化是由于整个汉语词汇系统调整而造成的。"自"的语义演变,说明汉语词汇系统整体发展对内部成员的语义会造成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现代性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指出了现代性是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从狭义上来看,它主要是指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到20世纪中叶的现代性,其本质是追求一种统一、一致、绝对和确定性,一言蔽之,就是追求秩序,反对和抵触混乱、差异和矛盾;而从广义上来看,由于"现代"和"现代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现代性"并非只有在"现代"才存在;虽然"现代"是包括近代、现代和后现代,但"现代性"却早在封建社会(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的母体内已经孕育成长.所以,"现代性"应当包括封建社会后期(包括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近代、现代、后现代和现代化五个方面.它们既有相互独立、断裂的一面,又有相互继承、互渗的一面.现代性具有一个不断敞开的视界,是开放性的.它是瞬间性、流动性、未定性、水恒性和不变性的对立统一的、丰富、复杂、多样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苍蝇寻路     
《可乐》2007,(10)
两只苍蝇在玻璃窗上不停地撞,就是找不到出路。"大哥,我感到有什么东西挡住我们,您感觉到了吗?""不会的,"一只显得有学问的苍蝇回答说,"物体在光照下必然会在背光的一面留下影子。没有一个物体没有影子。我们既然没有发现影子,就证明前方不存在任何物体。"  相似文献   

19.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它们在产生、发展、结构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两者之间不存在语言亲属关系。但从人类语言的本质、功能、类型等方面看,英、汉语之间除了有根本区别的一面,还有彼此相似的一面,这就使这两种非亲属语言之间有许多可比之处。此类比较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一个侧面的。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就英语和汉语构词中各自语音功能和特征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20.
元语言否定到底是否如Horn所言为否定的歧义?汉语元语言否定要用"不是",这似乎从跨语言的角度证实了Horn的歧义说,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对汉语元语言否定的考察,发现"不是"并非汉语元语言否定特有的形式标记,"是"在此只不过是一个焦点标记.这证明Horn的元语言否定歧义论有问题,元语言否定不存在专门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