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理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目前,在中国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已为许多企业所接受,并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还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与我们对相关概念理解的模糊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已有之”——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出来的,我们似乎已深得其精髓;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许多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营造“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热爱企业”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励员工共同奏响了企业和谐发展的乐章。  相似文献   

3.
三问"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与以神为本相对立,与以物为本相区别,与以官为本相背离,与以钱为本相矛盾的。近年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了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口头禅。但到底谁以人为本,以什么样的人为本,以及以人的哪些方面为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明确认识的。一问:“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4个字缺少主语,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在当今不断创新的时代,企业都会在企业文化或价值观宣言中,提到甚至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又有多少管理者能够正确回答这个问…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运行机制,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为企业的和谐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各项政治改革的深入,企业改革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从最初的“以人为本”进化为“以奋斗者为本”。“以奋斗者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的“扬弃”。本文将从“以奋斗者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哲学关系,“以奋斗者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延伸,“以奋斗者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实践三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关系,以及“以奋斗者为本”相较于“以人为本”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6.
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面,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在整个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在企业如何将生产要素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极限。人始终是生产力申的基本要素,所以人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认为企业应该以人性化管理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挖掘“以人为本”的根本意义,对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措施和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企业要实现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切实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丈关怀和心理疏导”中,“注重人文关怀”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企业作为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必然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这个根本要求贯穿并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从而达到促进企业与员工两者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我们说,看一个企业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也不仅仅是看薪酬水平高不高,只要看一看在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的做法就够了。如果企业是以牺牲员工利益来保证企业利益,“以人为本”就只是口号;如果是以牺牲企业利益来保证员工利益,那才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了。面对灾难,刘沧龙选择了牺牲企业利益,他说员工都是自己的亲人  相似文献   

10.
时下,"以人为本"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者挂在嘴边的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仿佛不提到它,企业和自己就不够层次似的.然而,许多企业的口头高调和实际行动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以人为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时髦的装饰.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以人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在现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成功的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在了质量管理的整个管理链条之中,一切的品牌价值、产品、服务、过程质量控制、管理都是围绕着人展开。正确解读以人为本思想并以此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日益竞争的现代企业中詹理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力量。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推动企业文明、健康、持续、稳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人们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作为一家有着36年历史老厂,大庆石化公司化肥厂抓住以人为本核心本质,从员工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管理理念,形成一整套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工业从“蒸气化”进入“电子化”,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于是,一种以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学说风靡全球,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企业管理者们,把这种学说的精髓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卓有成效的“一”字管理。 擦亮一双鞋一月赚百万 休斯,查姆斯是现代企业界中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的管理技能令许多同行拍案叫绝,美国一家民间商人协会曾授予他“管理大师”称号。他在担任美国“国家收银机公司”销售经理期间,曾面临着危机:公司的财务困难,被在各地负责推销的人员知道了。因此这些人都失去了工作热情,销售量开始下跌。到后来,情况严重到有可能使查姆斯和他手下的几千名销售员一齐被“炒鱿鱼”的地步。于是,查姆斯决定把全国各地的销售员召到总部召开一次大会。  相似文献   

16.
<正>“以人为本”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很难。 D公司是一家从事流行女装设计和生产的企业,总经理紧跟时代潮流,提出公司管理要“以人为本”,并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在公司的宣传栏上宣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然而口号喊得很响,管理方式却没有变革。公司仍然对员工采取简单的高压式管理方式,尤其对一线生产工人严格规定作业时间离开生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做好留才、用才激励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当然也不例外。企业里的“人”,从内部来说,是企业员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善待员工,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从外部来说,是利益相关者。他们可分为三类:各种资源的提供者(包括资本、土地和半成品的提供者);顾客或消费者;社会和社会的代表——政府。传统的关于人的管理理论,无论对人本身持何种看法,在对待企业及其员工的关系方面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是把人当做企业发展的资源,要其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根本漠视人的发展;另一种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虽然承…  相似文献   

19.
企业管理中的“情”是指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关心、尊重并信任员工,做到以情感人、以情促人,使员工自主、热情地投身于工作;企业管理中的“法”是指完善和健合各项规章制度,并强化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以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转。“情”与“法”这两种管理方式相当于“德治”与“法治”和“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但笔者认为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不应是完全平行或等同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应有所侧重。因为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和处于不同的环境下,在管理方法上应该有不同的主题。有的企业需要在制度管理方面进行强化,有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意识到,人才匮乏的企业是不能长期发展下去的,归根结底,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管理应该以人为本。本文阐述了企业行政管理人才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怎样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及管理措施等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