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  相似文献   

2.
教材资源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的创造过程.好的语文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语文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驾驭和处理文本;打开视野,利用好其他课程资源.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那就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许多教师认为课前学生找不到一些资料,就认为没有开发语文资源,课上学生没有画一画、唱一唱、讲一讲、演一演就没有拓展新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花大量时间去上网,查资料,去想出很多新颖别致的花样来,恨不能一堂语文课将教师、学生所有的才能和知识都得到展示,将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知识都得以渗透,语文教师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责任.一堂看似精彩纷呈的课,学生没有掌握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没有潜心地同文本对话,没有认真地落实语文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既指"执教者",也指执教者的"教法";"学"既指学生,也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虽占主导地位,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更不容忽视。因为,离开了学生的学,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不成功的,更何况"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不教"。而且,教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独立获取知识(即"学会学习"),是学生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然学生的学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从心底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笔者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注重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讲"有理数"时,就采用了"引导、类比、发现法".  相似文献   

5.
学校的工作就是"育人",育人就是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职责。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必须通过德育教育来实现。我校在"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心"教育思想指导下,把德育教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学强调"依纲扣本",以完成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宗旨,从而导致了以前的教学方式,那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正如芦咏莉博士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却只是一条传输带而己。没错,就这样的一条传输带要教导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竞争经验与承受失败毅力的人才是很难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分析讲  相似文献   

7.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叶圣陶老先生的精辟见解是"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逐步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终身热爱学习的习惯。怎样才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抽象、复杂,给"教与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物理难教,学生厌学的状况,而以"口讲耳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讲解物理知识.  相似文献   

9.
喻晋珣  田宇 《经营管理者》2009,(17):287-287
大学英语教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精讲和粗讲的结合。本文就词,词组,句型的精讲和在粗讲中的归纳指导法,对比指导法,讨论活动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展开论述,以期在教学中达到"讲是为了不讲"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毕业生在就业中运用语言的水平差:词汇缺乏、句子不通、错别字多等。据统计小学毕业生所学课文近400篇,词汇量约9000个,读过的句式也很多。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学未能将书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新课标》指出:"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叶圣陶先生说:"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只有让小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引导学生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实现教学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要激发语文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乐于学习,会学习.  相似文献   

12.
甘立新 《科学咨询》2008,(14):90-90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每一课的后面都没有"活动"内容,"活动"的目的是提供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活动的内容大都结合当前人类生活、生产的实际.作为地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活动"内容的教学跟其他知识一样,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怎样进行"活动"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一、"强人政治"到"常人政治"的历史性转换 在历史的长河中,"强人政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政治生态.放眼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独立、富强几乎都是在"政治强人"带领下实现的.但是"强人政治"具有时代性,不可能永续存在.于是,"退场"就成为"政治强人"不愿面对却无法回避的政治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强人政治"到"常人政治"的转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师生单向传递知识。由教师的教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教师唱主角,学生充当配角。长期如此,学生就习惯于这种被动的学习,其结果是学生  相似文献   

15.
何平 《科学咨询》2008,(18):23-23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叶圣陶老先生的精辟见解是"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逐步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终身热爱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呢?叶老先生又说"阅读本身就是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让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然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在不断读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所以在浯文教学中注重朗读是十分必委的.  相似文献   

16.
常常听到许多老师说品德与社会课难教,"老师跟学生们讲半天的大道理,他们也听不懂呀!"诸如此类的抱怨总是不绝于耳.可回想起自己教这门品德与社会课的经历,似乎也有同感,不过也有例外.  相似文献   

17.
一、引入是课堂的前奏,"未讲先提问" 引入是说在上新课前,应根据与新课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提问,自然地引入新课,通常可由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概念、定义或评讲与新课密切相关而学生又普遍产生错解的作业题在不知不觉引入新课题,它起着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搭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引入是课堂的前奏,"未讲先提问"引入是说在上新课前,应根据与新课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提问,自然地引入新课,通常可由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概念、定义或评讲与新课密切相关而学生又普遍产生错解的作业题在不知不觉引入新课题,它起着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搭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传统教学重知识的传播和结论的给予.而"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为师之道,贵在于导,导要得法: 首先是引导,即引路导向或叫诱导.无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新知识、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的引出,都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各式有效方法进行灵活引导,使学生尽快"上路".  相似文献   

20.
<正>"彼得原理"是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员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具体点讲,就是每一个职员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得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员所占据。而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职员完成的"。"彼得原理"被《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