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族多声部民歌有着独特的历史韵味,羌族民歌曲目众多、种类丰富、形态稳定、风格质朴,极具地域性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羌族多声部民歌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音乐工作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特点的介绍,重点分析了羌族民歌的形态特征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华明玲 《民族学刊》2018,9(3):53-64, 114-116
四川绵竹清平民歌数量众多、种类繁杂、风格多样,它是羌、汉音乐接触的产物,在羌汉接触地区有代表意义。清平民歌虽然全部用汉语演唱,其中大部分民歌为汉族风格,但仍有一部分较为古老的歌种明显还带有羌族音乐的遗存,其与羌族现存歌曲相比较,主要表现在旋律和调式音阶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清平民歌的特点不仅说明清平民歌有着羌族音乐的基因,而且证实羌与汉接触后音乐形态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汉族音乐被羌人接受,而原有的羌族民歌除歌词被汉化以外,仍保存有一定的羌族风格,这便是音乐文化复合性的一种表现。清平民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音乐接触的样板,有助于厘清多民族杂居区音乐接触的深层次特点及音乐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羌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羌族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尤其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羌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为羌族舞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羌族舞蹈中融入时代性,让古老的羌族舞蹈焕发全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5.
杨森 《中国民族博览》2017,(18):142-143
羌族情歌是羌族青年男女以对歌的方式来倾诉衷肠和表达心中爱慕的方式,属于山歌体裁,旋律抒情、婉转,歌词朴实、动人.本文以羌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手法从歌词的韵、侓和艺术审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从而让我们能深刻地了解羌族情歌音乐,为羌族音乐、文字和创作爱好者提供素材、源泉和动机.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我国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模式呈现"全盘西化"的局面,多声部市场的曲目等也大多来源于国外.但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改革完善,少数民族多声部歌曲在视唱教学活动中发挥了显著的优势,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关注.少数民族歌曲类型丰富多样、唱法极具个性,与主流音乐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视唱教材有很大的差异,是音乐教育机构很好的选择素材.本文将结合国内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展开研究,阐述其在视唱练耳技巧掌握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7.
曾俊华  侯小锋  周莉 《民族学刊》2018,9(5):84-89, 125-126
本文以灾后羌族传统村落汶川县萝卜寨为例探索汶川羌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民俗性、工艺特征、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汶川羌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研究方案:以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构建来促进其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从生产性保护实践示范基地的构建, 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 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 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民族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羌族体育文化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在缺乏文字记载的时空背景下得到了传承,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发展羌族体育文化当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保持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根本,以服务于社会大众;加强羌族体育文化研究,对于保护传承该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重点探讨了羌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和主要形式,并就该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性开发进行了策略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玉 《民族学刊》2017,8(3):90-94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最有代表性的羌文化遗存.其舞歌以羌语演唱的古老民歌为主,其舞蹈动作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以"顺手顺脚"为基本舞蹈形态,舞姿独特,简约舒畅,节奏感强,是羌民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北川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对北川民间艺人的走访,并比对一些宝贵的资料,对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的舞蹈及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以便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北川人,能够不忘初衷,守住根基,将传统的萨朗舞进行生态、有序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羌族舞蹈历史悠久,是羌族人民的文化象征,融入到羌族人民生活之中.很多羌族舞蹈演员和民众以羌族舞蹈全方位地体现着自己日常生活,彰显着民族精神.羌族舞蹈有的表现出民族图腾,或者是表现出民族信仰,或者是表达民族对新时代的歌颂赞扬,向人们展现出属于自己民族的中国梦.羌族舞蹈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研究羌族舞蹈的分类及特征,针对羌族舞蹈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对羌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羌区学校能有效集中地使用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羌族传统文化附着于发展变化中的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生身上,具有"活化"的功能,是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羌族拥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羌区学校应充分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特质,可以创建羌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合于羌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羌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传承羌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承办,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等单位协办的“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展”在民族文化宫开幕。展览通过“美丽记忆”、“山崩地裂”、“托起明天”三部分,展出羌族生产生活用具和服饰等方面的实物100余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Langacker’s和Lakoff&Johnson认知体验观角度分析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音乐形式形成的认知基础。研究发现,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音乐形式是该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侗族人民在体验、认知、感悟、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民俗音乐艺术形式,体验认知是侗族大歌多声部艺术形式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羌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古老民族.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羌族在现如今偏居一隅,且人口不多.而且所处地区是中国的川西北等地理条件复杂且闭塞之地.但是早期羌族人的祖先是生活在古老的中国的西北地区,以游牧为生,被称为"西域牧羊人也",自称"尔玛".正因如此,羊在羌族人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羊成为了羌族人民所崇拜的图腾.  相似文献   

15.
袁姝丽 《民族学刊》2014,5(6):46-51,106-107
羌族剪纸是羌族文化艺术的精华。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的地震”、灾后重建、城镇化发展之后,羌族剪纸的“文化语境”正发生着较大变化。以茂县羌族剪纸为例,其变化的外部原因包括现代流行服饰的融入、自然灾害、城镇化进程以及茂县手画花样市场的兴起对花样剪纸的冲击等,而内部原因则表现为传统习俗的变化、宗教祭祀的淡化及服饰审美观念的变化等。因此,羌族剪纸传承和发展需注意处理好传承与传播、活态与活用、变与不变等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田 《民族学刊》2022,13(10):113-120, 142
自1951年建校以来经过70余年的积累,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成果体量庞大,且不乏精品,成为了羌族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可以划分为侧重点不一样的三个阶段:1951-1978年间以羌族社会历史调查为重心;1979-2008年间羌族研究多领域齐头并进;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以灾后羌族经济社会文化重建为重心。梳理这些过往研究之余,可以归纳出西南民族大学羌族研究的三个特点:紧扣时代话语,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坚守学理思考,经典论题的探讨不断深化;经过数十年的潜心治学,凝练出了西南民族大学羌族研究的优势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不能以民族的边界画地为牢,要在区域视野下观察、思考羌族的社会与文化;更要自觉地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框架下从事羌族研究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史料的钩沉与考究表明,先秦文献中多所隐蕴着有关羌族祖先与起源的神话,为羌族的研究,提供了历史典籍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羌族造型艺术审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造型艺术品来源于羌人的生活,作为记录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媒介,它不仅是其宗教观念的体现,更是羌人智慧与审美文化的象征;对羌族造型艺术进行审美研究,是羌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及必要补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3,4(6):18-27,96-98
羌族口头传统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在灾后重建中获得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态恶化、释比减少、羌语濒危等诸多危机,文化展演、释比城镇传承成为羌族口头传统的新特点。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尊重传承主体,达成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效整合是传承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程玲俐  张善云  吴铀生  侯燕 《民族学刊》2012,3(5):75-78,95-96
羌族地区的中草药资源是羌民族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潜在优势,羌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病治病临床经验,有独具特色的羌医羌药。羌族医药虽散见于民间,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羌族医药必须加大投入,走产业化道路,并依托医药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促进羌医药文化的传承,这些措施对羌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扬羌医药文化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