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原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4):83-87
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存在于词汇、句法层面,还存在于篇章层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从语音象似、图形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心理象似六方面重新审视并详细解析《红色手推车》一诗,力证象似性研究在诗歌写作和赏析层面有着非凡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威廉斯强调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反对艾略特旁征博引的书卷气很浓的诗风.<红色手推车>是他的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从内容、结构、形式三方面论述了<红色手推车>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从生命理想和生活价值两个角度来说,道家“无我”思想在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方面师法自然。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红色手推车》的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这一倾向,可结合其五译本进行分析。具体从如下三方面阐述:一为原诗呈现主体隐退凸显客体的意境构造模式,译诗宜含而不露隐藏信息;二为原诗采取对比烘托意象群安排手法,译诗可相应体现为意象组合简单自然静态;三为原诗“无”技巧式韵律结构,译诗可采取长短句韵文结构予以再现。由此观之,“无我”之道对诗歌创作、鉴赏及其翻译均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可开辟一条中西诗歌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杨知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6):71-72
作者通过对《中国象征文化》一书的评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符号成为人与文化连接的中介物;象征也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含有深刻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威廉斯<红色手推车>一首短诗的简要评析,粗浅探讨了诗人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和感官经验的诗歌观.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之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一个倍受评论家关注的形象。他厌恶现实社会的“假模假式”,希望能返回理想世界寻求庇护。文章通过考察麦田和红色鸭舌帽的象征意义来揭示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从《在地铁站上》看意象派诗歌的特色与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6):121-124
意象派新诗运动虽然历时短暂但影响深远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意象派诗歌的特色和创作成就融入了现代文学最有影响的大潮流 ,在埃兹拉·庞德的诗作《在地铁站上》主要表现为 :词语平实、表达精确、含义丰富、情感内蕴、东方情调以及审美过程的鲜明烙印等。 相似文献
8.
房晶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黑人母亲杀婴、婴儿还魂的故事,抨击了美国蓄奴制对黑人奴隶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为处于“失语”地位的黑奴找到了声音.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作品主题更加明确,人物性格愈加鲜明.通过分析红色、锡烟盒、树木的象征意义,深入探讨隐藏于这些象征意象背后的深层次主题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写在《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2):5-9
本文回顾了维克多.特纳学术思想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他在《象征之林》中关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就其中可以展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李树欣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3-45
文章对<苔丝>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出现的红色进行了分析,指出两种内涵不同的红色象征了纯洁的自然人性与残酷的人为法则.双重红色的巧妙运用,不仅深化了性格与环境相冲突的主题,而且强化了崇高、庄重的悲剧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宋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80-8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红色这一文体特征在小说中的反复出现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一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叛逆、激进、热情同时又软弱的性格特征并进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及"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丁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2):99-101
对道教清微派炼度科仪过程的描述,并在分析道教炼度仪式的内炼依据的基础上,阐明了道教炼度科仪中"书符箓法"所具有的回向宇宙创造之初,借助宇宙创生的原初力量的象征意义,以达到道教炼度仪式中所特有的超幽度亡的宗教关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欧华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43-46
詹姆斯.琼斯的《细红线》中意象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突出小说的反战主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标题《细红线》象征着理智与疯狂、生与死的分界线;贝尔的幻觉意象象征着家人和士兵的相互担忧和思念以及对死亡意识的淡化;威尔士的小调意象则象征着战争的目的——抢夺钱财。 相似文献
14.
孙晓博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6):27-34
“海洋”(море, океан)在莱蒙托夫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达172次。作为莱蒙托夫常用的典型意象,“海洋”是其情感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自由、爱情、生活、孤独等象征意蕴与情感价值,并体现着鲜明的“莱蒙托夫式”特征:“海洋—自由”是基于漂泊与反抗的自由;“海洋—爱情”是基于冷漠与苦涩的爱情;“海洋—生活”是基于痛苦与永恒的生活;“海洋—孤独”是基于孤苦与伟大的孤独。 相似文献
15.
《紫颜色》中色彩象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包丽丽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2):52-55
长篇小说《紫颜色》有一个完整的色彩象征体系 ,它对理解黑人妇女文学的艺术独创性极有帮助。在小说中 ,黑 ,象征卑贱 ;蓝 ,象征生命冲动 ;红与黄 ,象征自由与希望 ;紫 ,象征女性的幸福完善 ,而作者用紫颜色做标题 ,精心构筑一个以紫颜色为中心色彩的象征体系 ,则暗示黑人妇女只有通过自主的斗争来争取幸福完善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在经历着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精神层面也在遭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人类生存性安全感的逐步丧失,人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掩盖这种内心的紧张.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符码的关注中:对时尚的狂热追求,用假自我来面对周围的其他人.而人类要想生动地存在,就要逐步形成自身与他人和自我与自我的双重认同.只有这样,器质性健康的人才能完成心理上的完整.而最终人类精神性紧张的本质会显现出来,并得到相应的缓解. 相似文献
17.
汪群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9-71
受“体认式”思潮的影响,主流理论开始关注隐喻认知模式,而东方文化恰恰一直强调的是整体性认知思维.《周易》的“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观点尽显了隐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从结构和语篇上,《周易》都体现出取象为源、隐喻映射及联想式思维的特点,极简画繁地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中的红色文化是反映和服务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政治文化,它所承载的政治理想、思想观念、爱国情怀和道德诉求,与当前我国正在建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有着天然的联系。以文化生成理论为视角,从实践基础、主体建构、文化理论渊源、方法路径以及动力机制等方面探究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何星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6):25-36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表层象征系统和深层象征系统。表层象征系统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象征类型,它包括行为象征、实物象征、言语象征、数字象征和颜色象征等;深层象征系统是内隐的、本民族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或"无意识结构",并分析了二元结构、三元结构、五元结构和八元结构思维模式。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象征是人们各种观念、信仰、制度的表达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深层象征系统,也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基本的礼俗、制度等都是按照某种结构形式规定的,并不是随意创造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分类系统和思维模式根源于自然现象和人自身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陈向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5-80
斯蒂芬·克莱恩的经典之作《红色英勇勋章》对战争场面描写,对战争中人际关系、人的心灵变化刻画,是作家对战争进行的哲学审视和伦理思考。在作者的战争哲学观里,战争是个体生命伦理的破坏者,是工业化社会生存之战,也是个体人性之战。小说立足于个体生命存在之根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探究人性之本质,充分体现了克莱恩的人本主义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