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建柱 《老友》2008,(11):10-11
李肇星,作为一位活跃在国际舞台受到广泛关注的外交家,他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熟知。但作为一位很有造诣的诗人,则是在近几年内才声名鹊起。李肇星,在向外交与文学两座高峰攀登的过程中,领略着遍山的风景。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现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瓦列里.别列列申是一位杰出的俄语诗人。别列列申创作了大量的宗教主题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的宗教观,强调他的禁欲主义和逃避现实的特点,反映出诗人开始在宗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3.
<正>千百年来,白居易作为一个伟大诗人,他和他的诗作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但遗憾的是人们似乎完全忽略了他在音乐美学上的巨大贡献.这是一笔充满智慧灵光的精神财富!本文试图系统地阐述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研究白氏的地盘上再拓出一个天地来.  相似文献   

4.
荣伟 《新天地》2012,(1):26-27
世人只知学者胡适大名——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获35个博士学位,而不知他还是一个幽默大家。一胡适性情随和,宽容隐忍,温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为世人所称颂。他的诗平易通俗,有不少作品尖锐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他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而且是一位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本文就诗人对音乐的强烈喜爱、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关注重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与波德莱尔在他们的诗歌中均表现出忧郁这一重要特征.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死亡"来表现他们的忧郁情结.李金发写死亡,可以清晰感到他的忧郁,他是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表现个人的忧郁情感;波德莱尔是自然地诉说着死亡,与人们交流着死亡的经验,他诗歌中的忧郁充满思辨和哲理,是一种时代的批判.他们诗歌中的忧郁情结都是他们身世经历的一种显示.  相似文献   

7.
珍贵的礼物     
多克是一个信差,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向人们传递快乐。因此,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些鼓励性的话。他将信件和电报送到人们手中的同时,也留给他们一张小纸条,告诉他们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开,别再烦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以其丰功伟绩博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作为一个杰出诗人,毛泽东同志以其豪放的诗句,横溢的诗才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他是一个集政治家和诗人于一身的伟人。作为一个伟人,他胸怀博大,光明磊落,正气浩然,刚强不屈,富有传统文人忧世忧时的忧患意识和积极救世的历史责任感,不屈不挠的参与精神……更令世人瞩目。这些我们可以概括为毛泽东性格,而毛泽东性格正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这种性格之形成有其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代仁人志士传统美德熔铸而成。而这种中华民族的性格在我国悠  相似文献   

9.
"无家可归"是20世纪文化统摄性的精神危机状态,而对"家园"的刻骨追索则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不懈主题。"还乡"意志与冲动催生了世界最优美的抒情诗以及诗人们对"乐园图景"的异质想象。这种"乐园幻象"对"中国象征主义之父"李金发来说尤为刻骨铭心,深深刻写在他早期的离散诗篇中。以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为例可侧重考察:早期中国诗人如何在"异乡"的自我放逐以及对"原乡"的乌托邦的幻化作为解救自我危机的策略;当这批带着现代西方文化对都市化和工业化的批判性否定态度的中国诗人在返回到一个完全别于西方社会的前现代化农业国家以后,其先觉意识或超前意识与本土现实情境的对峙性矛盾以及诗人如何为寻找其真正的精神家园而还乡并由此而产生的内在心理冲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为了拯救国家和人民,一批批知识分子做出了艰难的努力.郁达夫和他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胸怀雄心壮志,力图拯救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揭露腐败,抨击黑暗;他们还力图拯救民族和世人,批判一切腐朽的国民劣根性.在面临精神困境的时候,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奋起反抗沉沦,通过多种方式拯救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闻一多全集·朱序》) 是的,诗人、学者、战士这三重人格集中于闻一多一身,只不过因时期不同或隐或现而已!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由以美为艺术核心的追求者变为所谓不过问政治的学者,再变而为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作如下表示:  相似文献   

12.
诗国中的两颗璀灿明珠——推荐两本德国诗人的诗集孙坤荣德国是一个产生哲学家、音乐家和诗人的国家。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席勒、海涅的名字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与他们差不多同时代的另外两位重要诗人在我国除散见在德国诗选或诗歌鉴赏词典中的若干诗篇外,还从未出过...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李频、温庭筠、许棠、韦庄等四人笔下的雕阴,从行政设置看有郡、县之别;从吟咏节气看有春、秋之别;从历史事件看,有经略边塞与咏怀古迹之别。凡此种种皆发生于大唐帝国由衰而亡的历史进程之中。诗人们虽无回天之力,但他们用笔记录了其中的片段,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4.
诗人白立在他的诗集<西部之恋>后记中写道"而今的时代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暂时牺牲真诚为代价的.因此,这个时代是以嘲笑诗歌和诗人为时髦的,然而我决不以自己是个写诗的人为耻,相反我以为诗歌和诗人的存在意味着他们对人文精神的向往与保护,这是任何时代不可缺乏的神圣的精神.我庆幸自己是守护者中的一员."这段话,应看作是宝鸡诗人群体的旗帜和宣言.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为政治家和伟大诗人的形象已被世人公认,但这并不是屈原的全部.屈原生活在楚国浓厚的巫鬼文化传统和怀王政教合一、巫风炽盛的时代氛围中,要置身祀外是很难的.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九歌>、<招魂>证明他谙熟祀事,有神鬼观念和灵魂不灭的思想.而楚巫官观射父、左史倚相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与屈原殊为相似既可从事内政外交活动,也精于巫史之道.  相似文献   

16.
<正>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enByron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短短的一生中,以饱蘸感情的笔锋,写下了很多长短佳作,与雪莱、济慈等诗人一起,将英国的积极浪漫主义推向一个高潮.他的诗歌博大精深,光艳照人,影响西欧一整代作家,甚至泽及音乐和美术.尽管英国国内的反动文人竭力贬低他,进步的文学家和评论家总是对他推崇备至,评价很高.普希金称这位英国诗人是自己一代抒情诗的巨匠,别林斯基认为他是“高不可及的雄伟诗人”.  相似文献   

17.
石头的母亲     
罗宾·威廉斯的电影《已故的诗人社团》与《记忆看见我》仿佛是特朗斯特罗姆的一首诗名《在某人死后》的隐喻:去年秋天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演员罗宾·威廉斯自杀身亡的新闻令世人唏嘘不已。他是个很好的喜剧演员,演戏的深度不仅于幽默喜剧,他演过一个美国寄宿贵族中学的诗歌老师,电影原名叫《已故的诗人社团》(大陆译名《死亡诗社》、台译《春风化雨》)。许多学生受到他的启发爱上诗歌,受他的感染以惠特曼的诗歌称呼他  相似文献   

18.
论唐人诗歌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们写下了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咏牡丹诗,这些诗歌或直接赞美牡丹的形色之美;或描述了当时社会有关牡丹的习俗与风尚;或借牡丹抒怀,表达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或通过牡丹反映出阶级差别,谴责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唐代牡丹诗歌入手,结合唐代的习俗及风尚,探讨富有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情结及意蕴.  相似文献   

19.
济慈对于自然美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 他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可分为三类:描述性、比喻性和象征性.诗人利用植物意象创造独特的 诗歌意境,它们都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向世人传达着特殊的美感和情意.济慈植物意象的 应用具有自己的特色,学医的经历使他非常熟悉植物的属性,病魔缠身使他对美的发现有着 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济慈笔下的植物意象多了几分华美和精细,有 种精心雕琢的美.它们舒适恬静地阐释着诗人的理想,体现着济慈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耶律楚材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政治家、诗人、古琴家、禅宗大德,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证人了万法平等的境界,并由此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在琴学上,他琴艺精湛、风格鲜明、琴道高妙,主张以琴参禅、以禅统琴、琴禅一味的琴学观,是我国琴学史上少有的修养全面的文人琴家.他以琴会友,或与他们切磋琴道,或向他们传授琴艺,或同他们诗酒往还,影响了当时许多操缦雅士,大大推动了元代琴学特别是文人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