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究其根源,研究方法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以往那种或是把审美反映等同于一般的科学反映,或是把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用文艺的审美本性来否定其认识本性的观点和方法,都不符合文艺的实际情况.对文艺的研究,一方面要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审美反映的特殊方法来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文学艺术活动不但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同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审美建构论,则主要是揭示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精神"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的本质内涵,侧重从文艺主体精神创造性的角度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文艺活动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结构,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它的基础和核心,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则是在审美反映的基础上,对艺术活动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对文艺这一整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也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即审美反映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和综合.  相似文献   

3.
当代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实践克服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干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服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美学中的其他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传统美学中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作出的,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依据审美关系生成性质,应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任何文学艺术都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意识的产物,它表现在审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则是不仅承绪着文化无意识的深层影响,而且在艺术语码的呈现方式上,也接受着特定文化阶段的具体规范。一、指向性功能概念与华夏早期诗歌文化的发生何谓指向性功能7概而言之,是指文学艺术形成之初艺术形式所必备的具体指向、特殊目的和功用意蕴等多种非文学功能,它寄寓着表现主体对其指向对象的现实期望和理想意愿;通过这种具体指向,客观地构成主体与对象两者间的沟通交流关系。一般说来,这种指向对象并非客体事物,而是超越性的精神存在物(Transcen…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美学界有一种认识,认为艺术本真是对于生活本质的反映、认识、描写与表现,它要“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①文艺即使反映的方式不同,而目的却是相同的,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与科学相比较,文艺的特点只在于反映的形象性与审美性.人们通过对于文学艺术形象的审美欣赏,去认识生活的本质、规律.这种认识,忽略了艺术本真与科学认识的目的和本体的区别,使艺术本真的真相长期处于一种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7.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实践美学的语言论维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为指导,从语言论角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研究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关系.首先把语言作为一种实践--话语生产来对待,从话语生产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揭示话语生产的"实践-精神"二重性、中介性,其次,从话语生产的本体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符号)存在的性质;再次,从话语生产的认识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诠释性质,此外,从话语生产的方法论意义上揭示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话语交往性质.  相似文献   

8.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实践的这些功能通过审美形态制约和影响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发展.因此,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变形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现代型艺术转化为后现代型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一文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从历史上看,对它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一是"自下而上"的.前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上"的问题,如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一种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哲学探讨的对象;后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下"的问题,如文学艺术的形式结构,感知心理,审美体验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科学探讨的对象.这两者虽然是不同的,但彼此又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这两个不同的问题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搞清楚:或者以前者取代后者,或者以后者混淆前者,最后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1.
马大康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28-135,159,160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文学艺术是作为现实对立面被建构起来的,它处在与现实相异在的虚构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由肯定现实存在与控诉现实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艺术意识形态与艺术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种悖论式关系恰恰最为有效地包孕着政治潜能。文学艺术的审美形式是感性形式,它由感性秩序构成;文学艺术就是以此对抗现实秩序,培植新感性,而这正是社会解放的起点。审美形式具有双重性:商品化与抵制商品化。作为一种形式,它为文学艺术设定形态,赋予可复制性和特定的价值,使它无奈地沦为商品;而另一方面,审美形式又让文学艺术获得自律性来抵制商品化。  相似文献   

12.
从"效应"理论看审美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应理论从审美主客体的功能关系和对象性关系两方面共同揭示了审美价值的本质,即审美容主体化,是对社会审美主体自由本质的感性升华.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审美主体不拘于文本的自由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为克服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弊端,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认识论哲学思维方式,即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这种哲学思维方式不仅把感性经验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其不断的发展,而且也把以实践为基础的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考察的对象具有历史的、共时的相互作用、不断生成、发展的属性和含义;具有主客体相互联系,以主体的实践和感知为基础、同时又超越感知、具有主体主观的抽象性和对象本身的客观现实性相统一的属性和特点.这样一来,物和物的关系,关系的功能和结构,这种功能性关系和结构对于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基础地位;人和人的精神的产生和物化,物和物的关系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具体形式的历史性,以及可感知的物和直接靠感知所不能把握而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物,尤其是各种历史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才统统被纳入到哲学科学考察的范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所创建的.  相似文献   

14.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以审美关系为轴心为中介的美、审美和艺术三大部分的有机统一,这是周来祥同志近年来提出的观点.王一川同志在他的《美学对象不是"审美关系"》(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一观点,特别是对"审美关系"这一概念的规定性提出了两条诘难:一是认为审美"'关系'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宜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指出把"审美"归属于"情感","实质上是把审美同生理、心理等同起来",把审美局限在心理领域,从而"遗忘了"社会实践".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同意见,以与王一川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5.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5,18(3):10-14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11,32(2):88-91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实践,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转换性的转化功能,否定性的解构功能,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准自由和不自由,反自由,也就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优美),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丑。实践的这些功能通过审美形态制约和影响文学艺术的形态和发展。因此,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柔美(优美)的审美形态而产生自由的,和谐、阴柔的文学艺术形态;实践的转化功能通过刚美(崇高)和幽默、滑稽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准自由的、激荡、阳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不自由的,矛盾、倒错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古典型艺术转化为近代型艺术;实践的解构功能通过丑的审美形态而产生异化、变形的文学艺术形态,并实现文学艺术由现代型艺术转化为后现代型艺术。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巨生态系统。在这棵进化系统树上盘缠着数不尽的枝藤。人们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其中虽也有美学分类,但迄今为止只是作了形态和形式的分类,把文化分成文学艺术审美形态和其它非审美形态文化两类。这是一种基于西方逻辑与艺术对立的传统分类,属于现象和表面的分类。实际生活中即使从形态和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论述审美关系方面的独特性最能体现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形态特征。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关系最为独特的理论范畴,它以触物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无预先立意的情况下偶然碰撞并交融为基本的情感形态,作为审美客体的物充满了主动的宇宙生命感,与审美主体之情相互依存从而互为主体性。第二,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结果的独特理论范畴,尤其是其中的兴象范畴,最为明晰地揭示出感兴生成意象的独特审美经验。第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独特品格皆有深刻揭示,它强调审美主体的胸襟情怀和人格修养,同时也强调客体所表征出的独特的宇宙生命感。需加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并非同一概念,前者具有更为广泛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数据是伴随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更替的。数据存在的形式分为物质形式、能量形式与信息形式,这三种形式分别与劳动方式对应。在古代,劳动方式以客观存在物为劳动对象,进而探索到物质形式中的数据性存在;在近代,劳动方式以能量作为劳动对象,进而探索到能量形式中的数据性存在;在当代,劳动方式以信息作为劳动对象,从而把握信息存在中的数据性。数据在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当下转化为大数据,极大地推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故而,深度挖掘与分析大数据与劳动结构的内在关联,关涉到夯实数据化劳动方式的哲学理论根基。大数据与劳动结构关联的本质乃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是劳动者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问题。劳动者作为这一矛盾关联体的“极点”具有绝对主体的位置,其自身同大数据作为绝对客体的位置相同,都是不可变动的实体。因此,这对矛盾就是主客体的割裂与统一。大数据与劳动结构具有内在关联,并从而生发出主客体的矛盾。这种分析过程有何意义?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消解?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为:分析过程的意义是通过大数据与劳动结构的关联来证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基础,为数据化时代作出理论剖析。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为:主客体的矛盾通过人类的实...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审美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交融互动和主体的生成创造,将传统的审美认识论基础视为主客对立,进而否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学界颇为流行的强势话语.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从未将主客体对立起来,也没有混淆主客二分,而始终强调"物"与"我"的相反相成,既有互动交融,又有主客之别.审美认识就是要分清哪些是对象本身的审美价值,哪些是审美主体的能动自造,既看到"好恶因人"、"憎爱异情"的主观"殊好",又肯定"妍媸有定"、"雅郑有素"的客观"正赏",从而克服主观好恶,达到对客体固有的普遍同然的审美价值的公正评判.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反思当下盛行的取消主客二元思维的方法论缺失,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