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网络流行语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汉语词汇,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通过对这些流行语的特点进行分类和研究,并选取若干网络流行的热门词汇进行试译,以探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具有简洁、口语化、幽默、讽刺搞怪等特征。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语境:国内思想界的论争及其引申的"媒体和民主"的关系的讨论、消费主义形态下话语权力的纠结、公共性的结构性转变、媒体商业化和民主的合力作用以及传播对象个体身份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网络语言中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着力于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反映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此外,网络流行语对个体社会化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语料库语言学值得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特别关注。尽管语料分析在解释典型方言变异方面作用不大,但是它却可以有效揭示方言变异。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交流的常用渠道,于是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开始不断涌现.网络语言与其他语言一样,它的形成也受到很多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来揭示其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6.
解读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络流行语使用,既要在索绪尔的词汇域和句法规则中寻找网络流行语的语义信息,又要在语言交换市场中解码网络流行语作为权力和权威的符号。传统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并不意味着网络流行语的收编与消亡,而是不同行动者在语言交换市场中协商网络流行语流通的价格,在既合作又对抗的斗争中争取市场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源 《理论界》2009,(7):142-143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继续普及和上网群体的异质性增强,这种信息表达的渠道仍将朝多元化趋势发展.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划分了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类型,进而对这些基本类型进行原因分析和功能分析.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的变迁折射着时代的变化,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而网络流行语更是其主要创造及传播者——青年网民利用网络展现自我,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现实问题的载体,它能透射出当代青年各种类型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价值观意蕴。对网络流行语的探讨能使我们准确地理解现今青年群体价值观的表现方式与基本特征,进而对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细化了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和隐喻模式的语言特征,从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和中性话语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发现有益性网络话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积极向上且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消极意义的破坏性话语易导致过度消费和恶意竞争,而大多数网络话语可以归类为中性话语,具有双重性.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倡导有益性网络话语,合理利用中性话语,自觉抵制破坏性话语.  相似文献   

10.
陈氚  刘少杰 《人文杂志》2013,(3):98-103
网络流行语不仅活跃在网络交往行为中,而且已经流出网络进入现实生活之中。生动活泼的网络流行语显示了网民对社会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同时还展现了语言在网络中的感性化活力。尤为重要的是,感性化的网络流行语并非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表达,其中还包含了对社会消极因素的讽喻,体现了广大网民嘲讽邪恶虚假、期盼公平正义的理性要求。因此,应当对网络流行语开展深入的话语分析,既可从中发现网络行为中蕴含的各种积极因素,也可从中揭示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1.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屈大均全集》,是目前所见收录屈大均作品最完备的集子,但仍有遗漏。现将从别集、总集、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搜采得来的若干集外作品刊布,凡诗7首、文4篇,并对部分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史实加以相应的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辨与雅俗合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雅俗文学以作者身份为区分标准,中国现代雅俗文学则应以文化标准加以辨别。从文化人性的角度看,20世纪的雅文学表现更多的是社会人性,俗文学更多的则是自然人性。因此,雅俗之别在于人性,即人在文学中的地位如何。虽然20世纪雅俗文学有明显的区别,但总的趋势是互为渗透和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13.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全球一体化中文化发展趋势是最具争议性的课题,文明趋同论和文明冲突论等各种学说、观点粉墨登场。然而,从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客观环境来看,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中人类各文明间将互相包客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4.
"说故事"的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尔康 《河北学刊》2004,24(1):164-169
历史学是说故事的陈述之学,它讲道理,但表达方法是寓论于史,并非以讲求哲理、规律为特色.因此,历史学不宜放弃陈述之学的特征,而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历史学在19~20世纪之交告别传统的历史编纂学,实证史学与阶级论史学迭居主流地位;20世纪末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兴起,呈方兴未艾之势,可能会由此走向整体史的新史学,因而社会史成为实证史学、阶级论史学向整体史过渡的中间形态.史学特征及其发展历程表明,史学功能应当而且正在转换由政治教化转向社会文化,研究成果由大众分享实现历史知识大众文化化--历史研究走近古人生活世界,文学作品贴近今人生活.为此,文学著作应有大众文化的表达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此而言,社会史研究赋予史学新的生命力.史学知识大众文化化,对史学工作者的专业要求会更高,并且需要继续克服居高临下的对待读者大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香港与内地的大众文化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的表现,但都同时存在不可忽视的享乐主义倾向。然而只要充分发挥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香港大众文化与内地大众文化的优势互补,随着香港回归带来的双方交流的更加密切,香港与内地的大众文化一定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共造中国大众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试论流行短语的生成渠道及其语用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全  徐瑾 《北方论丛》2003,(3):104-109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词汇的变化,而词汇的变异常常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观念的递嬗更新。改革开放以来,流行词汇大量涌现,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比较全面地认识流行词汇中的流行短语,本主要从语用的角度,考察分析了流行短语的五种产生渠道,并从内部构成的修辞性理据和运用中的修辞性效能两个方面描写和阐释了流行短语的语用效能。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众文化以其绝对的优势销蚀着道德生活以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瓦解着人们对可能生活的终极意义的追寻,从而失去了道德精神和信念,失去了对德性品质的培养。文章在对以娱乐和消费为主要特质的大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网络流行语及其语形辞格的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象似性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言进行分析。语形辞格的象似性分为语音象似性、字形象似性、词汇象似性、语义象似性以及结构象似性。网络流行语的修辞效果来自于修辞形式和修辞意义的象似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付瑞珍  张世岩 《河北学刊》2007,27(4):162-164
在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兴起的背后总有一定的政治动因;另一方面,大众文学又常常被视为文坛的另类,受到正统文学的挤压而被边缘化。后新时期的大众文学出现了四个方面的裂变,即受众的普遍化、生产的工业化、载体的传媒化、品格的时尚化,这些裂变也可以表述为消费的社会化、生产的商业化、文学的娱乐化、审美的生活化。这些变化促使大众文学演变成一种典型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