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王定璋 《天府新论》2005,(3):128-131
姜维是蜀汉后期重要政治、军事辅臣,他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屡次兴兵北伐,成败功过颇为论者所非。姜维象当年诸葛亮一样,以弱小蜀汉抗衡曹魏,其志可嘉。同时,姜维的“假投降”无损他对蜀汉的尽瘁。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素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他在运筹帷幄与用人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失误。魏延这样一个蜀汉功臣就因为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而被歧视以致迫害致死。诸葛亮不能辞其咎。诸葛亮有意挑拨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促其火并,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减弱了蜀汉抗击曹魏的力量,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陷入空前危机。这不仅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三国演义》将魏作为反面角色描写,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军事经济思想与战略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时期 ,蜀汉国小兵弱。诸葛亮在增强蜀汉军事经济的思想指导下 ,积极经营益州 ,挥师南征北伐 ,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同时也给蜀汉带来了新的危机。诸葛亮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活动表明 :当时诸葛亮所谓的北伐战争 ,不是出于军事统一目的 ,而是出于军事经济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谋远虑才能非凡,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对蜀汉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中却严重忽视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个重大问题。从而成了导致蜀汉先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在短期内就帮助刘备把军队由寥寥千人扩大到数万之众;同时他又出使东吴,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首次联合,取得了对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进而,他又辅助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建立了蜀  相似文献   

5.
李殿元 《天府新论》1996,(3):93-96,F003
论诸葛亮成为杰出人物的原因李殿元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思而辅佐其建立蜀汉政权。刘备临终时托孤于他,总揽国政,及时恢复吴蜀联盟,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平定甫方,实行屯田,增强蜀汉国力。上《出师表》后,屡次出兵...  相似文献   

6.
论诸葛亮的错误和失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一生:抚育幼主,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官清廉,克己奉公,确实品德高尚;其所撰之《出师表》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忠义之心,感天动地。他又具有很高的谋略和才能,刘备死后的蜀汉江山全靠他一人支撑。无怪乎后人景仰,称之为“万古云霄一羽毛”。笔者对《三国志》学习有年,体会不少,如果实事求是地从历史角度看,诸葛亮  相似文献   

7.
"诸葛之成规"是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基本政策,也是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其核心内涵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士人统领宫中、府中取代宦官、外戚在宫中的地位。"诸葛之成规"既是承接东汉中期以后士人政治理想,也是刘备、诸葛亮反思汉末政治的结果。在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相继离世后,后主逐渐放弃了"诸葛之成规",并以宦官、外戚、东宫旧臣统领蜀汉政权,打破了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西蜀军师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 ,他为蜀吴建盟只身入吴营 ,为护盟苦口谏关、刘 ,为修盟苦心觅人才 ,充分体现了他的统战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9.
马谡是三国时蜀汉马良的弟弟。《三国志·马良传》称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他当时被器重到什么地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风云际会,前程似锦的人物,崭露头角,却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的  相似文献   

10.
王晓峰 《天府新论》2010,(4):116-122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法律思想家和成功的实践家尚未被人们广泛的熟识接受.诸葛亮在治理蜀汉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包含着大量的法制思想,这些法制思想在治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诸葛亮的法律思想体现了自汉代引礼入法以来,诸子思想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借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蜀汉政权建立初期,由于刘备处理政权内部新旧矛盾缺乏策略,致使孟达降魏,其后孟达又在建兴年间归蜀不成而被司马懿所诛,三国史上关于孟达的这两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却无处没有诸葛亮的身影。诸葛亮在调和蜀汉政权内部的新旧矛盾时采取平衡的原则,在孟达降魏叛魏的问题上,诸葛亮洞察局势,及时调整策略,从最初的策反孟达,到后来决心除掉孟达,深刻表现出了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2.
“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之一,也是蜀汉由兴盛转向衰落的关键。占领荆州是诸葛亮战略棋盘上最重要的一着。早在出山以前,诸葛亮就看出了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劝刘备取荆州作为根据地。他在回答刘备问策时就指出,荆州不仅是一方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也是刘备逐鹿中原的根基。守住荆州,则有北伐曹魏、统一中国的可能;失去荆州,只会偏安一隅,束手待毙。因此,荆州的失守,使蜀汉元气为之大伤,统一中国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光彩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雅气度是人们脑海中的不灭形象,直到今天他依然是预见和智谋的象征.从文本出发寻绎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一系列统战政策,透析其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意义,也许会给21世纪的人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治蜀期间,把一切经济都纳入战争的轨道。本文从诸葛亮所执行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对少数民族的压榨政策等方面来论叙战争经济给蜀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由此反思诸葛亮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三国蜀汉政权一直以来被许多史学家奉为汉室正统,却未能复兴汉室,偏安一隅,成为历史性的悲剧。本文力图从一个侧面以三国蜀汉时期的几位典型人物诸葛亮、关羽、魏延的悲剧性人生历程结合历史背景描述出个人政治命运成败之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16.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首出祁山,攻魏陇右.对此役,目前学术界的说法很不统一,下面就谈谈个人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诸葛亮为何进攻祁山在此役中,诸葛亮首先进攻祁山城。故史载:“(建兴)六年春,……亮身率诸军攻祁山”.①“诸葛亮围祁山”.②  相似文献   

17.
范捷 《社会科学论坛》2007,(13):153-157
目前品"三国"之风日盛,三国的人物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品评中人们似乎多着墨于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些名望颇高的枭雄、谋师和骁将,说刘备似乎成了一种捎带或陪衬,尽管文学及史学都把他界定为"正面人物",是一世泱泱蜀汉帝王.  相似文献   

18.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史家誉为这是导致汉末中国鼎足三分的理想格局。对此,诸葛亮一席“隆中对”,千百年来成为运筹帷幄的最佳模式。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通常都是遵循陈寿的“诸葛亮本传”所说,是司马徽、徐庶的称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近年又有一种见解,认为诸葛亮因是汉沔地主集团代表,通过他,流亡军阀刘备才获取了最初可靠的政治资本——以庞德公为首的汉沔地主集团的支持,才初步地建立了蜀汉的武装,并进而建立了蜀汉政权(赵俪生:《史学新探》)。平心而论,此两说均不无道理。但是,都欠完善,它都以诸葛亮为主体,而以刘备为受体、将其放在次要位置上。其实,要弄清“三顾”主因,还得认明刘备真正的动机。没有刘备这种出格的超越行为,诸葛亮是不会出来的。“三顾”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刘备的一种权术、一种在长期实践生活圈获得的认同,即要依靠知识分子,可是有才华、实学的知识分子不愿与骄蛮的纠纠武夫合作,为此名望很大的刘皇叔一改常态,屈顾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山野村夫诸葛亮,有意示范于众,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形像,把自己扮成求贤若渴、礼遇下士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刘备去世前后,南中地区先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蜀叛乱。为使蜀汉政权在巴蜀地区站稳脚跟,并实现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的政治目标,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亲率三路大军,直指南中叛乱的大姓和夷帅。在战斗过程中,他不断运用“攻心”战术,一举平定了南中,揭开了全面开发南中的序幕。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入手,对南中进行了较全面的开发和利用,为巩固蜀汉政权、兴师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亦对南中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融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植树造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木。”这八个字道出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早在西周时候,就有“列树以表道”的记载。春秋时期,也有“桃李垂于街”的描写。可见,植树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事。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关于植树的佳话。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廉洁清正,生活俭朴,公务之余,喜欢植树。在他临终时给蜀汉后主的《遗表》中提到他家种有桑树八百株,这足见其种树之多。三国时代吴国有个医生名唤董奉。他精于医疗,名扬遐迩,但他从不收病者的任何财物,只要求重病得愈者为他栽杏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