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钦文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5-109
实现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中美两国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为实现教育公平必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运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相关理论,从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中美教育的差异,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确保每一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所有的受教育者拥有相近的教育机会,通过公平的程序挑选人才并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偿。 相似文献
2.
朱青林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68-69
转基因婴儿的诞生再一次引起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高度关注,本文在介绍转基因婴儿的出生过程的基础上,从两方面阐述了转基因技术干预人类生殖所引起的伦理问题,并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聂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16-2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界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辩证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我国学界对西方伦理学的研究经过了从片面否定(批判)到片面肯定(接纳)再到辩证否定(辩证批判)的发展阶段。当前西方伦理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语言障碍与知识结构问题、研究模式或理论的价值取向问题、学术参考尺度问题、伦理思想史与道德生活史的关系问题和学术研究的条块分割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较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反思应用伦理学——兼论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新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7-42
应用伦理学在西方的兴起对以前的理论伦理学构成了一系列挑战,并为伦理学研究构建起了全新的平台。应用伦理学对问题和实践的强调使传统伦理学建立大一统的理论体系的旨趣大大削弱,并动摇了传统伦理学的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应用伦理学在回答“应用什么”、“应用于什么”和“如何应用”等问题时扩展了传统伦理学的外延,并突破了对理论与应用之关系的传统理解;应用伦理学对权利的关注改变了传统伦理学对道德义务的过分强调,并改变了传统伦理学所理解的道德概念。应用伦理学的这些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伦理学的扬弃与超越,使伦理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余杰在《火与冰──一个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一书中说,中国的读书人,十有八九是“玩知丧志”,陶然自得,乐在其中的。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头发白了,经却还没有注完。清代的大师们,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纯粹的知识”,其实是在文字狱的淫威下挥刀自宫──他们的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他们以这样的知识,被朝廷纳入“博学鸿词”科的罗网之中。 中国的知识谱系就像面团,这堆面团从古代揉到今天;一开口便 是孔子曰、朱子 曰、马克思曰…… 唯有“我… 相似文献
6.
苏静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2):53-58
伦理学基本问题作为伦理学学科的一个核心问题,从费孝通最初提出到现在已有40余载,可对其确切的回答,大家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答案.简单梳理目前学界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并对其进行评论.从伦理学学科体系的特殊性出发,认为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超越道德本体论的束缚,把其限制在道德价值论的基础之上.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其研究对象在根本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对其的研究需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入手,界定道德产生的根源就是伦理学基本问题.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冲突是道德产生的根源,进而伦理学基本问题就是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詹献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本文探讨环境伦理学所设定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分析了环境伦理学以生命中心主义为前提、离开与人的关系孤立地考察非人类生命体的内在价值所导致的种种谬误,不同意其反人类中心主义、反人道主义的性质。作者认定人不仅和其他生命体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能动的,在改造环境中适应环境,必然对自然系统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因此当今人类为实现自身价值,在对环境自觉改造的同时要给这种“破坏”以有意识的补偿,人类就是在这种改造与补偿的双重过程中存在与发展,不断求得真善美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人类存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形成,不是自上而下的单纯论证和教化;如果离开了民众的生活实践,道德将会枯竭和衰亡.但是,在当代的伦理学教育中却存在三个严重的误区:一是道德规范外在化,二是道德目标空泛化,三是道德传播抽象化.当代伦理学教育之所以陷入上述误区分别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天道论、性善论、教化论有关.为此,当代伦理学教育必须立足于情感,扎根于现实,面向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才能达到解决人生的困惑,切实指导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周鸿雁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50-53
饥荒和贫困问题已成为十分尖锐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哲学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辛格的援助义务观点,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沃瑟的"饥荒救济与理想的道德法典"理论及哈丁的"公地悲剧"论。在中国,这一问题还没有真正被纳入哲学家的视野,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西方的研究现状,批判地吸纳西方研究的理论成果,使我们的相关研究尽快进入国际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1.
马汝伟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1):21-24
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主义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 ,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重要的着力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导价值观体系 ,减少反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行为的发生 ,敢于并善于教育和引导健康的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文化教育、生物医药、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5个领域的253篇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梳理研究发展的脉络,评价知识与伦理关系的研究现状与缺陷,认为拓展研究视角、明晰行为主体、定性定量结合是未来研究的演进趋势。伦理与知识的完美融合,深化于人类的思想意识层面;伦理道德对知识经济加以规约,能够为伦理构架下的知识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德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理论与德行实践的严重脱节,这已经或正在导致德育危机的出现。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扎根于生活世界,才可能实现它的本质目标。因此,必须以生活德育理论和交往德育理论的新理念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指引德育全过程,重塑我国德育形象。 相似文献
14.
构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延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130-132
本文通过对S学院进行实证调查,以及通过网络收集部分本科院校师德建设的调查资料,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为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治学态度等方面。本文对师德师风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术界在对“地方性知识”的认识上,始终贯穿着普遍主义(科学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研究价值取向。普遍主义主张人类学的研究宗旨在于发现人类文化的共同结构或普遍的规律;“相对主义”则认为,各种文化之间充满着差异,没有一个可以统一的价值标准,并进而认为关注文化的差异性、促进相互理解与宽容才是文化人类学真正的任务所在。本文从地方性知识的特性、建构以及对科学主义下地方性知识的反思等方面,试图揭示学术界对地方性知识研究取向之争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师德是教师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为此,高校应切实加强领导,制订相应的制度,并不断弘扬传统师德师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以促进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最新可视化技术(CiteSpace软件)对与工程伦理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形成工程伦理前沿领域的知识图谱。通过分析所形成的知识图谱,可以看出工程伦理研究所形成的不同的前沿知识聚类,了解工程伦理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并描绘出工程伦理所经历的学科基础形成、学科领域拓展、学科拓展与纵深发展并存三个不同的演进阶段。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把握,可以对我国工程伦理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使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学生的活动准则和行动指南.目前的学校环境道德教育还存在着重视不够、与实际生活相隔离等不足.进行有效的环境道德教育,必须改进这些不足,做到知行统一、循序渐进、抓住重点,以提高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关于师德建设机制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一位的就是加强师德建设,而师德建设又是靠机制来驱动与保证的,因此,建立并完善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当务之急。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目标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和领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4-28
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世伦理应是人类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并认为,普世伦理具有平等性、公约性、多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