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集体化到合作化:中国农民组织的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民组织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农村合作化到人民公社,中国农民组织经历了政府主导推进的集体化阶段;从包产到户到成立专业合作社,中国农民组织经历了农民自主选择的合作化阶段.通过回顾和分析中国农民集体化和合作化的演变过程、体制特征和激励机制,可以看出,新时期农民组织的发展趋势是合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政府支持下的农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2.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协作、互助和共生的重要途径.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该发育农民组织还是应该组织农民?我们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纯粹的"原子化"农民是不存在的,农村分户经营的农民实际上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合作,随着小农社会化程度逐步加深,农村合作亦日益加强.中国农民并不是天生的"善分不善合",一切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构成的农民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既善分也善合.政府能够做的只是提供他们合作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3.
王丽慧 《河北学刊》2014,(3):124-127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农民权益流失现象呈集中、高速爆发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中国农民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而农民组织化是完善农民权益表达和维护的有效形式。因此,应合理定位农民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还组织权于农民,发掘农民组织化的内在动力,创新农民组织化的多种形式,为农民维权提供多样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经济改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小农经济是落后的、注定要灭亡的,合作化是改造小农经济的根本途径。目前,中国小农经济仍普遍存在,并且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借鉴马恩理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改造中国小农经济的必然途径。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既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也要因地制宜,鼓励农民建立多样化、多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对于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4年,在亚洲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就中国农民组织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根据课题组研究,当前中国农民的组织状况除政权组织外,大体上还存在三大类:一是具有政治性的维权组织;二是具有经济性的合作组织;三是具有公益性的社区服务组织  相似文献   

6.
农村组织结构缺位与农民自发组织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村的组织结构与农民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转型期农村组织的调整与建设问题,已成为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权益的表达、维护与保障,也影响到整个“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根本上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一、社会转型期农村组织结构的缺位  传统型农民组织主要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村宗族组织。宗族组织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国家与个体之间联系的中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传统型农民组织作为封建社会整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云秀清 《阴山学刊》2009,22(4):109-112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国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的突出特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直接补助参保农民。面对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总人口数60.9%的7.8亿中国农民,有理由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恩泽于农民,也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农民利益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当代中国农民利益流失比较严重 ,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问题。乡镇政府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 ,精简其机构、转换其职能对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 ,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的创新 ,以及农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 ,是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9.
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适应农业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福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对促进福建农业经济增长、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农民增产增收以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异质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全面、系统地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异质性因素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体制设置不合理、农民组织形式缺失、法律法规滞后以及文化缺失是导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深层次原因,而利益集团只有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才能发挥作用,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体制设置和农民组织形式缺失的一个副产品.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时期邓小平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和实践李长印邓小平的农民问题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本文主要论述两个方面:一、根据农民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农民问题的实质.社会主义时期,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前中国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别很多,发展迅速,并发挥出了巨大的功能。但是现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不少。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必要的法规和政策设计,从而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将农民组织起来并发挥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日韩农协组建历史的考察,研究发现:人多地少、以自耕农为主的东亚小农社会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特殊经验,即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建构农民自治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借助横向合作属性与纵向规模效应的有效互促,实现农村“公益”的发展。这种农业发展的“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法团主义建构过程,值得中国乡村振兴学习借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基于国家法团主义对农民进行再组织,构建有效的联结政府、市场与农民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村党支部引领组建的合作社作为单位农协,再改革现有的供销社纵向组织体系是较为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农民合作组织与乡村公民社会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农民合作组织的基本意蕴是双重的,即一方面是一种乡村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又是乡村市场体系或者私人领域。农民合作组织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其在当代的双重使命:既要表达农民的公共性诉求,又要实现乡村的市场化。在当前世界市场化和中国农村市场化的双重语境下,农民合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预示着乡村公民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在这一转型中,合作组织涵盖了两种领域,因此成为乡村结构转型的典型性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组织化难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政治生态和集体行动的困境,而在于农业生产的"兼业性"造成的农民对任何一种农产品的依赖性都不高,进而降低了农民借助组织的力量保护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价格的动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道路只有在农产品高度依赖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农业分工体系,实现从"兼农"向"专农"的转变,在分工的基础上走向自发的组织与合作.如果跳过这个中间环节而采用国家力量介入的方法简单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将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行动选择来看,农民并不排斥分工这种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农民不仅能够适应、创造分工,而且在农民的日常生产中埋伏着走向农业分工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缺失及自治组织功能异化则是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群体上访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及至中国社会大局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尽快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和村民自治制度,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强化社会主义农村民主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主要表征是主体性提高、文明性增强、精神需求增长、精神感受良好。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民精神生活领域还存在精神支柱缺失、精神生活空虚、精神生活特性低下、精神生活设施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为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建立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为农民参加各类精神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开发和提升农民的精神特性创造文化条件;积极创造优秀文艺作品,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8.
汪澎 《学术探索》2012,(7):123-125
苏联解体后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孙中山的农民土地思想,是研究孙中山农民土地思想的重要视角。档案显示:孙中山晚年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础,但农民尚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力量,难以对抗地主民团。孙中山也完全不同意共产国际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激进土地革命政策,而是坚持以税收和赎买来消除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中的不公正现象。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开展经济建设,推广合作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合作社运动,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苏区的工农业生产、改善群众生活和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赵巍  侯建华 《河北学刊》2006,26(4):67-69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组织形式。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不健全,从总体上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功能单一、组织形式驳杂、法律地位不明确等突出问题.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尚面临诸多的障碍,变革与创新已成为组织实现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