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面首”这个词,过去《辞源》一类词书没有把它的词义源流查考清楚,去年徐铸成先生写了一篇《面首考》,根据他为《汉语大词典》收集的资料,提出“面首”有壮丁、壮汉等五六个义项,认为这是“大大冲破了旧辞书和日本的《大汉和辞典》的只列山阴公主的‘面首’一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卿”字的字形构造和在文献中的用法两方面的分析,认为“卿”的本义应当是“飨食”,“卿”是“■(飨)的初文,其它各义项和用法皆从本义而来。同时,本文还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在处理初文和本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宾帝”一词 ,古代典籍中多有用例。《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均未收录。《汉语大词典》为单独义项 ,释为 :语本《逸周书·太子晋》 :“吾所三年将上宾于帝。”孔晁注 :“言死必宾于天帝。”后即以“宾帝”指先帝。孤证为唐代沈期《追册章怀太子张良娣文》 :“恩绝宾帝 ,七日无归 ;义申从子 ,百龄先谢。”按 :《汉语大词典》释义错误。“宾帝”非指“先帝”。孔晁注文“言死必宾于天帝” ,当为“言死必宾于先帝。”从词性上看 ,“宾”乃名词意动用法 ,“宾帝”即“以先帝为宾”。《大词典》收“宾天”一词 ,即以天为宾 ,婉指帝王死亡。…  相似文献   

4.
<正> “学”字《尔雅》收列了一个义项,《说文解字》收列了两个义项,《广雅》收列了四个义项,《中华大字典》收列九个义项。据笔者所知还有两个义项为古今所有辞书所漏收。一、“学”有象、如、类似、比拟义。这个意义自南北朝至明清的许多作家都使用过,常和“如”“似”“同”“方”“比”“类”等同义词相对成文。今举例如下。①与“如”相对成文。南朝梁何逊《与虞记室诸人咏扇》诗:“如琏信非玷,学月但为轮。”意思是说团扇象珪的圆头又象团团的明月。唐武平一《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汉语大词典》中“封”字条释义的考察与分析,发现《大词典》对“封”各义项的设立、分合、归并不尽合理。从“封”字的古文字字形的比照和前人对“封”义注释的分析来看,“封”的本义当是“聚土植树以为地界”这一动词义,而不是《大词典》中列于第一个义项的“疆域、分界”这一名词义;同时,在《大词典》“封”的诸多义项的释义中,存在着引文注语与义项不能完全对应的矛盾;此外还讨论了“封”跟“丰、堂、葑、窆”等诸字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五津”小考刘中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五津”一词为蜀中地名,在现行几种主要工具书及流行颇广的唐诗选本中,对此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五津”是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大渡口(如罗竹凤主编的《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7.
熊昌华  张显成 《殷都学刊》2011,32(2):96-100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弥补了秦代传世文献的不足,在编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时,也将其作为引文材料。限于各种原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还有一些《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副词(或义项),以及两书虽已收但引例晚于睡简的副词。本文主要是对这两类副词作一些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晋语有丰富的“~”类饲,其中“”在构词上主要有两个作用,用作分音词的第一个词素或用作词头。《汉语大词典》训释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类词,其中有个别训释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意在提出这类词的正信。如“就’不是“扬眉”而是“皱眉”;“格磴儿’不是“位置等次”而是“台阶”;“”不是“参差不齐貌”而是“张开或交叉相错貌”;“拉”不是“土块”而是“角落”。  相似文献   

9.
考释《汉书》所见辞书漏收词语50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仓修良主编的《汉书辞典》。只有个别词语已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不过,或者其书证远后于《汉书》,或者在《汉书》中的意义为《汉语大词典》义项所无。  相似文献   

10.
杜新艳 《殷都学刊》2000,(4):98-100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可”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韩非子》一文为了解“可”的意义和用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我们对《韩非子》中的“可”作了系统的解释与判定,并涉及相关的凝固性结构。  相似文献   

11.
晋语有丰富的“gu~”类词,其中“gu”在构词上主要有两个作用,用作分音词的第一个词素或用作词头。《汉语大词典》训释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gu~”类词,其中有个别训释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意在提出这类词的正诂。如“gu就”不是“扬眉”而是“皱眉”;“格磴儿”不是“位置等次”而是“台阶”;“gu”不是“参差不齐貌”而是“ 张开或交叉相错貌”;“gu拉”不是“土块”而是“角落”。  相似文献   

12.
作为体现当前汉语辞书研究最高水平的大型工具书,《汉语大词典》由于各种原因在义项、书证、释义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缺憾之处。建国以来,在楚地和秦地出土的大量简牍文献,尤其是其中的《遣策》等材料为汉语词汇史特别是量词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主要体现在增补词语义项、提前始见书、订补释义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辟之所著的《渑水燕谈录》是一部北宋时期的笔记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民间故事等,同时保存着大量的语言材料。对它的研究考释,有利于促进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对词典的编纂和修订也有价值。如书中出现的很多词汇在《汉语大词典》中并没有解释或解释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词目失收、义项不明与遗漏、书证滞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礼”和“物”的本源,人人都喜欢收到礼物,但你知道“礼物”这个词的来源吗?其实,在《汉语大词典》里,“礼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典礼文物”的意思,这是“礼物”一词最早的用法。要想弄明白“典礼文物”是什么,需要从“礼”和“物”这两个汉字的本源入手。汉字“礼”的左边是“示”字旁,它原本是“一个祭台”。“示”在汉字里可以表示“神灵、祭祀”等意思。瞧,“神”“祭”“祀”里面是不是都有“示”?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其实“礼”字最早跟祭祀相关。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一起"的义项和语法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一起 VP”是三个形式的表层合一,因“一起”具有三个义项而致。这三个义项由具体到抽象分别是:(1)同一处所,(2)同一时间,(3)共同(表示动作本身或属性等的共同性)。三个义项的核心是:“一起”所关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具有共同性。江淮官话表达这三个义项分别选用不同的词(①一块、一堆;②一阵;③共同),可以进一步从一个侧面证明本文对“一起”义项所作的解析。进一步分解“一起”的义项、分析“一起”相应的语法功能,还有助于我们解释相关的一些语法和语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同义复词是古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汉语大词典》在收释同义复词上,存在着释义错误、义项遗漏、词条失收、孤证待补、书证滞后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汉语大词典》释义的特点赵应铎我国汉语辞书的编纂有悠久的传统,但是历史上只有字书,而没有现代意义的词典。现代出版的一些词典,有的只收古词,有的只收今词,没有一本能称得起汉语词语总汇那样性质的词典。《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出版,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我...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慢道”、“慢说”和“漫道”、“漫说”两个词条。同时,我们发现《聊斋俚曲集》里也有“慢”与“漫”两个字形,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从词义的联系性和系统性出发,对俚曲集里“慢”和“漫”的实例进行考察,发现“慢”、“漫”都作为同样的两个词的书写形式而存在。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典范的规范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忽视了词义的系统性,在词条的收录上存在不确切现象,并且牵涉到了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汉语多音字的现状看多音字的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语多音字的现状看多音字的整理刘松汉多音字是一个汉字有几个读音。多音字的存在是方块汉字带来的结果。我国曾于1957年至1963年分三次对普通话异读词进行过审音,并于1963年辑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表初稿》。此后,又对《初稿》进行了修订,国家语言...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里,“作”与“做”,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上也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无联系,它们的区别又表现在何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这两个字的历史渊源和用法,并祈大家指正。一、“作”与“做”的历史渊源“作”字的字形出现较早,它在上古时代的《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作”的字形是聪,基本义是“起也”,就是站起来的意思。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作”的意义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义项①:(-)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